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实验课上,同学们分组探究“物距大于一倍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凸透镜成像的虚实、正倒和大小”。某小组选用的实验器材有:光具座。“F”形LED发光体。凸透镜(焦距为10cm)。光屏和刻度尺(量程为0~30cm)。 (1)第一次实验时,该小组调整好LED发光体、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如图甲所示。将发光体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通过移动 来达到预设的物距。 (2)调整物距后。移动光屏承接到倒立的实像。该小组发现这个像的高度与发光体很接近,依靠视觉很难比较该像与发光体的大小关系。为了能确定两者的大小关系。则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 。在本次实验中。光屏上的像和凸透镜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像距v1= cm。 (3)该小组继续进行实验。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凸透镜的焦距f=10cm 实验次数 物距u/cm 像的虚实 像的正倒 像的大小 像距v/cm 1 19.0 实像 倒立 放大 v1 2 16.0 实像 倒立 放大 26.9 3 13.0 实像 倒立 放大 43.6 分析表中信息,可以得出的探究结论是: 。 (4)得出结论后。该小组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他们发现其他小组选取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也得到了与自己相同的结论。这样使该探究的结论更 。
答案:(1)凸透镜;(2)向左移动凸透镜;21.5;(3)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4)具有普遍性。 【分析】(1)实验中通过调节发光体和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来改变物距的大小; (2)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变小,像距变大,像变大;根据分度值读出距离的大小;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得出结论; (4)实验中,为了获得普遍的规律,应多次实验。 【解答】解:(1)将发光体固定在光具座的零刻度线上,发光体的位置不变,通过移动凸透镜来达到预设的物距; (2)像的高度与发光体很接近,这表明像距和物距的大小相接近,所以接下来的实验操作是向左移动凸透镜,减小物距,从而增大像距; 由图可知,光具座的分度值为1cm,则v1=21.5cm;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物距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距越小,像距越大; (4)其他小组选取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进行实验,也得到了与自己相同的结论,通过多次实验,能避免偶然性的发生,使该探究的结论更具有普遍性。 【点评】此题是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掌握实验中应注意的问题、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像距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