砝码质量(g) | 0 | 30 | 60 | 90 | 120 | 150 |
弹簧总长(cm) | 6.00 | 7.15 | 8.34 | 9.48 | 10.64 | 11.79 |
弹力大小(N) |
①为了用某一弹簧测力计的示数表示A和B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你认为方案更合理.
②若A和B的重力分别为10.0N和20.0N.当A被拉动时,弹簧测力计a的示数为6.0N,b的示数为11.0N,c的示数为4.0N,则A和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A.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x,F)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
B.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L
C.将铁架台固定在桌子上(也可在横梁的另一端挂上一定的配重),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尺
D.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
E.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伸长量的关系式.首先尝试写成一次函数,不行再写成二次函数
F.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G.整理仪器
①请将以上步骤按操作的先后顺序排列出来,为:;
②如果某同学作出的外力F与弹簧总长度L的关系图线如图所示.
该实验始终在弹簧的弹性限度内进行.由图可知:
该弹簧的自然长度为cm,
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N/m.
⑴测出钩码的质量为 。把弹簧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测出弹簧的原长
。
⑵将该弹簧悬吊在铁架台上,让弹簧自然下垂,如图甲所示。挂上一个钩码,测出此时弹簧的长度为 。
⑶之后逐渐增加钩码的个数,并测出弹簧对应的长度分别为 、
……。
⑷撤去实验装置,将以上过程中记录的数据汇总,并作出钩码质量m与伸长量 的关系图如图乙所示。
已知m = ,
,其中
是钩码个数,重力加速度为g。
请根据以上操作、记录和图像回答以下问题:
① 图像的横截距为1.00 cm,你认为产生的原因是(填字母代号)。
A.数据计算错误
B.把弹簧水平放置测量原长
C.选择的弹簧是损坏的
D.选择的弹簧是轻弹簧
② 图线在伸长量
>5.00 cm之后变弯曲,说明了(填字母代号)。
A.此弹簧已被损坏
B.悬挂钩码过多
C.钩码下端触地
D.添加钩码后,钩码在竖直方向振动,且选择钩码到最高点读数
③从图乙上看,该弹簧水平放置使用时的弹性限度(填大于、等于或小于)5 g。
④已知钩码的质量m0= 0.2 kg,重力加速度g = 9.8 m/s2 , 利用图乙求弹簧的劲度系数k=N/m。
他先测出不挂约吗时弹簧的自然长度,然后在弹簧下端依次挂1、2、3、4、5个钩码,待静止时,测出弹簧相应的总长度l。实验数据见下表:(弹力始终未超过弹性限度)
弹簧总长度/m |
5.00 |
5.50 |
6.00 |
6.50 |
7.00 |
7.50 |
弹力大小/N |
0 |
0.2 |
0.4 |
0.6 |
0.8 |
1.0 |
A .以弹簧伸长量为横坐标,以弹力为纵坐标,描出各组数据 对应的点,并用平滑的曲线拟合起来
B .记下弹簧不挂钩码时,其下端在刻度尺上的刻度
C .将铁架台固定于桌子上,并将弹簧的一端系于横梁上,在弹簧附近竖直固定一刻度尺
D .依次在弹簧下端挂上1个、2个、3个、4个、…钩码,并分别记下钩码静止时,弹簧下端所对应的刻度 并记录在表格内,然后取下钩码
E . 以弹簧伸长量为自变量,写出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式
F . 解释函数表达式中常数的物理意义
代表符号 |
L0 |
Lx |
L1 |
L2 |
L3 |
L4 |
L5 |
L6 |
数值(cm) |
25.35 |
27.35 |
29.35 |
31.30 |
33.4 |
35.35 |
37.40 |
39.30 |
表中有一个数值记录不规范,代表符号为。
钩码个数 |
1 |
2 |
3 |
4 |
5 |
弹力F/N |
1.0 |
2.0 |
3.0 |
4.0 |
5.0 |
弹簧的长度x/cm |
7.0 |
9.0 |
11.0 |
13.0 |
15.0 |
实验次数 | 1 | 2 | 3 | 4 | 5 | 6 |
钩码质量m/g | 0 | 30 | 60 | 90 | 120 | 150 |
刻度尺度数x/cm | 6.00 | 7.15 | 8.34 | 9.48 | 10.64 | 11.79 |
钩码个数 | 1 | 2 | 3 | 4 | 5 |
弹力F/N | 1.0 | 2.0 | 3.0 | 4.0 | 5.0 |
弹簧的长度x/cm | 7.0 | 9.0 | 11.0 | 13.0 | 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