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
A . 晶状体曲度过大 B . 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 . 眼球前后径过短 D . 可用凹透镜纠正
下列现象与物理知识相对应的是()

A . 水烧开时冒出大量“白气”——汽化 B . 磁铁能吸引大头针——分子间存在引力 C . 灰尘在空中飞舞——分子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D . 冬天结冰的衣服,即使在0℃以下的环境中也会变干——升华

小梦在探究声音高低与物体振动快慢的关系时,将钢尺的一端伸出桌面,用手拨动使其上下振动发出声音.如图所示,改变 ,用同样的力再拨钢尺,并仔细观察 ,倾听并辨别钢尺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的高低有无变化.

为了“探究小车沿斜面下滑时速度的变化”给你提供了如图所示的装置。

图片_x0020_938542914

  1. (1) 要完成该探究实验,需用的测量工具有
  2. (2) 实验依据的原理是
  3. (3) 若图中停表的每格为1s,那么实验中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为m/s,小车通过全程的平均速度为m/s。
  4. (4) 小车沿斜面下滑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情况是
  5. (5) 斜面不能太陡,是为了方便测量小车运动的,不能太缓,是为了避免小车
在“探究水沸腾时的特点”实验中,两组同学在相同的环境中,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分别进行实验,并根据实验数据绘制出如图乙所示的a、b两条图线。

  1. (1) 由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在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
  2. (2) 当水瞬时,水中产生大量的气泡,气泡内是(选填“空气”或“水蒸气”)。
  3. (3) 两维同学的实验中,水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相同,则他们所用水的质量的大小关系为mamb
下列距离不能用声波来测量的是(   )
A . 海的深度 B . 相距很远的两座高山之间的距离 C . 地球到月球之间的距离 D . 很长的钢管长度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调节光具座上依次排列的蜡烛、凸透镜和光屏,使它们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物距为2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等大、倒立的实像,该凸透镜的焦距是cm。当物距为30cm时,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实像,在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中,成像情况与此类似的是

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发声体在 ;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能传声,同时还说明声波能传递 (选填“信息”或“能量”).泡沫塑料球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如果这个实验在月球上做则 (“能”或“不能”)看到小球被弹起,理由是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可知,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B . 正在进站的和谐号动车可近似看成做匀速直线运动 C . 若某物体每秒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m,则该物体所做的运动可以看做匀速直线运动 D . 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其通过的路程与它的时间成正比
日常用餐时所用筷子的长约为22(选填合适的物理量单位);将一根筷子斜插入水中,筷子好像变得弯折了(如图所示),这属于光的现象

2013年11月27日,ACN新闻报道,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内藤健健教授发现了一种全新的压缩燃烧原理,可使汽油发动机的效率达60%,所谓发动机效率是指发动机牵引汽车前进所需能量与汽油完全燃烧产生内能的比值.当前汽油发动机的最高效率是30%.假期小明全家驾车去某地旅游,在高速公路上匀速行驶225km,所用时间是2.5h,消耗汽油20L(汽油完全燃烧),汽车发动机在这段时间内产生牵引力的功率为20kW.求:
  1. (1) 该汽车发动机的效率是多少?(已知ρ汽油=0.8×103kg/m3 , q汽油=4.5×107J/kg)
  2. (2) 假如小明家的汽车采用了全新的压缩燃烧原理,效率达60%,则20L汽油可以让该车以同样的功率和速度行驶多长的距离.
图中不属于紫外线应用与防护的是(  )

A . 夜视仪 B . 验钞机 C . 灭菌灯 D . 遮阳帽
下图中的物态变化现象,需要吸热的是(  )
A . 樟脑丸逐渐变小 B . 雾凇的形成 C . 河水成冰 D . 露珠的形成
如图所示,是小禹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 (1) 如图甲所示,将A、B两块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时,在光屏上出现了不同的光斑,由此判断是凸透镜。
  2. (2) 如图乙所示,点燃蜡烛后,调节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上。
  3. (3) 如图乙所示的位置关系,若此时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则该像应该是倒立、的实像,(填光学仪器名称)就是利用这一成像规律工作的。
  4. (4) 如图丙所示,小禹经过多次实验,记录并绘制了“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与烛焰到凸透镜的距离u”的关系图象。分析图象可知该凸透镜的焦距等于 cm。
  5. (5) 若实验中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光屏上始终得不到烛焰清晰的像,其原因不可能是          (填序号即可)。
    A .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1倍焦距 B .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1倍焦距 C . 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于1倍焦距
  6. (6) 保持图乙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仅将凸透镜缓慢向右移动,这过程中光屏上将再出现次清晰的像。
一棵小树生长在水塘中,图中用带箭头的线段AB表示小树露出水面的部分.请在图中画出AB通过水面反射所成的像A′B′.

图片_x0020_100014

中国的高铁已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我们听见列车鸣笛声是通过传播的;列车减速进站时动能(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用相同加热器对甲、乙两种物质同时持续加热,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题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物质的沸点一定是80℃ B . 乙物质的熔点一定是60℃ C . 甲、乙两物质从0~6min内吸收热量相等 D . 乙物质在6~10min内一定是固液共存态
如图甲、乙、丙、丁四幅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1

A . 甲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B . 乙图中,敲鼓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 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正在发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 D . 丁图中,演奏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音调
在探究水的沸腾特点的实验中,同学们用试管盛水加热,大大缩短了实验时间.

①根据图可知,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②如表记录了本实验过程中不同时刻的温度值.由此可知,实验时的大气压值(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1个标准大气压.

時间/s

80

90

100

110

120

130

140

温度/℃

94

95

96

97

98

98

98

③把试管中的100g水从第80s加热到第100s所吸收的热量为Q=J.【已知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声音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以下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同学们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不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摩托车安装消声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C . 人们能分辨蛙声和蝉鸣,是因为它们的音调不同 D . 用超声波可击碎人体内“结石”,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