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2014年2月5日河南境内普降大雪,这场降雪在缓解旱情的同时也净化了空气,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选填“吸”或“放”)热形成的,有积雪的夜晚感觉格外宁静的原因是
2022年3月23日“天宫课堂”再次开课。航天员在空间站内不借助电子设备便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空间站内存在(   )
A . 重力 B . 空气 C . 热量 D . 磁场
为有效预防新冠肺炎病毒的传播,学校要求同学们平时要戴好口罩。熔喷布是口罩的核心材料,生产时,由喷丝孔挤出液态聚丙烯,通过高速空气流对其进行牵伸,再经(填物态变化)形成超细纤维,组合成布。佩戴口罩来降低病毒的感染率,这一措施类似于下列减弱噪音的哪一种途径(A.在声源处减弱 B.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在人耳处减弱);在考试期间,学校还要求体温小于37.3℃的考生在常规考场考试,体温大于等于37.3℃的考生在备用考场考试。某考生的体温测量结果如图所示,他应在考场考试,该体温计的工作原理是测温液体的

图片_x0020_100014

星期天,小明要试试自己制作的二弦琴的发声效果,需要调整琴弦的松紧程度,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改变琴声的(填“响度”或“音调”).正在这时,有位同学在楼下叫他去打球,他一听是小刚,马上答应了.他是根据声音的判断是小刚在喊他.
位于P、Q两点的甲、乙两小车同时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s-t图像如图所示。经过5秒甲、乙两小车正好相遇,则(   )

A . P、Q两点距离一定是15米 B . P、Q两点距离可能是20米 C . 继续行驶20秒,两车还能相遇 D . 继续行驶2秒,甲、乙两车可能相距10米
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晓丽同学发现,烛焰在光屏上的像偏高,如图所示,若要使烛焰成像在光屏的中心,只调节光屏,应将光屏向(填“上”或“下”)调节;
  2. (2) 调节好后,在图示中,光屏恰好能接收清晰的像,此像是倒立、的实像,就是应用这一原理制成的(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放暑假了,小明乘坐“和谐号”动车组外出旅游.列车开动后,小明看到窗外的人群在往后退,这是以为参照物;若以站台为参照物,则小明是的.
演员们在阵阵“烟雾”中翩翩起舞,这“烟雾”是由于向舞台喷洒的大量干冰粉末迅速吸热,气温降低,致使水蒸气 而成的。
小明在“测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为2c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图中的圆圈是小车到达A、B、C三处时电子表的显示(数字分别表示“小时:分:秒”)

  1. (1) 该实验是根据公式进行速度计算的.

  2. (2) 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的坡度较(填“大”或“小”).

  3. (3) 请根据图中信息回答SAB=cm; tBC=s;VAB=m/s;VBC= m/s.

  4. (4) 由实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速度越来越,是在做运动.

  5. (5) 实验前必须学会熟练使用电子表,如果让小车过了A点后才开始计时,则会使所测AC段的平均速度VAC(选填“大”或“小”).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神舟十一号飞船

神舟十一号飞船于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在中国酒泉发射成功。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自主发展,展现着民族创新能力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并引领着国家经济、科技和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神舟十一号由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发射。

  1. (1) 如图所示,运载火箭点火后离开发射台升空的瞬间,只见火箭底部涌出庞大的白色气团,其实这不是火箭喷出的废气。我们知道,当火箭刚点火发射时,高温的火焰向下喷到发射台的地面,此时任何物质遇到如此高温的火焰都要熔化。为了保护发射台的底座,航天工程师在底座旁建造了一个大水池,就巧妙地攻克了这项技术难关。火箭升空瞬间,庞大的白色气团产生的原因是

  2. (2) “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所用燃料为液态的氢和氧,在通常情况下,氢和氧是气态的,科技人员是采用的方法使它们液化的。
  3. (3) 10月19日12时52分,“神舟十一号” 飞船顺利进入运行轨道。在飞船的绕地运行中,当其与太阳、地球处于同一直线并在太阳与地球中间时,地面上的人观察太阳会发现太阳表面有一黑点,这是由于形成的。
  4. (4) “神舟十一号”飞船的宇航员不能在太空中利用声呐装置测量飞船与地面间的距离。

    这是为什么?

