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物体通过显微镜的物镜成倒立、 的实像;再经目镜成 、 的虚像,其原理与 相似;经过物镜和目镜的共同作用,大大增加了 ,从而可以看清微小的物体.

A、B两辆汽车各自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速度之比为3∶2,当它们各自运动时间之比为3∶4时,它们通过的路程之比是
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真空不能传声是通过实验与推理的方法获得的 B . 利用超声波粉碎人体内的结石,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 C . "女高音"中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D . 道路旁植树可以有效地减弱噪声的传播
小明用图甲所示的装置做“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

  1. (1) 水沸腾时,温度计的示数如图乙所示,为 ℃,此时水上方的气压标准大气压。
  2. (2) 水沸腾时,烧杯上方出现的“白气”,是水蒸气  形成的。
  3. (3) 小明实验时在烧杯上加盖纸片,这种做法的优点是 。
中学生小明从学校步行回家,随身携带的手机记录共走了5000步,则小明从学校步行到家的时间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0.2h B . 0.7h C . 1h D . 1.5 h
海波、沥青、食盐、铜这些物质中属于非晶体的是
哈尔滨的冬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对冬天里可能出现的下列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冰雪大世界的冰雕随时间的推移会逐渐变小 B . 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片上会出现“白雾” C . 水蒸气在树枝上升华成冰晶,形成雾凇 D . 屋顶的积雪会液化成水,流到屋檐下凝固成冰锥
“动物运动会”中龟兔赛跑。比赛开始后,“观众”通过相同时间比较认为跑在前面的兔子运动快,由于兔子麻痹轻敌,中途睡了一觉,“裁判员”通过比较相同路程比时间判定最先达到终点的乌龟运动得快。物理学中用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程度。物理兴趣小组的张山为了判断运动的快慢大胆引入了一个概念:快度。它的定义是:单位路程上所用的时间。根据他的定义你来判断,在这场比赛中全程的平均快度是的大。(选填“乌龟”或“兔子”)
诗词大会让我们领略了诗词的优美,下列哪句诗词的描述中包含凝华现象(  )
A . 夜来霜压栈,骏骨折西风 B . 云开雾散旭风暖,园中种下牡丹花 C .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D .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日食现象是由于光的形成的;站在平静的池塘旁,可看到岸边大树的倒影和水中游的鱼,前者是光的现象,后者是光的现象,所看到的都是(填“实像”或“虚像”)
如图是某种晶体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该过程中晶体的熔点是50℃ B . 第6min时,该晶体处于固液共存态 C . 只要温度达到50℃,该晶体就一定会熔化 D . 该晶体在熔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吸热
在观察“碘锤”中的碘的升华现象之前,小明查阅资料得知:酒精灯外焰的温度约为800℃,碘的熔点为113.7℃.采用图中的两种方式加热,你认为图(填“甲”、“乙”)更好,理由是:另一幅图中的碘颗粒除了会发生升华现象外,由于,还可能会发生的物态变化。两种方式停止加热后,“碘锤”中的碘蒸气热会发生的物态变化.

2009年世界环境日主题为:“地球需要你,团结起来应对气候变化.”在炎热的夏天,能够降低室内平均温度的最好办法是(  )

A . 打开电风扇 B . 向地面洒些水 C . 关闭房门 D . 打开房间内正在工作的电冰箱的门
如图所示,小焯想通过A、B两张纸片上的小孔看见烛焰,他应将烛焰、两个小孔和人眼调到同一直线上,这样操作的依据是。操作过程中他还在B纸片上看到了一个烛焰的像,这个像是(填“正立”或“倒立”)的(填“虚像”或“实像”)。

图中物块的长度是 该物块在1分钟的时间内通过了6m的距离,则该物块的平均速度为

“爱物理,爱生活”,对于生活中物理现象的认知是科学素养的体现。下列对物理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汽车刹车后不会立即停下来,是由于汽车受到惯性的作用 B . 利用荧光物质进行防伪,是因为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C . 炒菜时,菜很快熟了,主要是通过做功的方式增加了菜的内能 D . 高原地区不易用水煮熟食物,是由于水的沸点随着大气压的减小而降低
战国时期,《墨经》中记载了影子的形成、平面镜的反射等光学问题.图中的光学现象与影子的形成原理相同的是
A . 湖中倒影 B . 日食现象 C . 海市蜃楼 D . 雨后彩虹
运动会上,100m决赛,中间过程张明落后于王亮,冲刺阶段张明加速追赶,结果他们同时到达终点。关于全过程中的平均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大 B . 张明的平均速度比王亮的平均速度小 C . 二者的平均速度相等 D . 不是匀速直线运动,无法比较
声波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先将话题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再将两个敲响的音叉甲和乙分别对着话筒发出声音,在示波器上出现了如图所示的波形,通过对波形的分析,可知(   )

A . 甲声波的频率较大 B . 乙声波的频率较大 C . 两次声波的频率一样大 D . 甲声波传播速度较慢
某实验小组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由图甲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
  2. (2) 实验时凸透镜与光屏的高度已调好,但烛焰在光屏上像的位置偏高,要想使像成在光屏中央,应调节蜡烛使烛焰向(填 “上”或“下”)移动.
  3. (3) 如图乙所示,若在光屏上(光屏未画出)得到清晰放大的实像,则烛焰应位于透镜左侧a、b、c、d四点中的_点,此成像规律应用在上(填一种器材名称).
  4. (4) 若遮住凸透镜的下半部分,则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情况时(选填“完整的像”、“一半的像”或“无法成像”).
  5. (5) 若把图中的凸透镜看作眼睛的晶状体,光屏看作视网膜,当“眼睛”戴上近视眼镜时,烛焰刚好在“视网膜”上成一清晰的像;若取下近视眼镜,则清晰的像会成在“视网膜”的 (“前面”或“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