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甲所示,用刻度尺测量铅笔的长度,读数方法正确的是(选填“a”或“b”),铅笔的长度为cm。图乙中秒表的读数为s。

下面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 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燥不安,有害于健康 B . 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 . 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在实验室里,同组的小刚不慎将一支水银温度计打破,亮晶晶的水银像珍珠一样洒落在实验桌上,此时你应该(   )


A . 坚持把实验继续做下去,不要受到这些水银的干扰 B . 帮助小刚赶紧用手把这些水银捡起来交给老师 C . 立即报告老师,请老师及时处理 D . 用纸盖上这些水银,下课再处理
如图是某物质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AB段表示该物质温度逐渐降低,它的凝固点也在降低 B . BC段表示该物质有一定的凝固点,因此它是晶体 C . BC段温度不随时间改变,说明该物质已经完全凝固 D . 该图象可能是石蜡凝固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如图,正确表示了从空气进入水中的光路图是(  )
A . B . C . D .
下列温度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健康成年人的体温是39℃ B . 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盐水的凝固点是0℃ C . 洗澡时淋浴的适宜水温是60℃ D .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是24℃
当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变小时,反射角将(   )
A . 变大 B . 不变 C . 变小 D . 无法确定
一辆汽车的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速度为15m/s,当通过途中一座长为90m的小桥时,所需的时间为(   )
A . 大于6s B . 小于6s C . 等于6s D . 都有可能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1) 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它说明了声音是由产生的.此探究中悬挂着的乒乓球的作用是.
  2. (2) 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 (3) 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在月球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塑料球弹起.
  4. (4) 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并由此推理可知.
一个物体放在凸透镜前时,在透镜的另一侧距离透镜20cm的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放大的物体的像,若把物体移至透镜前20cm处,为了仍能在透镜另一侧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则光屏的移动方向和所成像的大小为(  )

A . 光屏靠近透镜,成缩小的像 B . 光屏靠近透镜,成放大的像 C . 光屏远离透镜,成放大的像 D . 光屏远离透镜,成缩小的像
下列几种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

A .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5m/s B . 全新的2B铅笔长约18cm C . 人体感觉最舒适的温度约为47℃ D . 一张试卷厚度的大约1nm
㛦㛦打开冰箱门,发现冷冻室的侧壁上有很多霜,这是水蒸气(填物态变化的名称)形成的.当他拿起湿抹布去擦时,抹布却粘在了侧壁上,这是因为发生了(填物态变化的名称)现象.夏天天气炎热,人们通常在室内的地面上洒些水,就觉着凉快些,这是因为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实验中:
  1. (1) 如图甲,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透镜向(上/下)调整.

  2. (2) 若凸透镜的焦距是10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cm时,能成倒立、的实像;当烛焰向左(远离透镜)移动后,要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需将光屏向(左/右)移.
  3. (3) 在上一步实验获得清晰的像后,小明取了一副近视眼镜放在凸透镜前(如图乙),要使光屏上还能成清晰的像,可将蜡烛向(左/右)移.

平面镜和凸透镜都能成虚象,但平面镜所成虚象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的大小,凸透镜所成虚象是由于光的现象形成的,像的大小(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体的大小.

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 (1) 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像(选填“虚”或“实”);
  2. (2) 若光斑B向右移动了1m,说明水位(选填“上升”或“下降”)了m.
下面是某同学探究“凸透镜成的像跟物距的关系”实验过程,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 (1) 实验前,应使烛焰、透镜和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心;
  2. (2) 当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为20cm时,移动光屏,直到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等大的实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为cm;
  3. (3) 在探究过程中,当蜡烛、透镜、光屏处于如上图所示的位置时,光屏上能成清晰的像,则该像是立、的实像,生活中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是利用这一原理的,如果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与光屏的位置对调,在光屏上仍能出现清晰的像,这时像是立、的实像,这说明光在折射时光路是
  4. (4) 实验过程中,如果用不透明的硬纸板挡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则光屏上的像______。
    A . 只出现烛焰像的上半部分 B . 只出现烛焰像的下半部分 C . 出现烛焰完整的像,但像更小了 D . 像仍然是完整的,大小不变,只是变暗了
如图,某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把直尺的上面,取两段相同的蜡烛A和B,将A和B一前一后竖直立在直尺上.实验过程中,眼睛始终在蜡烛A的一侧观察.

  1. (1) 点燃蜡烛A,调节蜡烛B的位置,当 时,B的位置即为A的像所在的位置.
  2. (2) 实验加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两段蜡烛相同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3. (3) 用平面镜代替玻璃板,上述实验(填能或不能)进行,因为.
有人通过对银圆吹气,放在耳边听声音的 来鉴别银圆的真假,这也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城市公共汽车在夜间行车时,司机一般要将车厢内的电灯关闭。因为这样有利于行车安全,请问其中有何科学道理?可画图来辅助说明。(至少写出两点)

在阳光下鲜艳可爱的红玫瑰,移至室内用绿光照射时就没有了光彩,其主要原因是红玫瑰(   )
A . 只反射红色光 B . 只吸收红色光 C . 能反射各种色光 D . 能吸收各种色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