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阅资料)①嗅盐是一种盐类物质和香料(不参与下列探究中的任何反应)组成,能释放出氨味气体,对人体神经会产生强烈的刺激作用,但过量吸入会危害健康。
②氯化钙稀溶液与碳酸氢铵溶液不发生反应。 ③氨气能与硫酸化合生成硫酸铵。
(提出问题)嗅盐中盐类物质是什么?
实验 |
小军的实验 |
小英的实验 |
|
方案 |
嗅盐与(填一种物质)混合研磨 | | |
现象 | 闻到较浓烈刺激性气味且试纸变蓝 |
|
|
结论 | 嗅盐中含有NH4+ | 嗅盐中含有CO32- | 确认了小军的实验结论 |
证明嗅盐中盐类物质是碳酸铵 |
反应原理: ,其中X的化学式为。
(数据记录)实验秤取样品质量m1 , 反应前后装有氢氧化钠固体的球形管的总质量分别为m2和m3 , 反应前后烧杯及烧杯内溶液的总质量分别为m4和m5。
(数据处理)通过测得数据计算出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
(反思与评价)关于该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填序号,双选)
A 嗅盐中碳酸铵的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B 倒置漏斗可以增大吸收面积同时防止倒吸
C 可以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
D 停止加热一段时间后要通入一段时间空气,否则测定结果会偏小
已知A、B、C、D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其中A被看作是理想的“绿色能源”,B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液体,C可用于灭火.(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标出)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A在空气中燃烧的主要现象: , 放出大量的热.
(2)写出B→A的化学方程式: , 其基本反应类型为
(3)若D是有机物,其化学式为 .
(4)若D是无机物,写出B→D的化学方程式: .
① ②
③
④
【查阅资料】:
a、碳酸镁晶须受热分解,生成3种氧化物;
b、相对分子质量:[Mr(MgCO3):84、Mr(H2O):18、Mr(MgO):40、Mr(CO2):44]
① ;
②准确称取3.45g MgCO3•nH2O放在B装置中,连接仪器;
③打开弹簧夹a,鼓入一段时间空气,称量C装置的质量;
④关闭弹簧夹a,打开分液漏斗活塞,缓缓滴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体为止;
⑤打开弹簧夹a,;
编 号 | 1 | 2 | 3 |
实验前 | 228.00 | 228.00 | 228.00 |
实验后 | 229.10 | 229.11 | 229.09 |
⑥准确称量C装置的质量(如右表);
⑦重复上述步骤;
⑧根据数据进行计算.
A装置中盛放的溶液是,其目的是;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可以在B、C增加一个装置以减少误差;
①反应结束后,没有通空气; ②称量C装置前,没有通空气;
③没有A装置; ④没有D装置;
①t2℃时,剩余固体为(填化学式);
① 最终剩余的4.0g物质是(填化学式);
② 碳酸镁晶须完全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
(一)提出假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前后总质量不变。
(二)设计并进行实验:小刘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A所示,小李设计的实验装置和选用药品如B所示,他们在反应前后都进行了规范的操作、准确的称量和细致的观察。
①在红磷燃烧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②做这个实验前锥形瓶应预先装少量的细砂的原因是。
小刘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的总质量与反应物的总质量相等;小李认为:在化学反应中,生成物总质量与反应物总质量不相等。
①你认为的结论正确.导致另一个实验结论不正确的原因是:,应如何改进。
②请从原子的角度分析你认为正确结论的原因:。
注:常温下,碳酸锂微溶于水,氢氧化锂易溶于水。碳酸锂能与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锂(LiHCO3)。高温下碳酸锂能分解为Li2O和CO2。
②反应Ⅱ中加入石灰乳而不是加入石灰水的原因是。
③石灰乳最好现配现用,否则会与空气接触面变质,其变质原理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提出问题)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张南同学猜想溶质成分是Na2SO4、NaCl
小岗同学猜想溶质成分是Na2SO4、NaCl、Na2CO3
小棒同学猜想的溶质成分是Na2SO4、NaCl、NaOH、Na2CO3
你的猜想是①。
张南猜想的理由是②。
物质 | 甲 | 乙 | 丙 | 丁 |
反应前物质质量/g | 8 | 32 | 5 | 4 |
反应后物质质量/g | 16 | 4 | x | 24 |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甲、乙两种物质间参加反应的质量比为1:4
C.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D.乙、丁两种物质间反应的质量比为.
如图是为探究物质燃烧条件设计的实验:
(1)该实验主要探究的是燃烧需要 ;
(2)该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 ;
(3)该实验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若用该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为五分之一,实验中应注意事项有 ; 白 .(写出两点)
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杂质 ( 括号内为杂质 ) 的实验,能达到目的的是
A . NaOH(Na 2 CO 3 ) :加入适量稀盐酸
B . CO(CO 2 ) :通过装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 . CuO(C)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D . MgSO 4 (Na 2 SO 4 ) :溶解 , 过滤
为加深对一氧化碳还原性的理解,减少一氧化碳对环境的污染,某同学设计了如图K6-3所示的实验:
图K6-3
回答下列问题。
(1)图B中,薄铜片受热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趁热将图B所示的薄铜片插入到图A所示的装置中(如图C所示),观察薄铜片的颜色变化,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振荡集气瓶,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束后用燃着的木条点燃瓶中剩余的气体,有明显的蓝色火焰出现,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空气中体积分数约为21%的气体是( )
A.氮气 B. 氧气 C. 二氧化碳 D. 稀有气体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括号内),所选用的试剂错误的是( )
A. FeCl2(CuCl2) 铁粉 B.CO2(CO) 石灰水
C. NaCl(NaCl(Na2CO3)稀盐酸 D.Cu(CuO)一氧化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