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领导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是(    )
A . 陈胜、吴广 B . 刘邦 C . 黄巾军 D . 刘秀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9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的情形有(  )

①游行学生焚烧曹汝霖住宅
②报纸上刊登北伐战争的消息
③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工
④上海出现了早期组织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①③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不计个人得失,上书皇帝,严禁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110多万千克鸦片。“他”是(   )

A . 林则徐  B . 关天培   C . 左宗棠 D . 邓世昌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涌现出了王进喜、雷锋、焦裕禄、邓稼先等许多英雄模范人物,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精神是(    )
A . 大庆精神 B . “两弹一星”精神 C . 长征精神 D . 艰苦奋斗精神
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主要贡献不包括(    )
A . 创造出体现阿拉伯艺术的建筑 B . 发明了阿拉伯数字 C . 汇编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 D . 医学在当时世界居于领先地位
这是一首100多年来唱遍全世界的歌曲,这是_首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这首歌就是欧仁·鲍狄埃创作的(  )


A . 《国际歌》 B . 《前进歌》  C . 《马赛曲》   D . 《黄河大合唱》
观察下图,回答(1)~(3)题。

  1. (1) 读图,判断南非的经纬度位置(     )

    A . 23°S~30°S与20°E~40°E之间 B . 22°S~35°S与17°E~33°E之间 C . 23°26′S~66°34′S与10°E~30°E之间 D . 20°S~25°S与30°E~40°E之间
  2. (2) 南非位于非洲最南端,其东、西面分别濒临什么大洋(     )

    A . 印度洋、太平洋 B . 北冰洋、印度洋 C . 印度洋、大西洋   D . 太平洋、印度洋
  3. (3) 南非的地中海气候主要分布区及其代表城市分别是(     )

    A . 西南角   开普敦   B . 东北角    约翰内斯堡 C . 西南角   比勒陀利亚  D . 中部      开普敦
科学家拉格朗日把17世纪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誉为人类心灵的最高产物,并说:“因为宇宙只有一个,而在世界历史上也只有一个人能做它的定律的解释者。”拉格朗日所褒誉的这个人是(  )           
A . 伽利略 B . 牛顿 C . 达尔文 D . 爱因斯坦
“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更能勾起人们的回忆和反思”。以下时间节点勾起的回忆,符合史实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有关地图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所有地图的方向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B . 任何一幅完整的地图都必须具备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等要素 C . 地图上表示山高、水深的文字,数字都属于图例 D . 地图上表示地理事物的符号都叫注记
有学者指出:作为对人类最重要献礼之一的马铃薯,最初其实是颇低贱的食物,根本不受投资者青睐。一系列的战争、饥荒替马铃薯打入欧洲,打开了一个更大更长久的开口。下列对马铃薯表述正确的是(    )

①马铃薯原产于美洲

②马铃薯的传播得益于新航路的开辟

③最早由英国人带回欧洲

④马铃薯的传播使世界开始连为整体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下列关于阿拉伯人或阿拉伯成就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亚洲东部是阿拉伯人的家园

②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信仰上帝

③文学名著《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文学的不朽之作

④阿拉伯医学在当时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③④ D . ①②
小圆同学在学习“各具特色驯养羊驼的区域生活”时,绘制了一张当地人们生产生活景观简图,由此可以推测这一地区是(     )

A . 澳大利亚牧场 B . 安第斯山区 C . 阿尔卑斯山区 D . 以色列绿洲农业区
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事实上……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这一协定的签订是在(    )
A . 开罗会议 B . 慕尼黑会议 C . 巴黎会议 D . 德黑兰会议
纪录片《大国崛起》中有句解说词:“牛顿缔造了工业革命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打开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牛顿和瓦特的历史贡献(    )       
A . 发明火车、发明电灯 B . 发明飞机、提出相对论 C . 发明汽车、研制内燃机 D .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研制改良蒸汽机
“黄河流域必须下大力气进行大保护、大治理,走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某校学生在老师帮助下围绕不同主题展开对黄河流域的学习。依据图“黄河流域略图”和资料,回答下列各题。

  1. (1) 第一小组: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黄河发源于北麓,中游有等支流汇入,最终注入渤海,是我国第二长河。

  2. (2) 第二小组:引黄古灌区,千秋流淌惠泽至今

    资料:宁夏平原是黄河上游第一大平原。宁夏引黄古灌区被列入2017年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宁夏平原受气候影响,降水少,当地人引黄河水灌溉农田。引黄古灌区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有利于(    )。

    ①保护和利用古代灌溉工程     ②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③挖掘和宣传灌溉工程发展史    ④改变大气降水总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 (3) 第三小组:小浪底水利枢纽,防洪减淤生态保障

    黄河中游段含沙量,是因其主要流经(地形区),(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调水调沙作用明显,大坝下游的黄河干流输沙量明显

  4. (4) 第四小组:树立大流域观念,促进流域高质量发展

    从协同发展的角度看,以下各省区做法正确的是(    )。

    ①青海加强生态修复,保护水源涵养区    ②宁夏调整农业结构,改进灌溉技术

    ③陕西增加耕地面积,扩大畜养规模      ④山东加固沿河大堤,加强湿地建设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历史课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奖励耕战,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等。据此判断同学们所谈论的是(    )

A . 商鞅变法 B . 文景之治 C . 孝文帝改革 D . 王安石变法
“读书人,最不齐,烂时文,烂如泥。国家本为求才计,谁知道,变做了欺人技。三句承题,两句破题,摆尾摇头,便道是圣门高弟就教他骗得高官,也是百姓朝廷的晦气。”这段材料主要讽刺批判了(   )
A . 焚书坑儒 B . 明朝八股取士 C . 独尊儒术 D . 清代的文字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夫日本,幕府专政,诸藩力征,受俄、德、美大创,国几不国,自明治维新,改弦更张,不三十年,而夺我琉球,割我台湾也。

——梁启超《论不变法之害》

材料二:对日作战的目的在于制止和惩罚日本的侵略:剥夺日本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使日本强占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和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国。                       ——中苏美英《开罗宣言》

  1. (1) 写出“割我台湾”的时间和条约。

  2. (2) 结合史实,从中日双方概括“国几不国”的日本为什么不到三十年能“割我台湾”?

  3. (3) 根据所学知识从国际角度分析“还我台湾”的原因。

“心之所“象'。“象'往何方”。亚洲野象群在云南省内的行踪引发了全球媒体的关注。善待、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这一共识即是(  )  

①共建生态文明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

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实现人与动物生存平等

A . ①③④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①②①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