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东三省的游击战争,在全国抗战未起以前当然不发生配合问题,但在抗战起来以后,配合的意义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那里的游击队多打死一个敌兵,多消耗一个敌弹,多钳制一个敌兵使之不能入关南下,就算对整个抗战增加了一分力量。至此给予整个敌军敌国以精神上的不利影响,给予整个我军和人民以精神上的良好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是东北抗战的中流砥柱》
材料二:中国的抗日战争体现出了鲜明特点:抗战期间,中国有4.74亿人口,都直接或间接地卷入战争。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有力推动下,曾经内战不休的各派系军队捐弃前嫌、相继出动,投入对日作战;曾经政见对立的各党派,结成抗战同盟。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中,中国是战争时间持续最长的国家。在战胜法西斯的战争中,中国是反法西斯同盟与日本法西斯在亚洲大陆较量的主要战场,中国军民是战胜日本法西斯的主体力量。苏联、美国等国家先后派出军队与中国军队并肩作战。来自20多个国家的国际友人参加了中国抗战。
——摘自《求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回顾和思考》
材料三:1939年1月,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成立。南方局特别重视争取和团结中间势力,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国民党民主派、地方实力派、著名知识分子等广泛接触,共商国是,使他们了解的主张,并逐步取得他们的信任,巩固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了国民党统治区抗日民主运动的发展,南方局在开展国际统一战线工作方面同样取得很大成绩,争取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团结抗战的同情和支持,扩大了党的影响。
——《中国简史》
请回答: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一:几位同学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原因的探讨:
甲:一战的爆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 假如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不打死奥匈帝国皇储夫妇,一战或许不会爆发。
乙:一战前德国人认为自己是欧洲最勤劳、最诚挚、最有教养的民族。俄国代表反动,英国代表自私和背信弃义,法国代表堕落,只有德国代表进步。德国文化将照耀全球,战后不会再有其他文化了。这种思想是加速战争的爆发重要原因。
丙:战争是各方矛盾纠纷不断发展的结果。战争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阶级之间或军事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为的只是维护各自的利益……
材料二: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关系示意图
翰林院庶吉士徐骏,系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之子,也是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1730年),徐骏在奏章里,将“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见后,立即将徐骏革职。后来再派人细查,在徐骏的诗集里找出了如下诗句“清风不识字,何得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据此雍正认为这是心怀不轨,照大不敬律斩立决。
材料一:
材料二:“……和叶社稷如一,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一一摘自唐蓉会盟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