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高中 物理

如图所示,坐标系平面内轴上方存在匀强磁场,磁感应强度大小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里.轴下方存在匀强电场,电场方向与平面平行,与轴的夹角。一质量为、电荷量为的粒子以初速度轴上的点沿轴正方向射出,一段时间后从轴正半轴上的点(图中未画出)进入电场,进入电场时的速度方向与电场方向相同,磁场和电场均足够大,取 , 不计粒子受到的重力。

  1. (1) 求的长度
  2. (2) 求粒子从点出发至第一次到达点所需的时间;
  3. (3) 若粒子第三次经过轴时与轴的交点为 , 求的长度
如图显示了在外加匀强电场E0的情下,无穷大导体板中静电平衡的建立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 图甲、图乙显示:导体内部带负电的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运动,而带正电的离子不受电场力作用 B . 图乙中,导体表面感应电荷将在导体内部产生一个水平向左的电场 ,场强大小等于E0 C . 图丙中,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但电势不一定是零 D . 图丙中,导体AB表面的电势低于CD表面的电势
十一放假期间,全国高速公路免费通行,小轿车可以不停车通过收费站,但要求小轿车通过收费站窗口前x0=6m限速区内的速度不超过v0=6m/s,如图所示。现有甲、乙两小轿车在收费站前平直公路上分别以v=20m/s和v=30m/s的速度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甲车司机发现正前方收费站,开始以大小为a=2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刹车。

  1. (1) 在刹车后3s末,甲车的速度为多少?
  2. (2) 甲车司机需在离收费站窗口至少多远处开始刹车才不违章?
  3. (3) 甲车经刹车到达离收费站窗口前6m处的速度恰好为6m/s,乙车发现甲车刹车后立刻以大小为a=4m/s2的加速度匀减速刹车直到速度减为6m/s后一直以这一速度匀速运动。为避免两车相撞,则在甲车司机开始刹车时,甲、乙两车至少相距多远?
学习了透镜知识后,小勇回家认真研究爷爷的老花镜,并得出以下结论,你认为他的这些结论中不妥当的是(  )

A . 老花镜是一种凹透镜 B . 老花镜可以用来做放大镜 C . 老花镜能在阳光下点燃白纸 D . 爷爷原来是个远视眼
如图所示,A、B两物体的质量比 ,它们原来静止在足够长的平板车C上,A、B间有一根被压缩了的弹簧,地面光滑。当弹簧突然释放后,且已知A、B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则有(  )

A . A,B与C的动摩擦因数相等 B . 某一时刻A,B速率之比为3:4 C . 最终稳定时小车向右运动 D . A,B,C系统动量不守恒
如图图展示了某质点做直线运动的v﹣t图象.试根据图象求出:

  1. (1) 第1s内、第3s内、第5s内的加速度;

  2. (2) 前4s内的位移.

如图,光滑圆轨道固定在竖直面内,一质量为m的小球沿轨道做完整的圆周运动。已知小球在最低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N1 , 在高点时对轨道的压力大小为N2.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N1–N2的值为(    )


A . 3mg B . 4mg C . 5mg D . 6mg
如图甲所示,用铁架台、弹簧和多个已知质量且质量相等的钩码探究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

图片_x0020_100016

  1. (1) 为完成实验,还需要的实验器材有
  2. (2) 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有
  3. (3) 图乙是弹簧弹力F与弹簧伸长量x的F-x图线,由此可求出弹簧的劲度系数为 N/m.图线不过原点的原因是由于
  4. (4) 为完成该实验,设计的实验步骤如下:

    A .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B .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的刻度尺上的刻度l0;

    C .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把刻度尺;

    D .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式.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如果不行,则考虑二次函数;

    F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G .整理仪器.

