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初中 科学

在“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某次实验过程中,小敏移动光屏直到出现清晰的像,蜡烛、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位置如图甲所示,此时所成的是倒立的实像。
  2. (2) 若通过移动透镜,使光屏上再次成清晰的像,透镜应该移到厘米刻度处。
  3. (3) 实验一段时间后,原来成在光屏中央的像“跑”到图甲所示的位置。下列操作可以让像重新回到光屏中央的有

    ①光屏上移一段距离   ②蜡烛下移一段距离  ③透镜下移一段距离

  4. (4) 研究好成像规律后,小敏模拟了近视和远视的矫正。图乙中,小敏给透镜A戴上“眼镜”(凸透镜B),光屏上刚好出现清晰的像,摘下“眼镜”后,光屏上的像变模糊,如图丙所示。若要通过移动蜡烛使像再次清晰,应将蜡烛向(选填“靠近”或“远离”)透镜方向移动一段距离。

舟山作为旅游城市,美食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下列美食中蛋白质含量最少的是(    )
A . 梅鱼 B . 紫菜 C . 呛蟹 D . 海瓜子
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关于它们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他们都能用来中和酸性土壤 B . 二者的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阳离子不同 C . 他们与任何酸反应时均无明显现象 D . 他们都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也能吸收一氧化碳
如图甲所示,烧杯里盛有6 ℃的水,小球在水中恰好悬浮。经研究发现,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如图乙所示。现在烧杯四周放上大量的冰块,在烧杯内水的温度下降到0 ℃的过程中,假设小球的体积始终不变,关于小球的浮沉情况判断正确的是(   )

A . 先下沉然后上浮 B . 浮力变小,一直下沉 C . 先上浮然后下沉 D . 浮力变大,一直上浮
 张老师在实验室制取并收集了一瓶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他是用什么物质制取的呢?请写出其中可能的一个化学反应方程式  .

如图是荣获金奖的扬州玉器“八角素瓶”,玉器在加工过程中不发生变化的是(  )


A . 质量 B . 体积 C . 密度 D . 形状
电压表的表盘及指针如图所示,若接“0~3 V”量程,电压表的读数为V;若接“0~15 V”量程,表盘上每一小格代表V,电压表的读数为V。

有一包固体粉末,可能是CaCO3、Na2SO4、CuSO4、Na2CO3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实验小组对其组成成分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资料查阅】Na2CO3溶液与CuSO4溶液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

【活动与探究】去一定量上述固体粉末,加足量水溶解。   

  1. (1) 【现象与结论】经上述操作,得到蓝色澄清溶液,则原固体粉末中一定没有(填化学式)。
  2. (2) 【探索与拓展】为进一步确定原固体粉末的组成,该实验小组同学先用托盘天平称取46.2g该粉末,溶于水配成174.6g溶液,再往其中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所加NaOH溶液质量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回答:

    ①计算产生最大沉淀量时所加NaOH溶液的质量。

    ②通过计算确定46.2g固体粉末的组成。(回答出物质名称和其质量)

小明用图甲所示电路研究电功率和电流的关系,绘制了定值电阻R0、滑动变阻器R的功率与电流的关系图,如图乙。

  1. (1) 实线表示的是 (选填“R”或“R0”)的功率与电流的关系。
  2. (2) 求R0的阻值。(写出计算过程)
  3. (3) 当电流表示数为0.5安时,求R消耗的功率。(写出计算过程)
如图所示,让小球从A点静止释放,运动到C点时,若一切外力全部消失,则小球会沿路线继续运动,你判断的依据

我国的最北端的城市漠河以及与我国刚设立三沙市相比,漠河冬季明显比三沙市要冷,你认为造成这种结果最根本的原因(   )
A . 纬度位置 B . 海陆分布 C . 季风 D . 地形
  2019年1月15日,央视新闻报道,嫦娥四号上搭载的“月面微型生态圈”中的棉花种子长出嫩芽,这是在月面长出的第一道“绿色”(如图甲)。“月面微型生态圈”是一个特制的“罐子”,里面放置棉花种子等生物样本和一些营养物质,通过一定的技术控制适宜的湿度、养分和光照强度。如图乙是棉花在30℃时二氧化碳吸收(释放)随光照强度变化的曲线。请回答:

