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与建军节有关,被誉为“军旗升起的地方”指(   )

A . 南昌 B . 长沙 C . 武汉  D . 南京
下表是列强在华设厂数量的一个变化表,该表反映的变化与哪一条约的签订有关?(    )

时间

1894年前

1900年

列强在华设厂总数

80家

933家

A . 《南京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百年沧桑看上海。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A》的签订-------上海逐渐变成了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上海成了中国土地上居住外国人最多的城市-----在上海港口大街北部的黄埔公园入口处,立着一个牌子,这里不仅禁止自行车入内,而且也禁止中国人入内。这个牌子上的字深深的刻印在中国人的记忆中:“华人禁止入内》”。如果你真的想理解今天的中国,那么你就必须完全了解所有这一切。外国人给予中国人所带来的贫穷、羞辱以及心灵上的创伤深深地刻印在每个中国人的记忆中。-----中国:一个世界强国的复兴(前德国驻华大使看中国)

材料二:

材料三:在上海法租届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1921年7月,犹如一轮红日在东方冉冉升起,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B)的召开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材料四:上海浦东20世纪90年代前曾是大片的农田、渔村,经济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浦西。1990年,浦东新区增加值仅为60.24亿元,2008年,浦东新区增加值已达3150.99亿元,比1990年增长18倍,平均每年增长17.8%。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A指什么文件?他给中国带来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与中国传统的生产方式有何不同?给中国带来什么影响?

  3. (3) 材料三,B指什么事件?材料四反映上海浦东大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全国华资纱厂的纱锭,由48.4万余枚增至128.4万余枚,增长157.9%;织布机由2016台增至5825台,增长188.9%。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清政府鼓励民族工业的发展 B . 民族工业打败了列强在华的企业 C . 民族工业得到大量外国资本 D . 西方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

材料二:“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我们要求立刻给进攻的日军以坚决的反攻,并立刻准备应付新的大事变。全国上下立刻放弃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希望与估计。”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

  1. (1) 材料一是什么事件后“蒋介石给张学良的密电”?蒋介石的这个命令造成什么严重后果?
  2. (2) “日军进攻卢沟桥”标志着什么?
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是(    )
A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B . 《中华民国约法》 C . 《中华民国宪法》 D . 《共同纲领》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胡主席说:“这个伟大的事件,以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英雄壮举,以党独立领导新型人民军队诞生的重要标志,载入中国革命史册。”

材料二:江西民谣:“日头一出红又红,朱德来会毛泽东;两军会师力量大,革命一定会成功!”

材料三: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个伟大的事件”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朱德来会毛泽东”发生在什么地方?中国共产党在此开辟革命根据地,开始哪一正确革命道路的探索?
  3. (3) 根据材料三中判断“战略转移” 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战略转移”的胜利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先后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君主立宪”、“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的思想,这反映出中国学习西方的历程是(    )
A . 学制度→学技术→学思想 B . 学思想→学制度→学技术 C . 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 D . 学制度→学思想→学技术
1841年,林则徐在退职返乡时曾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国乎!”下列史实能够证明他的预见正确的是:( )
A .  火烧圆明园 B . 占领香港岛 C . 割占台湾 D . 割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九一八”事变前,蒋介石密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
材料二  “中国亡于帝国主义,我们还能当亡国奴,尚可苟延残喘;若亡于共产党,则纵肯为奴隶亦不可得。”———1931年8月22日,蒋介石在南昌讲话
材料三  “我们既是一个弱国,如果临到最后关头,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国家生存,那时节再不容许我们中途妥协 在和平根本绝望之前一秒钟,我们还是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战事的解决。”———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庐山谈话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此密电发出后,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后果?
(2)据材料二,蒋介石顽固推行什么政策?你有何认识?
(3)据材料三分析,蒋介石对日本侵略实行的政策有何变化?为什么?