    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

雅安大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一架装载救灾物资的直升飞机,以10m/s的速度水平飞行,在距地面180m的高度处,欲将救灾物资准确投放至地面目标,若不计空气阻力,g取10m/s2 , 则(   )

A . 物资投出后经过6s到达地面目标 B . 物资投出后经过18s到达地面目标 C . 应在距地面目标水平距离60m处投出物资 D . 应在距地面目标水平距离180m处投出物资
关于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体的速度为零,则物体的加速度也为零 B .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C .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则物体的加速度越大 D . 物体速度的方向,就是物体加速度的方向
如图甲所示,电源电动势E=6 V,闭合开关,将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从A端滑至B端的过程中,得到电路中的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如图乙、丙、丁所示.其中图乙为输出功率与路端电压的关系曲线,图丙为路端电压与总电流的关系曲线,图丁为电源效率与外电路电阻的关系曲线,不考虑电表、导线对电路的影响.则下列关于图中a、b、c、d点的坐标值正确的是(   )

A . a(4 V,4.5 W) B . b(4.8 V,2.88 W) C . c(0.6 A,4.5 V) D . d(8 Ω,80%)
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丝截成长度相等的三段,再将它们并联起来,测得阻值为3 Ω,则此电阻丝原来的阻值为(  )

A . 9 Ω B . 8 Ω C . 27 Ω D . 3 Ω
图中a、b、c、d为四根与纸面垂直的长直导线,其横截面位于正方形的四个顶点上,导线中通有大小相同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可以判断出a、b、c、d四根长直导线在正方形中心O处产生的磁感应强度方向是(   )

A . 向上 B . 向下 C . 向左 D . 向右
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同时经过某一路标,从此时开始,甲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先加速后减速,丙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速度又相同,则()

A . 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B . 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C . 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D . 无法判断哪辆车先通过下一路标来断哪辆车先通过下一路标来
如图所示是做直线运动的甲、乙物体的位移—时间图象,由图象可判断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图片_x0020_971126134

A . 当t=t2时两物体相距最远 B . 当t=t2时两物体相遇 C . 甲起动的时间比乙早t1 D . 当t=t3时两物体相距S0
如图所示,x轴在水平地面内,y轴沿竖直方向.图中画出了从y轴上沿x轴正向抛出的三个小球a、b和c的运动轨迹,其中b和c是从同一点抛出的.不计空气阻力,则(   )

A . a的水平速度比b的小 B . b的初速度比c的大 C . a的飞行时间比b的长 D . b比c的飞行时间长
水平地面上固定一半径的内表面光滑的圆形轨道,质量的小球在水平拉力作用下向右运动,最后小球能进入圆形轨道并经过最高点,如图所示。已知小球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 取重力加速度大小

  1. (1) 求小球刚好能过最高点时的速度大小
  2. (2) 已知轨道对小球的弹力在最高点和最低点始终相差 , 求小球经过最低点的最小速度
  3. (3) 若小球从距轨道最低点左侧处由静止被拉动,求拉力的最小作用时间t。

如图,AB两点所在的圆半径分别为r1r2,这两个圆为同心圆,圆心处有一带正电为+Q的点电荷,内外圆间的电势差为U.一电子仅在电场力作用下由A运动到B,电子经过B点时速度为v.若电子质量为m,带电量为e.求:

1)电子经过B点时的加速度大小.

2)电子在A点时的速度大小v0

 

如图所示,足够长的U型光滑金属导轨平面与水平面成θ(0<θ<90°),其中MNPQ平行且间距为L,导轨平面与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垂直,导轨电阻不计。金属棒ab由静止开始沿导轨下滑,并与两导轨始终保持垂直且良好接触,ab棒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当流过ab棒某一横截面的电量为q时,棒的速度大小为v,则金属棒ab在这一过程中(      )

A.运动的平均速度大于

B.下滑的位移大小为

C.受到的最大安培力大小为sinθ

D.产生的焦耳热为qBLv

 

 

 

 

 

 

一辆汽车和一辆自行车在同一条公路不同车道上作同方向的直线运动,已知自行车以6m/s的速度匀速前进,汽车以18m/s的速度匀速前进,某一时刻汽车与自行车相遇,此时汽车立即刹车,汽车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2m/s2,求:

1)汽车经过多长时间停止运动?

2)两车从第一次相遇到再次相遇的过程中,它们之间距离的最大值为多少?

3)两车经过多长时间再次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