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5月4日,北京学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门前集合,高呼口号,举行示威游行。北京政府派军警镇压,捕去学生32人。

5月7日,天津、济南等城市,群众先后集会声援北京学生。北京政府释放全部被捕学生。

5月8日,北京政府再次颁布镇压学生运动的命令。

5月9日,南京、无锡等地及巴黎华人开国耻纪念大会。苏州,嘉兴等地学生游行。武汉学商两界集会,商议支持北京五四运动的办法。

5月23日,北京警察厅查封学生联合会刊物《五七》日刊。

5月25日,北京政府严令制止散发传单,集众游行,演讲。

6月3日,北京学生在街头讲演,被捕170余人,4日,又被捕700余人。

6月4日,上海、天津学生联合会分别急电全国,援救北京被插学生。

6月5日,上海工人开始罢工,要求释放学生,罢免曹,章,陆,各地工人纷纷响应。

6月10日,天津工人大罢工,徐世昌被迫下今准曹汝霖、章宗样、陆宗舆3人辞职。

6月29日,在海内外各界的强大压力下,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1. (1) 材料所示的是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进程?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 (2) 根据材料,说出这一事件的主力军是哪两大群体,运动的中心先后在哪两个地点。
  3. (3) 根据材料,总结这一运动的精神。
阅读下列材料: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多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一声乳名:“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1925年闻一多《七子之歌·澳门》

  请完成:

  1. (1) 《七子之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 (2) “七子”指列强在近代割占的我国七块领土,除香港、澳门外,请你写出“七子”中其他地方是如何被列强侵占的?(写出2例即可)

  3. (3) 今天澳门回到祖国母亲怀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朱德在回顾遵义会议这一伟大的历史转折时写下诗句:“群龙得首自腾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诗中“群龙得首”是指遵义会议确立了谁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

A . 陈独秀 B . 毛泽东 C . 周恩来 D . 邓小平
李宗仁将军曾说:“现在真是天如人愿,让我们这些人这辈子有个抗日救国的机会。”李宗仁将军践行“救国机会”的最突出表现是(   )
A . 卢沟桥事变 B . 转战陕北 C . 秋收起义 D . 台儿庄战役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150多万平方千米领土的国家是(    )
A . 英国 B . 法国 C . 美国 D . 俄国
下列对下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1898年戊戌变法留下的成果 B . 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C . 新文化运动的产物 D . 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
与“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南京”等信息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
A . 兴中会成立 B . 中国同盟会成立 C . 武昌起义 D . 中华民国成立
1927年秋,毛泽东在文家市前委会议上主张放弃攻打长沙;随后主持三湾改编,确立党的支部建在连队上;之后决定工农革命军主力在井冈山周围打游击。这说明(   )
A . 建党建军原则的正式确立 B . 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 C . 国民革命取得决定性胜利 D .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拉开序幕
探究历史人物的活动,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历史的理解。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是一位具有非凡能方加的行政官员……林钦差的整个经历明净如水晶。他的动机是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为了达到此目的,他准备采用一切手段。”

——摘自马士《中华国对外关系史》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三:毛泽东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领袖,他根据对农村的直接考察断定,没有贫农便没有革命。他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独立的军队和政府。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林钦差”是谁?列举他为了“禁止鸦片的输入和消费”而采取的重大行动一例。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为了达成“革命的目的”而提出的政治思想。用史实说明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后为避免中国重新路入“君主一人专制”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毛泽东“将农民组织起来”建立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名称。他在该时期建立的军队和政府的名称分别是什么?
  4. (4)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林钦差”、孙中山、毛泽东三人在面对国家危难时所持的共同态度。
如下图的漫画《渔夫、剪刀和鱼》,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

A . 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B . 辽东战役 C . 巴黎和会 D . 三国干涉还辽
“(故宫)那些太和殿前永存的铜缸记录着中国人在20世纪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一缕缕刀痕割出千百晚同胞的血泪,牢牢刻在中华民族的记忆深处。”《复兴之路》这段解说词中的“国耻“指的是  (   )

A .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C .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 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2005年4月26日至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先生率团访问大陆,他在《答谢胡主席辞》中说:“诚如总书记刚才所讲,今天的聚会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六十年来头一次,也是在两岸的情况之下和党见面交换意见高层次的一次,难能可贵。”
(1)连战访问大陆的第一站是南京,拜谒了中山陵。请问:中山陵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2)材料中“六十年”前国共两党最高层次的见面是指什么事件?当时国共双方领导人分别是谁?
(3)在历史上国共两党曾经有过两次合作,请问:国共两党第一次、第二次合作的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有人认为,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化探索中的“量变”,而辛亥革命则是一次"巨变”。“巨变”是指辛亥革命( )
A . 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 . 促进了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C . 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D . 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
“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此诗所描写的是如图所示人物的功绩,他是(    )

A . 邓世昌 B . 林则徐 C . 关天培 D . 左宗棠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分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获取更多的好处”,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俄国获得“更多的好处”指的是(    )
A . 取得约定关税特权 B . 掠得圆明园大量珍宝 C .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D .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时间,史学界有三种说法: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提出“1931年说”的主要依据是(  )
A . 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B . 1931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全民族抗战 C . 1931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D . 1931年日军占领南京
近代以来,无数先进的人士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不懈努力,绘就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奋斗赞歌。 

 材料一: 

 

 材料二: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新文化运动所标举的两大口号,由他首先提出。他还将它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和“赛先生”。 

 材料三:1919年5月,北京3000多名学生汇集在天安门前,发表宣言,揭露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行径,并举行示威游行。学生们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誓死力争,还我青岛”等口号。第二天,北京学生举行总罢课…… 

  1. (1) 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总结中国近代化探索中①②③分别指向西方学习什么? 
  2. (2) 材料二中创办《青年杂志》的是谁?“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 
  3. (3) 材料三叙述的是哪一学生运动?该运动爆发的导火线是什么? 
  4. (4) 材料三中的学生运动具有哪些精神值得新时代的中学生学习和传承? 
1929年7月,苏联《真理报》称,毛泽东和朱德的红军“成为中国游击运动中出现的最为重要的现象,唯有这些远离城市的红军游击队仍旧显露着他的生命力”。由此可知(    )
A .  秋收起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B . “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得到认可 C . 中国革命急需建立正规军队 D . 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历史叙述有史实陈述、历史评价等方式。历史评价是对历史现象或历史事件进行态度与价值的评判表达。下列选项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
A . 林则徐派人明察暗访,缉拿烟犯,开展禁烟活动 B . 鸦片战争改变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C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与英、法、美签订了《通商章程善后条约》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中国历史选择了这个特别的日子,放射出中国革命最初的曙光。鲜红的党旗自从在十三个人身后飘起时,中国命运的希望一日比一日红火。”下列史实与“这个特别的日子”相关的是(   )
A . 确定党的中心工作是领导和组织工人运动 B . 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C . 选举毛泽东为中央局书记 D . 建立革命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