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前期人口统计图(图11)

材料二:唐诗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图为小史在古诗文网收集到的两首唐诗。

材料三:唐朝是历史上中国向周边国家大输出文化与技术的一个时期,同时也兼容并蓄,从外族文明汲取诸多。唐朝声誉远及海外,之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摘编自吕思勉《唐朝大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主要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两个“拜含元”、“拜冕旒”的国家。你认为图1,2所示的诗歌能否作为史料?请说明理由。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个唐朝汲取外族文明成果的事例。
  4. (4)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唐代社会的特点。
19世纪后半期,工业化国家人口数量激增的共同原因是(    )

①经济的繁荣   ②医学技术的进步    ③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        ④大量移民的涌入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②③④ D . ①③④
红色旅游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以下是红色旅游景点的相关图片。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 (1) 自图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中共探索出一条什么正确的革命道路?
  2. (2) 图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3. (3) 图三是中国在长征途中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的会址,这次会议在我党历史上有何重要地位?
  4. (4) 中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第一次反抗外国侵略战争的胜利是哪场战争?请你列举在这场战争中发生的一次重要战役的名称。
阅读漫画作品,回答问题。

  1. (1) 以上漫画所涉及的内容与哪次革命有关?漫画中的“指导思想"指的是什么?
  2. (2) 漫画中的“革命团体”“革命组织”分别指的是什么?
  3. (3) 漫画中的中华民国的革命果实后来被谁窃取了?
  4. (4) 为了保卫革命的胜利果实,革命者们先后又开展了哪些反对“革命果实窃取者”的斗争?(举两例即可)
1785年,瓦特改进的蒸汽机首先在纺织部门投入使用。蒸汽机的直接作用是(   )
A . 英国成为首个工业国家 B . 促进了工厂规模的扩大 C . 提供了有效便捷的动力 D . 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使传承华夏文明的信念得以凝聚,汉字书写美德的观念得以传递。中国使用汉字已逾三千年,目前所能看到的最早而又比较成熟的文字是 (   )
A . 铭文 B . 小篆 C . 金文 D . 甲骨文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主要表现在(    )

A . 允许外国侵略者进驻北京 B . 向外国侵略者开放中国内地 C . 向外国侵略者“借师助剿” D . 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
“他系统阐述了生物进化论,指出‘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是生物进化的基本规律。”“他”是(    )

A .      马克思 B .       贝多芬 C . 列夫﹒托尔斯泰 D .         达尔文
“常比较,多鉴别,掌握历史更快捷。”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材料一:汉武帝当政时期,西汉王朝达到空前的繁荣阶段,秦以来的大一统局面得到进一步发展。

材料二:在《沁园春·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 (1) 材料一中“繁荣阶段”的出现得益于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什么?
  2.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完成《秦始皇、汉武帝比较表》。

    人物

    措施

    主要贡献

    政治

    经济

    思想

    文化

    军事

    秦始皇

    创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焚书坑儒

    派蒙恬反击匈奴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汉武帝

    将地方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设立太学

    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铁幕演说中提到:“美国此刻正高露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对美国民主来说,这是一个庄严的时刻。拥有最大的力量,也就是对未来负有令人敬畏的责任。放眼四顾,你不但觉得已经尽了应尽的责任,也感到忧虑,恐怕以后的成就未必能达到这样高的水平。对你我两国来说,现在都有一个机会在这里,一个明确的、光彩夺目的机会。如果拒绝、忽视、或椎酮这个机会,我们将受到后世长期的责备……”丘吉尔演说的历史背景正确的是(    )
A . 英国要与美国结盟,一起称霸世界 B . 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霸主 C . 英国二战后成为战胜国,实力壮大 D .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即将崩溃
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
A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 政治协商制度 C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 社会保障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许斌、邢晓凤主编《历史地图册•经济与社会生活》)

材料二:从战国时期到民国初年,传统农业始终是中国农业的主流。顺着这条主流,精耕细作农业区从黄河中下游的早作农业扩展至长江流域的水田耕作。随着精耕农业空间的不断拓展适应变化了的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技术也增添了新的内容,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农业地理》

材料三:深刻剖析无产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相互关系,指出无产阶级需要联合和依靠广大农民,共同战胜强大的反动统治阶级;在充分认识土地之于农民的这一重要性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认为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导致农民贫困的根源.

——摘编自陈洪玲、蒋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农民思想及当代价值探析》

  1. (1) 根据材料一,观察地图,指出A、B两处先民培育的农作物。
  2. (2) 依据材料二概括推动中国传统农业发展的原因。
  3. (3) 依据材料三概括对农民问题的认识。结合所学写出中国基于此认识在革命道路问题上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始终与土地政策的调整相联系,某校八年级学生对不同时期的政策进行了材料搜集和探究学习。请你一起加入吧!

【第一阶段:土地梦想的实现】

材料一:

图1农民在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图2农民丈量分配土地

【第二阶段:由分到合的过程】

材料二:当时贫苦农民缺乏生产工具、资金,一家一户难以解决水利问题,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也不能使用先进的机械化农具。这就影响生产的发展,农产品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

【第三阶段:探索中的失误】

材料三: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花生亩产一万多斤的高产“卫星”,从湖北省麻城县麻溪河乡和福建省南安县胜利乡的田野上腾空而起了。——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

材料四:1958年8月初,……实行高度集中的统一经营,分配方面实行供给制与工资制相结合……由公社统一发放,生产好坏分配也一样。

【第四阶段:新时期农民的创举】

材料五:1978年底,安徽省风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在村西一间茅屋里秘密开会,决定实行“大包干”。包干到户的第一年,从未向国家贡献过一粒粮食的生产队第一次向国家贡献粮食4万斤,油料2万斤。小岗村的奇迹,使人们看到了农村改革的希望。

【历史认识】

  1. (1) 材料一反映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农村的社会变革,使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什么变化?
  2. (2) 为了解决材料二中出现的问题,国家对农业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
  3. (3) 材料三和材料四反映了在当时农村出现了哪两大运动?这两大运动对中国经济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4. (4) 据材料五,指出“农村改革的希望”具体措施是什么?
  5. (5) 综合分析,你认为政府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下面有关“贞观之治”出现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唐太宗吸收隋亡教训,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B . 唐太宗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 C . 人口大幅度增长,经济进一步发展 D . 皇帝要勤于政事,大臣要廉洁奉公
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边的马其顿国国王的东征具有侵略性质,给东方人民带来巨大灾难,掠夺了东方世界的无数财富,但是也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大交汇;以后,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也从此逐步确立起来。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是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在《民报》发刊词中被孙中山先生阐发为“三民主义”。其中“平均地权”是指三大主义中的(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生主义 D . 民主主义

下图是某城市的一座雕塑,寓意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其主题是“怒折烟枪”。整个枪杆两头朝下、中间向上,裂开的一侧形成犬牙状的尖锐裂口,愤怒地直刺蓝天。该城市是  (  )

A . 上海 B . 南京 C . 福州 D . 虎门

20世纪80年代,中国农村有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两次分地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都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都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

C都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农民都有生产自主权

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时期,因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乐于助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多次立功授奖,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的是(   

A. 焦裕禄         B. 王进喜          C. 邱少云        D. 雷锋

1872年,12岁的詹天佑作为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学习,为日后创造铁路建设的突出成就奠定了基础,詹天佑赴美留学,与哪一事件有关(     

 A.洋务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