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物理

用大小不同的甲、乙两个力拉同一物体,两力所做的功W与在这两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的关系图象如图,由图可知,甲、乙两个力的大小关系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F>F B . F<F C . F=F D . 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如图所示,银川滨河黄河大桥2016年4月28日正式通车,大桥全长6587米。设计时速每小时80公里,该桥最大跨度为218米,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跨度的多塔连跨钢混折叠合梁自锚式悬索桥。

  1. (1) 小明坐在一辆小汽车的前排副驾座位上通过大桥,此时所选的参照物是自己,则他感觉大桥的斜拉塔将。若该小汽车5分钟通过大桥,请通过计算说明该车通过滨河大桥时是否超速;(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点)
  2. (2) 根据大桥设计,过桥车辆对桥面的压强一般应控制在8×105Pa以下,有一辆质量为2000千克的6轮轻型货车,如果每个车轮与路面的接触面积为150cm2。请你计算允许该货车通过滨河大桥载货的最大质量是多少千克?(g=10N/kg)
如图所示是“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装置,还有弹簧测力计、一盒钩码、细线等。测量数据见下表。

  1. (1) 测量过程中,竖直向上拉动弹簧测力计,使线AB对钩码的拉力大小等于钩码重力大小。
  2. (2) 提升2N重钩码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3. (3) 分析数据发现: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有关。

    钩码重

    G/N

    线AB对钩码的拉力T/N

    钩码升高的

    距离h/m

    弹簧测力计

    示数F/N

    线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

    η

    2

    2

    0.1

    0.8

    0.3

    6

    6

    0.1

    2.2

    0.3

    90.9%

下面列举的语句都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如果从物理学角度来解读,也别有生趣,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此过程中铁棒的质量减小 B . “蜡炬成灰泪始干”,蜡烛燃烧时的体积减小 C .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镂后金石的密度不变 D .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流的过程中密度减小
2013年1月11日到1月16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空气被严重污染,有害物质含量严重超标,其中PM2.5是天气阴霾的主要原因,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单个PM2.5是隐藏在空气的浮尘中,容易被吸入人的肺部造成危害,下列关于PM2.5颗粒物直径的单位换算正确的是(  )

A . 2.5μm=2.5μm×10﹣6m B . 2.5μm=2.5×10﹣5dm C . 2.5μm=2.5×10﹣5cm D . 2.5μm=2.5×10﹣9m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L1和L2是规格不同的两个灯泡,开关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是0.4A,则(   )
A . 通过灯泡L1的电流是0.4A B . 通过灯泡的L2电流是0.4A C . 通过灯泡L1和灯泡L2的电流之和是0.4A D . 通过灯泡L1和灯泡L2的电流相等,都是0.4A
蜜蜂1min振翅26400次,则其翅膀振动频率为Hz,人耳(能/不能)听到这种声音.
如图,用绳和木棍组成了一个,由图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小红站在学校大厅衣冠镜前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她在镜中的像大小是否改变?由于大厅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楚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还是衣冠镜?请回答上述问题并说明理由。
某同学帮实验室老师搞卫生,在清洗甲.乙两个体积相等的球时,发现它们在水中静止后处于如图所示的状态,这时甲球受到的浮力乙球受到的浮力(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关于家庭电路和安全用电,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家中空气开关“跳闸”了,不一定发生了短路 B . 电灯的开关必须接在零线与电灯之间 C . 用测电笔辨别火线与零线时,手不能接触测电笔上的任何金属 D . 工作的用电器越多,总电阻越大
如图所示,断开开关S,电流表测(  )电流;闭合开关,电流表测(  )电流.(  )

A . 灯L1 , 灯L2 B . 灯L2 , 灯L1和灯L2中的总电流 C . 灯L1 , 灯L1和灯L2中的总电流 D . 无法判定
下列科学方法运用的实例中,不正确的是(   )
A . 用力的示意图直观的表示出力的三要素,运用了模型法 B . 通过覆杯实验反映出大气压强的存在,运用了转换法 C . 由增大摩擦的方法联想到减小摩擦的方法,运用了类比法 D . 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保持压力不变,运用了控制变量法
目前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已飞出了太阳系,如果探测器所受外力全部消失,那么探测器将(  )

A . 沿原路径返回地球 B . 沿原方向做减速直线运动 C . 沿原方向做加速直线运动 D . 沿原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
下列物体中,通常情况下属于绝缘体的是

A . 铁线 B . 人体 C . 铅笔芯 D . 塑料尺
对下列现象的成因解释正确的是(   )
A . 早春,河中的冰逐渐消融﹣﹣熔化 B . 盛夏,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汽化 C . 深秋,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液化 D . 严冬,玻璃窗内壁结了一层冰花﹣﹣凝固

实验课上,同学们分组探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虚实、正倒和大小”。某小组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F”形LED发光体。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屏和刻度尺(量程为030cm)。

1)第一次实验时,该小组调整好LED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如图甲所示。将发光体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通过移动     来达到预设的物距。

2)调整物距后。移动光屏承接到倒立的实像。该小组发现这个像的高度与发光体很接近,依靠视觉很难比较该像与发光体的大小关系。为了能确定两者的大小关系。则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在本次实验中。光屏上的像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1     cm

3)该小组继续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的虚实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距v/cm

1

19.0

实像

倒立

放大

v1

2

16.0

实像

倒立

放大

26.9

3

13.0

实像

倒立

放大

43.6

分析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4)得出结论后。该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他们发现其他小组选取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也得到了与自己相同的结论。这样使该探究的结论更     

图中竖直墙壁受到F20N的压力,请画出该压力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虚线框内应放置一个适当的      透镜。

       一位重为700 N的乘客,背着重60 N的包站在匀速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当汽车驶过200 m的距离时,乘客对包所做的功为______J,汽车底板的支持力对乘客所做的功为_____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