  1. (1) 月面长出了第一道“绿色”,绿色物质存在于叶片细胞内的中;
  2. (2) 若幼苗能不断长大,光照强度至少应大于图乙中的点;
  3. (3) 若该植株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是30℃,其它条件不变,将温度降低到10℃,图乙中的A点将向移动(填“上”或“下”)。
为适应本地冬季低温、干燥的环境条件,许多植物在冬季来临时会以“落叶”方式来减少水分的散失,而常绿植物的叶片在形态、结构上具有较好的保水性,如叶片较小、较厚,表面有蜡质或角质层等。以下是我市常见的四种植物,其中属于常绿植物的是(   )

A . 枫树 B . 银杏 C . 香樟 D . 梧桐
根据你对生活中物理量的认识,下列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   (     )

A .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40℃ B . 人体的密度约为1kg/m3 C . 中学生的课桌高约为1.5m D . 一个中学生的质量约为50kg
如图所示是一款新型无叶电风扇,与传统有叶风扇相比具有易清洁、气流稳、安全等特点。它开始工作时,底座中的电动机将空气从进风口吸入,吸入的空气经压缩后进入圆环空腔,再从圆环空腔上的细缝中高速吹出,夹带着周边空气一起向前流动,导致后方更多的空气流入风扇的出风口,风量被显著放大。无叶风扇的细缝结构是根据“康达效应”设计的。“康达效应”亦称“附壁作用”,是指当流体(水流或气流)顺着物体的凸出表面流动时,有向物体吸附的趋向,并沿物体的表面继续向前。

  1. (1) 风扇正常运行时,相同时间内从出风口通过的空气质量 (选填:“小于”、“等于”或“大于”)进风口流进的空气质量。
  2. (2) 下列实例中与无叶电风扇的细缝结构设计原理类似的是       
    A . 载重汽车装有许多车轮 B . 飞机飞行时机翼获得升力 C . 游艇能够漂浮在海面上 D . 轮船经船闸从上游驶往下游
                                       

  1. (1) 按图甲组装实验器材,给直导线通电,直导线向左运动,这说明对通电导线有力的作用;只对调电源正、负极接线,通电直导线会向运动,这说明通电导体的受力方向与有关。
  2. (2) 如图乙是某兴趣小组制作的神奇转框,框的上部中央与电池正极相连,下部紧贴在与电池负极相连的柱形物两侧,金属框就可以绕电池持续转动,据此,你认为构成柱形物的材料应具有较好的。(填物理性质)
小科在学习复分解反应时,对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产生了兴趣,于是他和小组内的同学仅用以下药品展开了探究活动。实验药品:稀硫酸、稀盐酸、NaOH溶液、Na2CO3溶液、Ba(NO3)2溶液、NaCl溶液、酚酞溶液。

小科用上述物质做了下列几组实验。

组合序号

组合物质

H2SO4

NaOH

H2SO4

NaCl

H2SO4

Na2CO3

H2SO4

Ba(NO3)2

NaOH

Ba(NO3)2

Na2CO3

Ba(NO3)2

【记录和解释】

组合①、②、⑤均无明显现象,其中组合与另外两组的实质不同。为证明该不同之处,小科在实验过程中使用了酚酞溶液。

【实验结论】他们请教老师并讨论后知道,只有当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物中有生产时,复分解反应才可以发生。

【交流与反思】根据你对物质溶解性的了解,结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请写出一种在水溶液中一般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可溶性盐(写化学式)。

如图为伽利略斜面实验图示,这是一种实验,因为该实验必须在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在该实验中,小球好像“记住”了运动的起始高度,事实上,小球“记住”的是与起始高度相联系的

 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燃烧的产物没有污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化学方程式为:4NH3+3O26x+2N2 , 生成物x为常见物质,关于物质x,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该物质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 该物质的化学式为H2O2 C . 该物质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7% D . 该物质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8
 在“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中,电源电压为4.5V,小灯泡额定电压为2.5V.

  1. (1)

    图甲是小莉同学已连接的部分电路,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使滑片P向右移动时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变大.

  2. (2)  

    为保护电路元件安全,连接电路时开关应,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应调至   (选填“C”或“D”)端.

  3. (3) 小莉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逐渐减小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发现小灯泡始终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几乎不偏转,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

  4. (4)

    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进行试验,电压表示数为2V,为测量灯泡的额定功率,应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   (填“C”或“D”)端滑动,直到电压表示数为2.5V时为止,并做好数据记录;图乙的U﹣I图象是小莉根据多组实验数据绘制的,根据图象可得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的电阻是   Ω,额定功率是   W.

  5. (5) 根据图象,小莉还发现小灯泡的电阻是变化的,造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6. (6) 小叶小组同学按同一电路连接好最后一根导线,灯泡立即发出明亮耀眼的光,并很快熄灭,检查后发现连线正确,请你找出她在实验中两个操作不当之处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