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在物理学中,速度是表示的物理量,速度等于物体在。在国际单位制中,速度的单位是
如图甲所示,一个边长为1m的正方体静止在湖底,上表面离水面深度为h.现用一根轻质细绳(绳子的粗细和重力均不考虑)均匀用力将该物体从水中竖直向上拉,在整个拉动过程中物体始终保持匀速运动,其中拉力F的大小随时间t变化的关系如图乙所示.(g=10 N/kg,ρ=1×103 kg/m3)求:

  1. (1) 物体在露出水面前所受到水的浮力是多少N?
  2. (2) 物体在露出水面前受到绳子的拉力是多少N?
  3. (3) 物体的密度是多少kg/m3?
  4. (4) 物体在水底时,上表面受到水的压强是多少Pa?
“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杨光能模仿单田芳、刘欢等文艺名人的声音,从声音的特性来看他主要模仿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现场观众听到的歌声是通过传播的,如果观众离舞台较近时,感到舞台音响发出声音很难受,这是由于声音的(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跟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接收到回波信号,海洋中该处的深度是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00m/s);这种方法 (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探测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其原因是
地震时会产生一种人耳无法直接听到的(选填“超声波”、“次声波”),其频率20Hz(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对建筑物、人的器官功能的破坏性很大,使人产生恶心、晕眩、旋转感等症状,严重的会造成内脏出血破裂,危及生命.
利用对称法画出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李霖同学读八年级了,下列是他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数据,不符合实际的是(   )
A . 李霖同学步行的速度大约是1m/s B . 李霖课桌的高度大约是78厘米 C . 李霖同学心跳一次的时间大约是0.8秒 D . 李霖能够听见频率为10Hz的声音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为了使蜡烛的像出现在光屏的中央,应调整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在
  2. (2) 如图甲所示,在蜡烛在光屏上成倒立,等大的像,则凸透镜的焦距f=cm,若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将蜡烛逐渐靠近凸透镜,要使光屏上仍能得到清晰的像,光屏应(选填“靠近”“远离”)凸透镜
  3. (3) 如图乙所示,将蜡烛放在P点的位置,若切除凸透镜中间的阴影部分,再将剩余部分靠拢合在一起,蜡烛能成个像
关于生活中的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夏天超市里用冰块给食物保鲜利用了冰熔化吸热 B . 水银体温计是利用玻璃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C . 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小水珠出现是凝华现象 D . 水沸腾时吸收热量,温度升高,内能增大
小明同学对于身边物理量的大小进行了估测,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人的正常体温是39℃ B . 初中物理课本的宽度约为18mm C . 一节干电池的电压为220V D . 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1.2m/s
四位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测量同一物体的长度,数据为:19.41cm、19.42cm、19.99cm、19.42cm ,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此物体的长度应记为cm.
如图,水中的一条反射光线a射入人的眼中,请在图中画出这条光线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位置.

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4s后收到回波。如果海水中声音的平均速度为1500m/s,此处海底的深度?
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7日早上,神舟十三号与天和核心舱完成了对接。对接后若认为“天和核心舱”处于静止状态,则选取的参照物是(  )
A . 天和核心舱 B . 太阳 C . 地球 D . 神舟十三号
女高音与男低音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不一样,是由声源的振动决定的;“引吭高歌“与“低声细语”中的“高”与“低”指声音的不一样,是由声源振动的决定的.
在一个干枯井底的正中央P点处有一只青蛙,它的视野范围如图所示,一场大雨过后,井中被灌满水,若青蛙仍在P点,则青蛙的视野范围将(  )

A . 变大 B . 变小 C . 不变 D . 无法确定
红外线、紫外线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属于红外线应用的是(   )
A . 验钞机 B . 消毒灯 C . 额温枪 D . 夜视仪
小明坐在窗口观察窗外公路上的车流,如图先看到甲后看到乙,则(   )

A . 轿车一定加速运动 B . 两车均向东运动 C . 卡车相对于轿车向东运动 D . 卡车急刹,车上货物会由于惯性向东运动
2012年国际田联110m栏比赛中,刘翔以12秒97破赛会记录夺得冠军.如图所示是刘翔在跨栏时的情景,若说赛场的主席台是运动的,所选的参照物是(   )

A . 刘翔 B . 看台上坐着的观众 C . 地面 D . 刘翔前方立着的栏
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时,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为25cm,这个距离叫作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