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材料一:清朝时人们在吸食鸦片

材料二: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当时中国投入陆军兵力约10万人,水师约1万人,船只多系木质铁皮,铁炮质差,杀伤力小;英军约2万人,直接参战的陆海军约0.6万至0.7万人,出动战舰20艘,“船坚炮利”,战争以中国惨败和英国胜利而结束。

阅读上面材料,请回答问题:

  1. (1) 根据材料一,谈一谈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背景。以及鸦片走私对当时中国的社会产生了哪些危害?
  2. (2) 导致材料二战争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事件?这次事件发生在哪一年?有什么样的意义?
  3. (3) 根据材料二,指出鸦片战争中国惨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除此之外中国失败的原因还有哪些?
“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该政治路线为争取下列哪一战争的胜利准备了条件(    )
A . 解放战争 B . 北伐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解放西藏
学者指出“五四运动是第一场历史巨变的补课,又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这里“补课”“起点”的含义分别是(   )

A . 明确反封建,实现各革命阶级的联合斗争 B . 明确反对帝国主义,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 彻底反帝反封建,无产阶级政党开始领导革命 D . 开始宣扬民主科学,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出自下列哪一文件(   )
A . 《天朝田亩制度》 B . 《资政新篇》 C .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 .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脍炙人口的口号、标语往往有着巨大的政治感染力,具有明显的时代气息。下列口号、标语按期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②打倒列强,除军阀

③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④自强、求富.

A . ④①③② B . ①②③④ C . ④③②① D . ④③①②
鸦片战争期间,青州旗兵血战镇江,抗击英军,镇江人民建忠烈祠,彰其忠勇,其“忠勇”精神可表达为(  )

A . 千寻铁锁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B .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C . 舍生千里赴国难,取义何曾惜自身 D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伤害的报纸不无戏谑地罗列了革命前后的变化:“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内阁成,旧内阁灭”                        ——张鸣《辛亥:摇晃的中国》

材料三  胡适说,北大是因为三个兔子而成名的,一是老兔子蔡元培;二是中兔子陈独秀,三是小兔子胡适本人(三人年有长幼,但都属兔)。

——洪向华主编 《复兴之路》

请回答:

  1. (1) 材料一所提到的“自强运动”是指什么历史事件?晚清政府寻求“御侮自强”之术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革命”发生在哪一年?根据材料二概括这场革命的历史意义

  3. (3)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材料三中的“三个兔子”在北大因高举哪两面大旗而闻名?

  4. (4) 以上三则材料都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重要发展历程,请你为此历程做一个主题归纳。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这是有人对国共两党关系的总结。国共两党在近代史上先后有过两次合作,其中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重要成果是(    )
A .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B .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 C . 进行重庆谈判,签订了“双十协定” D .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清朝大学士徐桐对有人把美国翻译成“美利坚”十分恼火,说我们中国什么都是美的,美国还有什么“美”的?我们中国什么都顺利,美国还有什么可“利”的?我们帝国军队的兵器无所不坚,美国还有什么可“坚”吗?               
——刘成禺《世载堂杂忆》
材料二:“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材料三:1862年,清政府设立“京师同文馆”,培养外语和外交人才。学生最多时达120人,主要学习外文,聘有外籍老师任教。           
——《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5页
材料四:上海轮船招商局创立后三年内,外轮损失1300万两(白银),湖北官办织布开办后,海南海关每年进口洋布减少十五万匹。
材料五: 我支那四千年之大梦唤醒,始自甲午战败……
——梁启超
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统治者是怎样认识清王朝和世界的?对此你是如何评价的?
(2)材料二反映了谁的什么思想主张?
(3)材料三、四反映了清政府中什么派别的活动? 从这两则材料来看,他们的活动有什么作用?
(4)为实现材料五“大梦唤醒”,资产阶级维新派开展了什么运动? 这是一场什么性质的运动?这个运动最主要的作用是什么?

鲁迅在《阿Q正传》里写道:虽然革命了,但却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只是人们走到街上都被剪掉辫子,哭着回家了。这里直接反映出的信息不包括(    )
A . 这里的“革命”指的是辛亥革命 B . 辛亥革命后强令男子剪掉辫子 C . 辛亥革命没有充分发动群众 D .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1915年,陈独秀在北京创办《青年杂志》,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不懈的探索是中国近代史的主题之一,下列口号属于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是(  )

A . “自强”与“求富” B . “民族”“民权”和“民生” C . “变法”和“图强” D . “民主”和“科学”
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伟大,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这里的“三大政策”是指(   )

①平均地权         ②扶助农工         ③联共            ④联俄

A . 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③④ D . ②③④
洋务派兴办近代企业,目的是使中国朝着资本主义方向发展。
清政府割台湾岛给日本的不平等条约是(    )

A . 《南京条约》 B . 《辛丑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北京条约》
在中国近代历史长河中,国民党和共产党是政治舞台上的两个重要角色。两党关系的演变呈现出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曲折发展历程,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走向和革命的前途命运。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人经过艰难探索,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八年级《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毛泽东说:“直到现在国民党还是一个大政党,拥有庞大的军队,这个军队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现在总算也还在打日本……

——《同赫尔利的谈话》

请回答:

  1. (1) 写出材料一会议召开的时间和地点,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何重要意义?
  2. (2) 根据材料二,“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是一条什么样的革命道路?
  3. (3) 根据材料三.请列举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在抗战头两年打仗打得比较好”的一次战役。
  4. (4) 综合上述材料,回顾回首中国共产党走过的曲折、艰辛的历程,你有何感悟?
《南京条约》下列条款中,直接加重国家和人民负担的是(   )
A . 割占香港岛给英国 B . 赔款2100万元 C . 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D . 协商制定关税

古代和近代东西方的文明交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请回答:

  1. (1) 图一所示发明何时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发明与图二所示事件的内在联系。

  2. (2) 近代以来,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本文工业文明的发展。请指出率先开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国家。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看,两次工业革命将人类社会相继带入了什么时代?

  3. (3) 在西方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起步。请结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举一例并加以说明。如果据此进一步探究学习,你准备通过哪些途径来查找和收集史料?

马克思说:“俄国不花费一文钱,不出动一兵一卒,而能比任何一个参战国(从中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句话指的是俄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

A . 取得协定关税权 B . 掠夺圆明园大量珍宝 C . 获取中国大量赔款 D . 割占中国大片领土
林则徐在给道光皇帝的泰稿中提出:“迨(等到)流毒于天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日无可以充饷之银……(白银)果皆散在内地,何妨损上益下,藏富于民:无如(无奈)漏向外洋,岂宜藉寇资盗,不呕(急迫)为计?”在这里,林则徐强调鸦片泛滥的最大危害是(    )
A . 损害身体,削弱军人战斗力 B . 国库空虚, 无饷银供给军队 C . 藏富于民,但损害国家利益 D . 白银外流,为列强增加财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