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9年,新中国将迎来七十华诞,70年的岁月既有风雨,也有辉煌。有人说,新中国前30年收获的是民心,后40年收获的是美元。

材料二:上世纪80年代初,侯永禄所在的陕西合阳县开始实行“包干到户、包产到户”,一些群众听说后惋惜地说“辛辛苦苦30年,一夜退到解放前”,有位退伍军人慨叹“领导们把咱这一代农民做了实验田了!”而侯永禄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中国青年报》2008年5月14日选摘

材料三:图片资料

  1. (1) 前三十年与后四十年分期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新中国的前30年中国共产党为收获民心做出了哪些努力?
  2. (2) 对材料二中提到的三种观点,请你选其中一个观点进行评析。
  3. (3) 结合材料三,说说我国40年在不同领域取得的成就。
邓小平指出:“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这个制度”是(    )
A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 C . 一国两制 D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同仁堂是我国著名的中药名牌老店,1954年同仁堂经理乐松生以大局为重,顺应历史潮流,带头接受改造。那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政策是(    )
A . 公私合营 B . 赎买政策 C . 建立高级社 D . 开展合作化运动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经历了艰难的探索过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

①中国共产党创建人民军队、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开始于起义。

②1935年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会议是

③1953年实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是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④被称为“一夜崛起之城”的是我国第一批开放的经济特区之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经验。

题20图为1983—2007年中国农民工总量及增速统计图。导致这一时期农民工总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党的工作中心转移 B . 国民经济体制改革 C . 农民文化水平提高 D .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阅读材料请回答:
(1)材料一为什么说1979年“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指什么?
(2)“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什么?这个“圈”后来发展为什么样的格局?
(3)“有一位老人”这位“老人”指的是谁?请你用一句话评价这位老人。
(4)歌词中的“老人”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是指什么?

下表是某教师的一张工资条,发现那一时期的工资条与几年前相比有几项新增项目(表圈内所示)。这张工资条反映出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

姓名

年月

基本工资

……

医疗保险

养老保险

失业保险

……

XXX

XX

XXX2

……

XXX

XXX

XXX

……

A . 国有企业改革新突破 B . 义务教育的普及 C . 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D . 对外开放的深入
1991年3、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4篇署名是“皇甫平”的文章,文章批评了“一些同志”把市场说成资本主义,提出计划和市场只是利用资源的两种方式,不是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标签。然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文章的背后,竟是邓小平。这主要说明了当时(    )
A .   上海成为改革开放的新龙头 B . 社会主义本质已被充分认识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目标确立 D . 经济体制改革进入关键时期
党中央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是(    )

A . 土地改革 B . 民族区域自治 C . 三大改造 D . 生产改革
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30多年前冬天的一个夜晚,安徽凤阳县某村18户农户聚集在一起,在一份实行”包干到户“的合同上,庄严地流下了自己鲜红的印章和手印,实行包干到户的第一年就迎来了大丰收,这一年的粮食相当于以往五年的总和,人均收入由上年的22元增加为200元,还破天荒地向国家交了3万多斤粮食。——摘自教材

  1. (1) 材料中的“某村”是什么村?

  2. (2) 从材料中看出,该村的农民怎样经营生产?结果怎样?

  3. (3) 材料中的事件揭开了我国农村改革序幕,从此农村建立了什么制度?结合教材说说这项制度在当时农村中产生了什么作用?

以下是初三某班以“周恩来的外交风云”为主题设计的内容,下列搭配与主题不相称的是(   )

A . 民族大义—西安事变的和平谈判  B . 力挽狂澜—亚非会议 C . 摒弃前嫌—中日建交 D . 和平共处—中印谈判
“毗接香珠南海边,回归澳岛举国欢。”诗句反映的历史事件得益于(   )
A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B .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C .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实施 D . 两岸“九二共识”的达成
现代化,这是中国人民上百年来共同追求的主题。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再到邓小平,这些伟人的探索其实都是一个主题——追求现代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理想】

材料一: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应“时势之要求”,第一次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集中表达了中华民族摆脱贫困,实现民族复兴的意愿。他提出的“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的近代化理论。

【第一代现代化】

材料二:中共七大毛泽东提出“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1953年,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此后,他们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这是第一代现代化的巨大成魏。

——李卉《论毛泽东以“工业化”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思想》

【第二代现代化】

材料三:邓小平实现现代化的战略与毛泽东依靠精神鼓励搞“大跃进”截然不同,邓小平认为中国必须改弦易辙,必须打破封闭的经济,他打算开放一部分市场,引进外国的技术、设备、资奉和管理经验。必须建立一种制度,提高和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奖励那些促进科技和生产力发展的人。

——美·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第三代现代化】

材料四:2008年北京市政府率先提出“绿色北京”发展计划。预计到2020年把北京初步建成“绿色现代化世界城市”。绿色北京的创新可以概括为1:产业发展高端化,生产清洁化,淘汰劣势产业;营造绿色生活,引导绿色消费,鼓励绿色出行;环境优美化,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加强污染防治;资源高效化,优化能源结构,推动循环经济。进入21世纪,北京为中国的第三代现代化树立了榜样。

——俞可平《中国未来三十年》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具体含义是什么?孙中山通过“三民主义”为中国近代化设置了怎样的目标?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实现“独立自由”的事件是什么?党和国家采取了哪些举措推进工业化建设?
  3. (3) 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邓小平现代化思想从哪一事件后开始实施?他“打破封闭的经济”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具体做法分别是什么?
  4. (4) “绿色北京”的现代化道路为当今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哪些借鉴?
1954年9月,王爷爷作为一名人民代表,到北京参加一次全国性的重要会议。他亲历的活动是(  )

A . 听取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 B . 定《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 C . 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 D .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社会政治光谱。1977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这里“抓纲”的含义是(    )
A . 以阶级斗争为中心 B .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C . 以文化繁荣为中心 D . 以党的建设为中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辉煌成就,也有失败教训。苏联解体后,中国成功探索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经济政策本身并不是作为一个完整的政策体系出台的,而是以实施粮食税为开端逐步充实完善的。实施粮食税引发剩余粮食的交易,从而重新肯定商品货币关系,实行市场机制。……后来布哈林在阐述新经济政策的意义时说:“我们恰恰要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沈志华《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材料二:斯大林创建的经济政治体制在经济方面的特点是,实行工商业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方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

材料三:

会议

主题报告内容选摘

中共十四大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中共十五大

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盼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提及的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据材料一,指出新经济政策的特点。
  2. (2) 据材料二,归纳“斯大林模式”在经济方面的特点。
  3. (3) 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共十四大和十五大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理论贡献。
  4. (4)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从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得到的有益启示。
对改革开放前大家在服装方面的特点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且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 B . 青少年喜欢穿绿色军装 C . 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 D . 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胡主席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1921——1949年,中国共产党整整奋斗了28年。“日出东方”“第一枪”“星火燎原”“力挽狂澜”……这几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不朽业绩。

  1. (1) 材料一中的“90年前”指的是哪一年?材料二中的“日出东方”寓意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的“第一枪”反映了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它在中国革命史的意义是什么?
  3. (3) 材料二中的“星火燎原”指什么?它对中国革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4. (4) 你从上述内容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毛泽东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也谈到土地改革有过火现象。毛泽东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这表明(    )
A .   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 B . 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 C . 毛泽东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 D . 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
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投票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  这是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后的第5次修订。新中国首部宪法颁布于(   )
A . 一五计划时期 B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 . 土地改革时期 D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