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水由液态变成气态时,分子间间隔变大 B . 明矾净水是因溶于水生成的胶状物能吸附悬浮的杂质 C . 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D . 硬水和软水可以用肥皂水来区分
足球比赛中让意外昏迷的球员快速恢复意识会用到“嗅盐”。同学们对“嗅盐”产生了好奇,并对其成分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①嗅盐是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

②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不发生反应。 ③氨气能与硫酸化合生成硫酸铵。

(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

  1. (1) (实验探究)填写表中空格。

    实验

    小军的实验

    小英的实验

    方案

    嗅盐与(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

    现象

    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

    结论

    嗅盐中含有NH4+

    嗅盐中含有CO32-

    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

    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2. (2) (质疑)小英认为小军的实验不严谨,小英通过补做一个实验(方案见上表),进而确认了小军的结论。小英的实验目的是排除嗅盐中的离子可能性。
  3. (3) (继续探究)同学们利用如图装置进一步测定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应原理: ,其中X的化学式为

    (数据记录)实验秤取样品质量m1 , 反应前后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的总质量分别为m2和m3 , 反应前后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分别为m4和m5

    (数据处理)通过测得数据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双选)

    A 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B 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C 可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D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如图所示,在一个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容器中有一支燃着的蜡烛。现用一只杯子将蜡烛罩住,过一会儿,可能发生的现象是(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

图片_x0020_2108562896

A . 蜡烛继续燃烧,杯内液面不变 B . 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上升 C . 蜡烛燃烧更旺,杯内液面上升 D . 火焰逐渐熄灭,杯内液面下降

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被看作是理想的“绿色能源”,B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C可用于灭火.(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 , 放出大量的热.
(2)写出B→A的化学方程式: ,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3)若D是有机物,其化学式为
(4)若D是无机物,写出B→D的化学方程式: .

某同学加热氯酸钾制氧气,错把高锰酸钾当做二氧化锰放入氯酸钾内,其结果与只加热氯酸钾相比,正确的是(  )
A . 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B . 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质量增加 C . 反应速率不变,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D . 反应速率加快,生成氧气质量不变
下列对化学用语中数字“3”的意义描述正确的是(   )

A . 表示元素化合价的是① B . 表示原子个数的是② C . 表示离子所带电荷数的是③ D . 表示最外层电子数的是④
要使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在不增加溶液质量的前提下变成饱和溶液,可以采用方法.
碳酸镁晶须(MgCO3•nH2O,n=1~5的整数)广泛应用于冶金、耐火材料及化工产品等领域.为测定碳酸镁晶须中n的值,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装置并进行了3次实验:(不考虑稀盐酸挥发)

【查阅资料】:

a、碳酸镁晶须受热分解,生成3种氧化物;

b、相对分子质量:[Mr(MgCO3):84、Mr(H2O):18、Mr(MgO):40、Mr(CO2):44]

  1. (1) 【实验步骤】

    ①  

    ②准确称取3.45g MgCO3•nH2O放在B装置中,连接仪器;

    ③打开弹簧夹a,鼓入一段时间空气,称量C装置的质量;

    ④关闭弹簧夹a,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缓滴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a,

    编  号

    1

    2

    3

    实验前

    228.00

    228.00

    228.00

    实验后

    229.10

    229.11

    229.09

    ⑥准确称量C装置的质量(如右表);

    ⑦重复上述步骤;

    ⑧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2. (2) 【实验分析及数据处理】

    A装置中盛放的溶液是,其目的是

  3. (3) D装置的作用是
  4. (4) 计算碳酸镁晶须中的n值:(要有计算过程)
  5. (5) 【实验反思】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可以在B、C增加一个装置以减少误差;

  6. (6) 下列选项中,会造成实验结果偏大的是;偏小的是

    ①反应结束后,没有通空气;           ②称量C装置前,没有通空气;

    ③没有A装置;                        ④没有D装置;

  7. (7) 为精确测定n的值,在老师指导下,小组同学称取13.8g MgCO3•nH2O进行热重分析,并绘制出如图2所示的热重曲线示意图.则:

    ①t2℃时,剩余固体为(填化学式);

    ①  最终剩余的4.0g物质是(填化学式);

    ②  碳酸镁晶须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前后,总质量是否发生改变?是增加、减小还是不变?小刘、小李按下面的步骤进行探究:

(一)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二)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图片_x0020_100014  