在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实验中,某实验小组的同学根据测得的数据绘制了如图所示的图象,由图象可看出该物质是(填“晶体”或“非晶体”).熔化过程的特点是温度不变,内能

在课外实践活动中,用闪光照相机探究纸锥竖直下落的运动情况,照相机每隔0.2 s曝光一次.

  1. (1) 小芳所在的兴趣小组拍下的照片如图所示,由此可以判断纸锥下落的速度变化情况是(填“不变”“先变大后不变”或“一直变大”)若测得纸锥在A、B两位置间的实际距离为6.40 cm.则此过程中,纸锥的速度为m/s.
  2. (2) 小组间交流时,发现不同小组测得纸锥下落的最大速度不同.

    ①请你猜想影响最大速度的因素可能是(写出一个影响因素).

    ②为了验证你的猜想,简要的做法是

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面,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根据图中的反射光线,画出对应的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温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冬天南方的气温比北方高,但很多北方的朋友来到南方都“喊冷”,这是怎么回事呢?小明从网上了解到天气预报报告的“实际温度”是仪器测量的温度,而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程度叫体感温度,他还从网上查阅到一些温度资料如表一和图示。

表一 上海市7天天气趋势

日期(12月*日)

17

18

19

20

21

22

23

天气(晴或雨)

最高气温(℃)

8

7

8

10

10

13

14

最低气温(℃)

4

5

5

4

3

3

5

①由表一数据可以发现,这一段时间内上海市处于天时(选填“晴”或“雨”),气温差较小。由图可推测:在时,体感温度与有关。

②在冬季,南方空气湿度大于70%较为常见,北方持续7~9级大风很少。请利用相关信息说明南方更容易“喊冷”的原因是

现代生活,智能手机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利,但长时间盯着手机屏幕,容易导致视力下降,下列图中关于近视眼及其矫正原理图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10

A . 甲和乙 B . 甲和丙 C . 乙和丙 D . 丙和丁
中华诗词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以下诗词中有关物态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 “露似真珠月似弓”,露的形成是液化现象,需要放热 B . “斜月沉沉藏海雾”,雾的形成是汽化现象,需要放热 C . “霜叶红于二月花”,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需要吸热 D . “已是悬崖百丈冰”,冰的形成是凝固现象,需要放热
北方的秋季,树叶飘落,满地金黄。

 

  1. (1) 树叶掉落,可以(选填“加快”或“减慢”)树木水分的蒸发,有利于树木过冬。
  2. (2) 风吹过时,地下的落叶会发出“哗哗”的声音,是因为树叶在 时发出声音。
蝴蝶的飞行利用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的;蝴蝶的翅膀振动时,人们听不到其发出的声音,这是因为蝴蝶翅膀振动的频率(选填“低于”或“高于”)20Hz.
实验室常用蜡烛完成以下光学实验:
  1. (1) 利用如图1乙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在水平桌面上铺一张白纸,再将玻璃板竖立在白纸上,把一支点燃的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支外形完全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蜡烛A的像完全重合。

    B蜡烛不点燃的原因是

  2. (2) 如图1丙是小王某次测量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L,则蜡烛A与蜡烛B的距离为cm;将蜡烛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 (3) 若将玻璃板向左倾斜,如图1丁所示,观察到蜡烛A的像的大致位置在图中的(选填“①”或“②”)处。
  4. (4) 小星和小麦使用相同的器材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他们的实验器材摆放位置和间隔如图2,他们的光具座紧挨着(图中未画出),凸透镜光心在同一水平直线上。奇怪的是,他们在光屏上看到了相同性质的像。他们看到的是倒立、(填“放大”、“缩小”、“等大”)的实像;如果将蜡烛甲向左移,光屏甲上的像将(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假如你是一个城市的建设者,你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减弱噪声给人们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