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 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 .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 清政府腐朽统治 D . 《马关条约》的签订
某校的历史专用教室中,在“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展版上展出下列一栏图片,据此可知这一栏目的标题应该是(    )

A . 自强求富 B . 民主科学 C . 实业救国 D . 救亡图存

观察下边漫画《吾皇万岁万万岁》。君主专制制度早已不在,但其思想余毒还存。下列哪个事件使“皇帝”最终退出中国历史舞台(     )

A . 义和团运动 B . 解放战争结束 C . 辛亥革命 D . 北伐战争
先进的中国人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不断向西方学习,开始了中国的近代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

材料二:“复(严复)殚心著述,於学无所不窥,举中外治术学理,靡不究极原委,抉其失得,证明而会通之。精欧西文字,所译书以朅辞达奥旨。”

                                                                                                                                             ——《清史稿》

材料三:中日和约十一款,全权大臣既画押,电至京师,举国哗然,内之郎曹,外之疆吏,咸有争论,……。初则广东举人梁启超联名百余,湖南举人任锡纯、文俊铎、谭绍裳各联名数十,首诣察院,呈请代奏。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许多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五: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的“林文忠公”是谁?受他影响,魏源编著了《海国图志》一书,编写的目的是?

  2. (2) 材料二中的“复”影响最大的译著是?“复‘提出的进步观点有?

  3. (3) 材料三中“中日和约”是指近代史上的哪一条约?

  4. (4) 材料四中的“德、赛两先生”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觉得我们对待西方文化应持有怎样的正确态度?

  5. (5) 指出先进的中国人为解决材料五中的“器物”、“制度”、“文化”的不足分别进行了哪些探索?

某校九年级学生在一次重走长征路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使用了以下简图,其中a、b、c、d四个地点对应的城市分别是(    )

A . 瑞金——遵义——吴起镇——会宁 B . 井冈山——遵义——吴起镇——会宁 C . 井冈山——泸定桥——会宁——吴起镇 D . 瑞金——赤水河——泸定桥——吴起镇
“清王朝的声威一遇到不列颠的枪炮就扫地以尽。”这里的“不列颠的枪炮”指的是(    )
A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鸦片战争 D . 第二次鸦片战争
根据下列信息,荣誉军人刘琰可能伤于哪次战役(   )

图片_x0020_256930344

A . 百团大战 B . 台儿庄战役 C . 七七事变 D . 九一八事变
报纸、杂志是人们获取信息,了解社会,进行舆论宜传的重要工具。下列表述有误的是(    )
A . 鸦片战争后,在北京创办的《申报》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中文报刊 B .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 C . 陈独秀等以《新育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 D .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
严复在《原强》中写道“……以寥寥数舰之舟师,区区数万之众,一战而剪我最亲藩属,再战而陪京戒严,三战而夺我最坚之海口,四战而覆我海军”。材料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    )
A . 第二次鸦片战争 B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抗日战争
探究问题。

1915年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

8月

袁世凯的宪法顾问、美国政客古德诺发表《共和与君主论》.鼓吹帝制

各省袁党或被收买的社会名流组成“请愿”团,要求实行帝制

9月

梁启超于《京报》上发表文章,对即将实行的帝制大加嘲讽

黎元洪鼓吹总统世袭,为世界开先例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打起“民主”与“科学”大旗,掀起新文化运动

孙中山派胡汉民等赴菲律宾,许崇智等赴南洋筹饱加快讨袁行动

12月

袁世凯称中华帝国大皇帝

蔡锷等通电各省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拥护共和,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

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

某月

某月天津第一家大型机器面粉厂——寿星面粉公司创立

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上海创办申新纺织公司

——根据百度百科1915年和许冠亭《荣宗敬,荣德生兄弟的实业精神》改编

  1. (1) 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1915年中国尖锐对立的两大思潮
  2. (2) 结合大事年表探究,有利于两大对立思潮中进步思潮发展壮大的因素有哪些?
【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斯大林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主要是英国、法国和美国建立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制度,即战后和平制度。”

材料二:1947年3月,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彻底破裂……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战后和平制度”指的是什么?一战的战胜国有20多个,而这一“和平制度”主要是由英、法、美确立,说明了这一制度的确立有何特点?

  2. (2) 1931年的,日本法西斯的哪一侵略行径打破了一战后的亚洲“和平局面”?在欧洲,哪一事件表明一战后的“和平局面”被德国法西斯彻底打破?

  3. (3) 二战期间,哪一文件的签署标志着美苏形成了战时同盟关系?

  4. (4) 材料二中的“它”指的是哪一事件?美苏同盟关系破裂后,两国的针锋相对最终形成了什么格局?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八国联军侵满清,北京第二次被占领赔巨款,派驻兵,辛丑年里泪盈盈。严禁人民反列强,清朝变成洋人廷。
材料二  著名学者李达早在70余年前就曾经指出,经过洋务运动,“就开始踏入产业革命的过程,渐次脱去封建的外衣,而向着近代社会方面运动了”;此后还有学者认为洋务运动同时也是近代中国文化启蒙运动;当今史学界更视洋务运动为近代中国社会进步的阶梯之一。
材料三  圣贤的经训格言,断断不是万世不变的法则…冲破过去历史的网罗,创造民主的“青春中国”。

——李大钊

  1. (1) 北京两次被占领指的是哪两次战争中发生的?
  2. (2) 千支纪年法是中国先民智慧的结晶此纪年法六十年一轮回。今年(2021年)是辛五年,请问材料一中的“辛丑年”是哪一年?
  3. (3)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什么?怎样评价这场运动?
  4. (4) 材料三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事件?
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写道:“长征继续进行,毛泽东在掌舵。中国的道路--至少今后半个世纪的路--就这样确定了。”这是对哪个历史事件的评价( )
A . 中共一大,党的诞生 B . 南昌起义,人民军队创建 C . 遵义会议,转危为安 D . 中共二大,明确民主革命纲领
“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离,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获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这段文字说明五四运动中(    )
A . 青年学生成为运动的主力 B . 共产党领导成为获胜的关键 C . 无产阶级显示了巨大的力量 D . 北洋军阀政府已经土崩瓦解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的“远征”(   )

A . 胜利的标志是召开遵义会议 B .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 C . 是一次主动的战略转移 D . 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第五次“围剿”
解放战争时期,当毛泽东得知一场战役的胜利消息时,欣然提笔写下了“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的诗句。这场战役是(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对下图解读最准确的是(    )

A . 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 B . 甲午中日战争的爆发 C . 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 D . 民主科学思想的传播
1919年,北京学生走出校门游行抗议,引发全国性的罢课、罢工、罢市风潮,并促进政府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这一事件是

A . 戊戌变法 B . 五四运动 C . 北伐战争 D . 重庆谈判
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的标志是(   )

A . 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 B . 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 .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D . 蒋介石破坏双十协定
近代人们的生活比以前要丰富得多。当时极少数有钱的上海人可以做到的是(   )

①去电影院看电影②到照相馆合影留念③将文章投到报社发表

④男子留短发⑤妇女可以不再缠足


A . ①②③④⑤ B . ①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③④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