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2018年,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与韩国总统文在寅举行会晤,并签署《板门店宣言》。该宣言指出:“两位首脑怀着尽早终结冷战造成的长期分裂和对峙、勇于开创民族和解…”材料中提到的“冷战”政策的内容不包括(    )
A . 封锁与遏制 B . 稳定资本主义 C . 遏制共产主义 D . 发动战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

——孙中山

材料二:2019年8月7日,炎帝祭祀大典在宝鸡炎帝陵隆重举行。宝鸡市炎帝文化研究会会长恭读祭文,追思炎帝的丰功伟绩。

材料三:传说中尧、舜、禹曾活动在山西南部一带,至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仍留下了许多关于他们的传说和名胜古迹。

  1. (1) 根据材料一可知中华文明五千年就是从文中“轩辕”开始的,其中“轩辕”指的是谁,他生活在什么区域,“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指的是哪场战争?又是和谁合作的?
  2. (2) 思考材料二中“追思炎帝的丰功伟绩”,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炎帝的两例主要贡献。
  3. (3) 材料三中涉及的人物,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有关,这种制度叫什么?这种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认识历史人物】

历史信息

历史人物

“法与时移”,君主应加强自己的权力和威势,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

①人物:韩非子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

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②人物:孙中山

 

【辨析历史观点】
学者观点:近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不论在单个国家,还是在全世界,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动荡和反复的过程。

【探究历史事件】

资料①: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资料②:在国内,只有少数学生和商人受到他(孙中山)的思想的影响,而广大民众仍无知、冷漠。当1911年革命到来时,它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些省份的地主绅士和商业界的事。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表格中①人物到②人物的历史信息,体现了他们的政治观点怎样的变化?
  2. (2) 请列举中国近代史的史实证明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3. (3) 通过对资料①②③的研读,你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有怎样的认识。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工业得以初步发展的直接原因是(    )
A . 列强对中国输出资本 B . 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C . 列强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D . 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某剧团在排练有关辛亥革命的剧目时,有如下几个场景,你认为其中与史实不符的是(  )       

A . 一个革命党人在街头张贴“实现民主共和”的标语 B . 1912年1月1日南京各大报纸刊登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的消息 C . 孙中山在灯下阅读《民报》 D . 几艘外国军舰在长江上航行,向革命党人示威
鸦片战争之后,古老的中华文明逐步被列强推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日益走向开放的时代,对比晚清和新中国的对外开放,不同的是晚清的对外开放(    )

A . 只局限于经济方面 B . 是一步到位的全面开放 C . 是在列强武力胁迫下的被迫开放 D . 对中国产生的主要是积极的影响
的诗句“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反映了哪一重大战役(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伊犁河谷,丝路明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位于南北天山之间的伊犁河谷地区一一绿洲广布,自古人们以种植庄稼和果木为生。伊犁河谷被祢为“塞外江南”,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北道要冲。

伊犁河谷及周边地带示意图及气温降水图(见下图)

  1. (1) 伊犁河谷位于我国哪个地理区域?并据图判断河谷中河流的大致流向。
  2. (2) 阅读材料和图片,指出伊犁河谷成为“古丝绸之路北道要冲”的人文因素是什么?并结合图片分析伊犁河谷能成为“塞外江南”的自然条件。
  3. (3) 当前伊犁河谷地区发展面临最大的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针对此问题,请你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一条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推动教育公平……向农村、薄弱学校、贫困地区、困难群体倾斜……”。在当代中国,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孔子的下列观点中,最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
A . 因材施教 B . 温故知新 C . 有教无类 D . 当仁不让于师
“二战”硝烟尚未散尽,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又拉开了帷幕。对这场“战争”描述,正确的有(  )

①铁幕演说标志着冷战正式开始

②杜鲁门主义拉开了冷战的序幕

③东德、西德成立标志欧洲冷战对局面基本形成

④北约、华约的全面冷战对峙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④ D . ③④
关于清朝对西藏的管辖,下列帝王与措施搭配合理的是(    )  

选项

帝王

措施

A

顺治帝

册封“班禅额尔德尼

B

康熙帝

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

C

雍正帝

设置驻藏大臣

D

乾隆帝

册封“达赖喇嘛”

A . A B . B C . C D . D
【改革创新】人类文明在改革中探索前进,在创新中就铸就辉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商君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只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材料二:该城邦执政官伯里克利发表演说:“我们的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1. (1) 材料一中“商君”指的是谁?他的改革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中“该城邦”是指哪一城邦7如何评价伯里克利说的民主政治制度
  3. (3) 两则材料反映的改革创新的结果共同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关于台湾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和地震 B . 全省最大的城市是高雄 C . 水能资源贫乏         D . 工业原材料自给有余
据史书记载:“隋氏西京(长安)太仓,东京(洛阳)含嘉仓、洛口仓,华州永丰仓,陕州太原仓,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从中可以看出(    ) 
A . 隋朝实现了国强民富 B . 隋朝自然环境好 C . 隋朝时实行暴政 D . 隋朝仓库储粮丰富
下列关于国家地理特征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俄罗斯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冬季寒冷漫长,夏季炎热潮湿 B . 以色列尽量避免种植高耗水作物,集中力量种植高附加值的作物 C . 秘鲁位于南美洲的东部,西濒大西洋 D . 秘鲁的印第安人在海拔较低的山谷和山坡处发展畜牧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故宫600年之际,大型文博节目《国家宝藏》通过电视化语言的呈现让文物“活”起来,让文物不仅是一件博物馆中的陈列品,而是能够让观众感受到“生命”的文化传奇。故宫博物院国宝《石鼓》,上海博物馆国宝《大克鼎》等9件文物入选《国家宝藏》特展。

大克鼎

 
      

  

图一                                图二

  1. (1) 请选择图一或图二:国宝《石鼓》位于图,国宝《大克鼎》位于图。《国家宝藏》特展就在故宫博物院正式拉开帷幕,这体现了北京是全国的中心;2018年3月“两会”在北京召开,这说明北京是全国的中心;新中国政治生活的心脏是位于北京的

  2. (2) 根据图一中的信息,分析北京的地势特点:;水资源短缺是制约该区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工程是

  3. (3) 上海位于长江三角洲,上海能够成为我国的经济中心与哪些因素有关?

  4. (4) 读图二回答,与上海紧邻的太湖流域是鱼米之乡,说说太湖流域成为中国农业高产地区的原因。

根据下侧经纬网图可知,B点在A点的(     )

A . 南面 B . 北面 C . 东北面 D . 西南面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为保卫台湾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与努力。下列将领中在明朝末年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的是( )           
A . 戚继光 B . 郑成功 C . 张骞 D . 刘铭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战时同盟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如下图)。其开始标志是(    )

A . “铁幕演说”发表 B . 北约组织建立 C . 杜鲁门主义出台 D . 华约组织建立

读“我国某地土地资源构成和利用结构图”,回答小题。

  1. (1) 该区域土地利用方式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 . 土地荒漠化 B . 土壤污染 C . 土壤盐渍化 D . 水土流失
  2. (2) 为了防止该区域环境进一步恶化,该地区必须(    )

    ①清理土壤中的白色垃圾②因地制宜采取适合当地条件的发展策略

    ③开发利用土地的后备资源 ④实施退耕还林、还草,调整农业结构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③④ D . ②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