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某历史社团开展了相关考察活动。

【文化公园概览】

材料一: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

国家文化公园名称

建设内容

涉及省市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金界壕,明长城。

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包括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3个部分。

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以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线路为主,兼顾红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线路。

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

【变迁的文化·长城】

材料二:秦已并天下,使蒙恬将三十万众,北逐戎狄,收河南,筑长城,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

——《史记·蒙恬列传》

民间自相往来、平等互利的民族互市贸易兴起,结束了明代中前期长城内外的抗争,带来了长城地带经济的飞跃发展,为农、牧民族大融合和农、牧文化二元一体的实现提供了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长城文化带发展并发挥过渡功能,将中原文化过渡到塞北。正是由于这样深入的民族融合,才有了清代“内边疆”(内边疆:中国范围内各个政权的边疆)的最终消失。

——摘编自余同元《明后期长城沿线的民族贸易市场》

【红色的文化·长征】

材料三:

【文化保护传承】

材料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其凝聚力源于对传统的保护,其生命力在于世代传承与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文化建设的精品力作。新时代,人民群众对文化供给“量的扩大”以及“质的提升”都有了新的要求,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是满足文化需求的精准供给。

——《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6日05版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范围的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说出从秦至明后期长城主要功能的变化。分析清代“内边疆”消失的原因。
  3. (3) 从下表中选择一个研究主题,与材料三的一则材料相对应,并说明选择材料的理由。(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选用示例中的研究主题和材料)

    研究主题1

    研究主题2

    研究主题3

    长征的重要转折

    长征的革命精神

    长征的海外传播

    示例:研究主题:长征的重要转折

    选择材料:③

    理由:档案中遵义会议的决议内容和中央的相关文件,证实了遵义会议是红军长征中的重要转折点。

  4. (4) 依据材料四,分析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
推翻清王朝反动统治的历史事件是(    )
A . 洋务运动 B . 戊戌变法 C . 辛亥革命 D . 新文化运动
某中学开展“追寻红色足迹,赓续红色基因”专题研学活动,以下为其部分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主题一 誓词里的革命初心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入党誓词并不是建党一开始就有的,而是在残酷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如图是现存最早的入党誓词:牺牲个人,严守秘密,阶级斗争,努力革命,服从党纪,永不叛党。宣誓人:贺页朵,时间:1931年1月25日。

——据央视频道《红色档案》

主题二 照片中的民族担当

如图是1938年拍摄于晋绥抗日根据地的一张照片。照片中:墙壁上画着一个中国人紧攥右拳,击飞了一名日本鬼子,上书一条醒目的标语:老百姓起来,把日强盗赶出中国去!

——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抗战照片》

主题三 年画中的幸福生活

如图年画《拖拉机到咱社来代耕了》,创作于1955年。画面中:一群农民围在一台拖拉机前,脸上洋溢着祥和欢乐。

主题四 心声中的家国情怀

如图为《光明日报》公众号推送的部分科学家的心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征程中,无数先进的中国人或朴素、或豪迈、或深情的语言,映照着一颗颗赤子之心,赢得了人民的尊重。

——据学习强国

  1. (1)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贺页朵在什么“斗争环境”下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反映了共产党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2. (2) 据材料,用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3. (3) 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年画所反映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
  4. (4) 材料反映了四位科学家怎样的家国情怀?

如图是20世纪某时期的一幅标语,该标语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 . 甲午战争时期,半殖民地化加深 B . 巴黎和会外交失败后,五四运动爆发 C . 国共合作破裂后,南京国民政府建立 D .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东三省沦陷
为什么直立行走是人类进化史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
下列照片均摄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南京市长江路292号建筑群,一个昔日神秘的所在。历经沧桑的南京“总统府”如今已得到全面整修、扩建,成为面积达12万平方米的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

(1)读图1,“标志着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 读图2,“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终点”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它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3) “历史不容忘却”。图3反映的是近代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

某学者写道:“他们是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客观地看,他们能够从磐石般沉重、数千年积滞的传统营垒中突破而出,很不容易。”这里的“他们”指的是(    ) 
A . 洋务派 B . 维新派 C . 革命派 D . 无产阶级
下图反映的这一现象出现在哪一次战争之后(  )

A . 鸦片战争之后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C . 甲午中日战争之后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
列举南昌起义的领导人。

近代侵吞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 . 法国 B . 英国 C . 俄国 D . 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