  1. (1) 小刘的实验:

    ①在红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②做这个实验前锥形瓶应预先装少量的细砂的原因是

  2. (2) 小李的实验:稀盐酸倒入烧杯中与碳酸钠充分反应看到现象,反应结束后再称量,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天平指针向偏转(填“左”或“右”)。
  3. (3) (三)得出实验结论:

    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①你认为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不正确的原因是:,应如何改进

    ②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原因:

比较归纳是科学学习中的常用方法.若以下的物质转化都由一步反应完成:①Zn→ZnCl2②Zn(OH)2→ZnCl2③ZnCO3→ZnCl2则(   )
A . 三种转换发生的都是复分解反应 B . 三种转化都必须加入盐酸才能完成 C . 只有②发生了酸碱反应 D . 三种转化的生成物中都有水
氧化锂(Li2O)是化学工业的重要原料。以粗碳酸锂(Li2CO3)为原料制备氧化锂的一种工艺流程如下:

注:常温下,碳酸锂微溶于水,氢氧化锂易溶于水。碳酸锂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锂(LiHCO3)。高温下碳酸锂能分解为Li2O和CO2

  1. (1) 反应1中通入CO2时需加压,其目的是
  2. (2) ①反应Ⅱ生成LiOH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反应Ⅱ中加入石灰乳而不是加入石灰水的原因是

    ③石灰乳最好现配现用,否则会与空气接触面变质,其变质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 (3) 操作Ⅰ为(填操作名称)。
  4. (4) 灼烧 LiOH·H2O可得到Li2O。LiOH·H2O中常含有少量Li2CO3 , 但Li2CO3对所制Li2O的纯度无影响,其原因是
某化学活动小组的同学们做探究酸、碱、盐化学性质的实验。如图所示是张南和小岗两位同学的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张南同学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①,小岗同学实验中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②
  2. (2)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张南和小岗两位同学实验后的两支试管的溶液倒入同一个烧杯中,倾倒过程中没有出现明显现象,张南和小岗两位同学想探究此烧杯中溶液溶质的成 分,并进行如下探究活动:

    (提出问题)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张南同学猜想溶质成分是Na2SO4、NaCl

    小岗同学猜想溶质成分是Na2SO4、NaCl、Na2CO3

    小棒同学猜想的溶质成分是Na2SO4、NaCl、NaOH、Na2CO3

    你的猜想是①

    张南猜想的理由是②

  3. (3) (实验探究1)小岗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取烧杯中溶液样品(以下简称“样品”)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足量的BaCl2溶液,出现了白色沉淀的现象。他由此得出自己猜想正确的结论。请对小岗同学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进行评价③
  4. (4) (反思与结论)通过实验探究1和实验探究2得出的经验是:用化学实验的方法验证物质的成分时,若所加试剂与一定存在的物质和可能存在的物质反应产生相同的现象或所加试剂与⑤,不能验证溶质的成分。
在一密闭容器内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变化如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物质

反应前物质质量/g

8

32

5

4

反应后物质质量/g

16

4

x

24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C.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

用化学符号完成下列各题:
  1. (1) 3个水分子
  2. (2) 金属铜
  3. (3) 硫酸根
  4. (4) 氧化铁
现有 a 试管、b 漏斗、c 酒精灯、d 集气瓶、e 药匙、f 胶头滴管、g 量筒等仪器:
  1. (1) 吸取或滴加少量液体使用;(用序号填空,下同)
  2. (2) 可以直接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的玻璃仪器是
  3. (3) 在实验室,固体药品存放在广口瓶中,取用固体一般用

如图是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

1)该实验主要探究的是燃烧需要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4)若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实验中应注意事项有   白 .(写出两点)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 ( 括号内为杂质 ) 的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NaOH(Na 2 CO 3 ) :加入适量稀盐酸

B CO(CO 2 ) :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 CuO(C)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 MgSO 4 (Na 2 SO 4 ) :溶解 , 过滤

为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减少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如图K63所示的实验:

K63

回答下列问题。

(1)B中,薄铜片受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趁热将图B所示的薄铜片插入到图A所示的装置中(如图C所示),观察薄铜片的颜色变化,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荡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剩余的气体,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  )

   A.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所选用的试剂错误的是( )

A. FeCl2(CuCl2)   铁粉              B.CO2(CO)  石灰水
C. NaCl(NaCl(Na2CO3)稀盐酸           D.Cu(CuO)一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