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下图为粉尘爆炸的实验装置。用打气筒向容器内打气吹散面粉,瞬间发生爆炸,软橡胶片被冲飞,蜡烛熄灭。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蜡烛熄灭的原因是氧气不足 B . 这个实验原理告诉大家面粉加工厂要严禁烟火 C . 人类利用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 D . 吹散面粉的目的是增大面粉和氧气的接触面积
下列金属中导电性能最好的是(   )
A . B . C . D .
西汉海昏侯汉墓出土大量珍贵文物,如金饼、青铜雁鱼灯、铁制编磬、大刘记玉印等,请写出三种文物的组成元素的元素符号;玉石的主要成分是 NaAlSi2O6 , 请写出玉石中所有非金属元素的元素符号
根据所示的物质的微观示意图,图中“○”和“●”分别表示两种不同的原子。其中是由化合物混合的混合物是(    )
A . 图片_x0020_26630749 B . 图片_x0020_947116017 C . 图片_x0020_1300196017 D . 图片_x0020_782372033
  用化学用语填空。
  1. (1) 发酵粉的主要成分之一是
  2. (2) 两个锌离子
  3. (3) 二氧化硫中硫元素化合价
  4. (4) 最简单的有机物
  5. (5) 人体胃酸中的主要成分
  6. (6) 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
实验室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15%的氯化钠溶液,下列有关该实验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实验步骤:计算、称量、量取、溶解、装瓶贴标签 B . 量取水时,选规格为100mL的量筒 C . 溶解过程中玻璃棒搅拌的作用是加快氯化钠的溶解速率 D . 若所用的氯化钠固体不纯,则配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15%
碳酸氢钠是小苏打的主要成分,在生产和生活中有许多重要的用途.化学课上,同学们为了解碳酸氢钠的性质,将一定质量的碳酸氢钠和稀硫酸混合,充分反应后,有气体逸出,

  1. (1)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同学们对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认为除一定含有硫酸钠外可能还含有其他成分,因此进行了猜想并做了如下实验:

  2. (2)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猜想与假设】反应后溶液总溶质的可能组成成分.

    猜想一:硫酸钠

    猜想二:硫酸钠、碳酸氢钠

    猜想三:硫酸钠、硫酸

    【实验探究】同学们取反应后的溶液用不同方案进行如下实验,请根据结论完成如表实验现象中的空格.

    实验方案

    A

    B

    C

    D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产生白色沉淀

    试纸变色,对照标准比色卡,pH

     

    实验结论

    猜想二不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猜想三正确

    【得出结论】猜想三正确.

    【实验用品】pH试纸、锌片、氧化铜粉末、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钡溶液.

  3. (3) 【评价反思】

    ①老师对同学们能用多种方案进行探究,并且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给予了肯定,同时指出探究中存在一处明显错误是:

    ②有同学对实验方案B的结论提出了质疑,认为仅凭此现象不能得出猜想三正确,请说明理由

  4. (4) 【总结提高】依据所给实验用品,设计不同的方案确认猜想三是正确的,请你写出你的实验方案

某温度下,将5g氯化钠放入10g水中,得到13.6g氯化钠溶液,该溶液一定是(    )。
A . 饱和溶液 B . 不饱和溶液 C . 稀溶液 D . 无法判断
现将粗盐(含不溶杂质)提纯,并用制得的精盐配制50克质量分数8%的NaCl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配制该溶液需要NaCl 8克,水42克 B . 粗盐溶解和过滤操作时,都用到了玻璃棒,玻璃棒的作用相同 C . 配制好的溶液要放入广口瓶中 D . 在把配制好的溶液装瓶时,有部分溶液洒出,但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兴趣小组的同学选用了5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如图和量程体积足够大且润滑效果很好的针筒注射器,将足量的白磷放入试管后,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并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后,等到试管冷却后松开弹簧夹,观察现象。

图片_x0020_1218223072

  1. (1) 正式开始实验前,该兴趣小组同学打开弹簧夹,将注射器活塞从20ml刻度处推至 15ml处,然后松开活塞,观察到活塞返回至20ml刻度处。该操作的主要目的
  2. (2) 若先夹紧弹簧夹,用酒精灯加热白磷,燃烧结束,等到试管冷却后再松开弹簧夹。可观察到活塞前缘最终停留在mL刻度处。
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实验成功的保证。下列图示的“错误操作”,与相对应选项的“可能产生后果”不一致的是(  )
A . 标签受损   B . 不会产生氧气    C . 沾污试剂    D . 度数错误
如图,A,B,C,D,E,F均为化学中常见物质,其中B在常温下为最常见液体,C为气体,E为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反应物、生成物均已标出。请依据如图推断:

图片_x0020_100012

  1. (1) 请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A;C;D;E
  2. (2) 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B+C:,反应类型为:

    E→C(反应物、生成物未全部写出):

  3. (3) 写出C物质的一种用途:
生产磁冰箱所用的材料中含有稀土元素钆(Gd),钆元素的一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57,核电荷数为64,则其原子核外电子数为,中子数为
金属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铁制品容易锈蚀,请写出铁生锈的条件
  2. (2) 如图为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反应过程,写出工业炼铁的反应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在硫酸与硫酸铜的混合溶液200 g中,滴入40%的氢氧化钠溶液100 g,恰好完全反应。记录反应过程,得到的沉淀与所加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问:

(1)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___________g

(2)将容器中的溶液在t ℃时恒温蒸发27克水后,恰好达到饱和,计算t ℃时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多少。

欲鉴别空气、氧气、氮气和二氧化碳四瓶无色气体,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先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再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B.先用燃着的木条试验,再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

C.先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再用带火星的木条试验

D.先加入澄清的石灰水并振荡,再用燃着的木条试验

铝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金属之一。关于铝的自我保护能力极强的原因,这一问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铝的化学性质本来不活泼,难被腐蚀;市场上的铝材料通常是铝合金,合金是不发生化学反应的;铝性质活泼,表面能产生一层结构致密的氧化膜。你所认同的是(     

A.                 B.                 C.               D.①②③

  

我国万米深海潜水器 奋斗者 号载人舱外壳材料采用的是钛合金,钛的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之一为: TiO 2 +2Cl 2 +2C TiCl 4 +2X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该反应中 X CO B TiO 2 是氧化物

C .钛合金的熔点比金属钛高 D .反应前后 Ti 元素的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

实验室有一瓶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氢氧化钠固体,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对该样品的成分及含量进行了探究.

【查阅资料】CO2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中几乎不溶解.

【实验探究一】为得到纯净的氢氧化钠固体,并测定NaOH的纯度,设计的实验过程如图1所示.请回答:

1)操作B的名称为  ,加入适量某种试剂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最终所得氢氧化钠固体质量  变质后样品中氢氧化钠的质量(选填小于等于大于

3)若要测定该固体中NaOH的纯度,实验过程中一定还需用到的仪器是  

【实验探究二】为了测定NaOH的纯度,小红同学设计如图2装置(铁架台略去).

4B中集气瓶盛放的饱和碳酸氢钠溶液不能用水代替,其理由是  

5)实验中取用样品质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如果样品用量过多,会造成测定的NaOH纯度将  (选填偏大偏小),原因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