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

初中 科学

某同学想测一个实心塑料球的密度,但是发现塑料球放在水中会漂浮在水面上,无法测出它的体积,于是设计了以下实验:

_x0000_i1027

A.用天平测量塑料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如图甲所示,记录塑料球质量为m;

B.把适量的水倒进量筒中如图乙所示,记录此时水的体积为V1

C.用细线在塑料球下吊一个小金属块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丙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2

D.把小金属块单独放入水中静止时如图丁所示,记录此时量筒的示数为V3

E.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结果。

根据上述实验过程回答:

  1. (1) 实验中使用天平测出塑料球的质量m=g,塑料球的体积V=cm3 , 计算塑料球的密度ρ=g/cm3
  2. (2) 实验中若不用天平,只在B、C、D三个步骤中增加一个步骤也可以测出塑料球密度,步骤:。根据补充的步骤,塑料球密度的表达式ρ=。(用字母表示,水的密度为ρ)
  3. (3) 通过以上实验得到的数据,算出小金属块的质量是g。
 将少量下列物质分别放入水中,充分搅拌,不能得到溶液的是(  )

A . 蔗糖 B . 食盐 C . 酒精 D . 面粉
下列有关生活用电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消耗电能的多少用电能表来计量 B . 家庭电路安装漏电保护器,使用三脚插头都是防止漏电而采取的安全措施 C . 家庭电路中电流过大的原因是用电器的总功率过大或电路发生短路 D . 使用测电笔时,为了安全手指不能接触笔尾的金属体
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完全正确的是(   )
A . 加热液体 B . 移走蒸发皿 C . 倾倒液体 D . 读取液体体积
下列物质在盛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能除去氧气而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是(   )
A . 木炭 B . 红磷 C . 硫磺 D . 铁丝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指导下,对驾乘人员使用安全带的必要性展开了探究。实验如下:

I.  如图甲,让载有正方体橡皮泥的实验小车,分别从斜面的A、B处自由下滑,观察小车与障碍物碰撞后橡皮泥抛落、受损情况,记录数据如下表。

Ⅱ.如图乙,用胶带纸将相同橡皮泥绑在小车上,重复上述实验。

根据实验和所得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 (1) 实验中,观察橡皮泥第一次落地点到碰撞处距离和          ,可判断碰撞产生后果的严重程度。

  2. (2) 每一处都进行三次实验的目的是    。

  3. (3) 比较实验      表明,在同样碰撞速度的条件下,胶带纸可以有效减轻碰撞造成的后果。

  4. (4) 比较实验③、④表明,在        过大时,胶带纸也不能阻止橡皮泥被抛出。

如图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的实验设计,图中试管均置于37℃温水中10分钟,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滴加碘液后,①号试管变蓝色、②③不变蓝色 B . ①与②对照,可探究唾液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C . 本探究实验的变量不唯一,无法得出任何结论 D . ②与③对照,可探究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水中生活的动物多种多样,在下列动物中属于腔肠动物的是(  )
A . B . 水螅 C . 海马 D . 泥鳅
如图所示,小磁针指向标画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 . 打开盛放浓盐酸的试剂瓶盖,瓶口有白烟 B . 铜片投入到稀硫酸中产生大量的气泡 C . 用玻璃棒将肥皂水滴到pH试纸上,试纸由黄色变为红色 D . 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并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下列关于密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密度大的物质质量一定大 B . 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C . 体积大的物体密度一定小 D . 密度大的物体单位体积的质量一定大
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形成了自然界中物质的平衡。如图所示是氧在自然界的主要循环途径,请认真观察并根据图示回答有关问题。

  1. (1) 图示中氧循环涉及的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中没有参与图中循环的气体有
  2. (2) 在维持自然界的氧平衡的途径中,植物利用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3. (3)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填字母)。
    A . 空气中的氧气含量永远不变 B . 空气中的氧气处于动态平衡 C . 空气中氧气的浓度越高越好 D . 氧在自然界中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
如图是工业制取氮气和氧气的方法的微观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用燃着的小木条置于烧杯口,小木条火焰熄灭,说明先出来的是
  2. (2) 分离液化空气获得液氧和液氮的原理是两者的不同。
科学探究是探索生命的重要方法,下列关于科学探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探究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 B . 探究中要善于与人合作交流 C . 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知识发生矛盾时,要修改实验数据 D . 学探究的基础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下列关于群落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 群落是由不同的种群形成的 B . 森林中的植物有分层现象 C . 群落中的生物都是同种个体 D . 群落是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
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①通入N2 , 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O2 , a中无明显现象,b中红磷燃烧。

_x0000_i1058

  1. (1) 实验过程②中,红磷燃烧的现象为
  2. (2) 实验过程②中,对比a、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3. (3) 实验过程中,能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的实验是
下列各组物质,只用组内溶液相互混合的方法就能鉴别的是(   )
A . KOH、Na2SO4、CuSO4、MgCl2 B . K2CO3、BaCl2、Na2CO3、HCl C . Na2SO4、BaCl2、KNO3、NaCl D . NaNO3、AgNO3、KNO3、NaCl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了共同创造和维护美丽长兴,下列做法符合的是(    )
A . 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 B . 为了节约成本,污水不经处理就排放到江河湖泊 C . 大量燃放烟花爆竹,增加节日喜庆气氛 D . 使用新型可降解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如图所示的是用温度计分别测得冰和水的温度,那么冰的温度是℃,水的温度是℃。

图中,水的三态之间转化过程所对应的物态变化名称,标注都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