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码重 G/N |
线AB对钩码的拉力T/N |
钩码升高的 距离h/m |
弹簧测力计 示数F/N |
线自由端移动的距离s/m |
机械效率 η |
2 |
2 |
0.1 |
0.8 |
0.3 |
|
6 |
6 |
0.1 |
2.2 |
0.3 |
90.9% |
实验课上,同学们分组探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虚实、正倒和大小”。某小组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F”形LED发光体。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屏和刻度尺(量程为0~30cm)。
(1)第一次实验时,该小组调整好LED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如图甲所示。将发光体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通过移动 来达到预设的物距。
(2)调整物距后。移动光屏承接到倒立的实像。该小组发现这个像的高度与发光体很接近,依靠视觉很难比较该像与发光体的大小关系。为了能确定两者的大小关系。则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在本次实验中。光屏上的像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1= cm。
(3)该小组继续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实验次数 | 物距u/cm | 像的虚实 | 像的正倒 | 像的大小 | 像距v/cm |
1 | 19.0 | 实像 | 倒立 | 放大 | v1 |
2 | 16.0 | 实像 | 倒立 | 放大 | 26.9 |
3 | 13.0 | 实像 | 倒立 | 放大 | 43.6 |
分析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4)得出结论后。该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他们发现其他小组选取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也得到了与自己相同的结论。这样使该探究的结论更 。
图中竖直墙壁受到F=20N的压力,请画出该压力的示意图。
如图16所示,根据光的折射情况,虚线框内应放置一个适当的 透镜。
一位重为700 N的乘客,背着重60 N的包站在匀速行驶的公共汽车上。当汽车驶过200 m的距离时,乘客对包所做的功为______J,汽车底板的支持力对乘客所做的功为_____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