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某校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实验时,观察到这样特殊的现象:有红色固体出现,上层清液呈浅绿色。这引起了同学们探究的欲望。
  1. (1) 猜想:依据实验现象并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大家一致认为用于实验的氧化铜不纯,其中一定混有物质X,其名称是。出现上述特殊现象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 (2) 为了验证猜想,甲同学征求老师同意,重新取用一份分析纯的氧化铜,加入足量溶质质量分数为9.8%的稀硫酸,进行实验。观察到现象,说明此时只是氧化铜与稀硫酸反应:对比分析,认为猜想成立。
  3. (3) 乙同学认为无需进行化学反应实验,只需进行操作:,观察到现象,就能验证猜想成立。
  4. (4) 老师肯定了同学们的猜想,并提出问题:氧化铜和混有的物质X在与稀硫酸发生反应时,反应的先后顺序是怎样的?

    同学们【做出猜想】:

    猜想一、物质X先和稀硫酸反应,然后氧化铜再和稀硫酸反应;

    猜想二、物质X和氧化铜同时与稀硫酸发生反应;

    猜想三、氧化铜先和稀硫酸反应,然后物质X再和稀硫酸反应。

    老师提示大家,物质X和氧化铜用量的差异及不同硫酸浓度对反应先后顺序都会产生影响,今天我们只探究一个方面。并设置如表所示的实验探究内容:

    【实验探究】

    实验

    物质X(g)

    氧化铜(g)

    9.8%稀硫酸

    (mL)

    实验现象

    1

    0.56

    1.60

    100

              

    2

    1.12

    1.60

    100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无气泡产生,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

    3

    1.68

    1.60

    100

    立即出现红色固体,待红色固体不再增加后产生大量气泡,充分反应后上层清液呈浅绿色

    补全实验1的实验现象为:

  5. (5) 【实验结论】从上述三个实验中可以得出,在硫酸足量且浓度为9.8%的情况下,
  6. (6) 【反思交流】要验证探究实验中硫酸是否足量,可测定实验后液体的pH,用pH试纸测定溶液pH的方法是:
明代用“烧坊遍地,满城飘香”来形容酿酒业的发达。香飘满城的原因是(   )
A . 分子的质量很小 B . 分子间有间隔 C . 分子在不断运动 D . 分子由原子构成
完全电解ag水,生成bL氢气,同时生成氧气的质量和体积是()
A . g、2b B . g、 L C . g、 L D . g、bL
2019年被联合国大会确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编制出元素周期表的化学家是
某水泥厂化验室,为了测定某矿山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取石灰石样品与足量稀盐酸在烧杯中反应(假设石灰石样品中杂质不与稀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有关实验数据如下表:


反应前

反应后




烧杯和稀盐酸
的质量

石灰石样品
的质量

烧杯和其中混
合物的质量

150g

12g

157.6g

  1. (1)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g.

  2. (2) 求该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对氧气的用途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可用做气体燃料 B . 可供给呼吸 C . 可用来冶炼钢铁 D . 可用来焊接和切割金属
下列化学仪器中,必需垫加石棉网才能用酒精灯加热的是(   )
A . 坩埚 B . 烧杯 C . 试管 D . 燃烧匙
M是硝酸钾或氯化钠中的一种。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溶解度曲线如图1所示。某化学兴趣小组用物质M进行了如图2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物质M是硝酸钾 B . 烧杯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37.5% C . 烧杯①②③中,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关系是②>③>① D . 烧杯①中溶液为不饱和溶液,烧杯②和③中溶液为饱和溶液
下列物质不属于结晶水合物的是(   )
A . 食盐 B . 石碱 C . 胆矾 D . 明矾
下列物质由分子构成的是(   )
A . B . 氧气 C . 金刚石 D . 氯化钠
为达到预期的目的,下列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A . 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可以分离CaCO3、CaCl2的混合物 B . 用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除去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 C . 除去N2中少量的O2:通过灼热的Cu粉末 D . 某同学将pH试纸润湿后,用玻璃棒蘸取食用白醋滴在试纸上,测定其pH
下列实验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A . 将氢氧化钠固体(有腐蚀性)放在已知质量的烧杯里用托盘天平称量 B . 振荡试管时,用手紧握试管,拇指堵住试管口,上下晃动 C . 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在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 D . 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的尖端不能触及已加过其他试剂的试管内壁
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可用下列化学方程式说明:Z+Y(NO32=Z(NO3)2+Y、X+Y(NO3)=X(NO32+Y、Z+H2SO4=ZSO4+H2↑,X跟稀H2SO4不发生反应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 Z X Y B . X Y Z C . Y Z X D . X Z Y
在有关水净化的探究活动中,小新将浑浊的湖水样倒入烧杯中,先加入明矾粉末搅拌溶解,静置一段时间后,下一步小新应进行的操作步骤是()
A . 溶解 B . 过滤 C . 蒸发 D . 吸附
下列图象与对应的叙述相符合的是(   )
A . 一定温度下,向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中不断加入硝酸钾固体 B . 加热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 C . 将等质量的Mg、Fe分别与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硫酸反应 D . 向一定质量的HCl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
下列实验中,验证物质的性质时,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 物质溶解   B . 鲜花变色   C . 石墨导电   D . 金属刻画
小刚同学用pH试纸测得家庭常用洗涤剂的pH如下表所示,其中碱性最强的是( )

物质

厕所清洁剂

洗发精

洗衣液

厨房清洁剂

pH

1

8

10

13

A . 厕所清洁剂 B . 洗发精 C . 洗衣液 D . 厨房清洁剂
利用化学模型是认识微观世界的重要途径。

  1. (1) 图1为镁原子和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趋向稳定结构的是,两种元素形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2. (2) 下列原子中,与镁原子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子是(填选项字母)。

  3. (3) 图2为某反应前后物质的微观示意图,A、B、C、D四种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填化学式),列举B物质的一种用途:
  4. (4) A物质的化学式为NH3 , 其中数字“3”表示的意义是
  5. (5) 上述微观反应图示中,不发生改变的粒子是(填“分子”、“原子”或“离子”,下同),发生改变的粒子是,结合该图分析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是

足量的镁条在标准状况下与11.2升的氧气(密度为1.43g/L) 充分燃烧,可以生成多少克氧化镁?

工厂采用烟气脱硫工艺,不仅能消除二氧化硫,防止形成酸雨,还能将其转化为硫酸钙等产品,实现“变废为宝”。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aCO3+O2+2SO22CaSO4+2CO2,现用2.5 t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吸收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求:

(l)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是     

(2)可吸收二氧化硫的质量(要求有计算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