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矩阵A;
(2)求矩阵A﹣1的特征值以及属于每个特征值的一个特征向量.
张钦,字敬之,顺天通州人。正德六年进士,由行人授御史,巡视居庸诸关。十二年七月,帝(明武宗)听江彬言,将出关幸宣府。钦上疏谏曰:“臣闻明主不恶切直之言以纳忠,烈士不惮死亡之诛以极谏。比者 , 人言纷纷,谓车驾欲度居庸,远游边塞。臣度陛下非漫游,盖欲亲征北寇也。不知北寇猖獗,但可遣将徂征,岂宜亲劳万乘?且匹夫犹不自轻,陛下奈何以宗庙社稷之身蹈不测之险。陛下不虞祸变,欲纵辔长驱,观兵绝塞,臣窃危已。”已,朝臣切谏皆不纳。复疏,疏入,不报。
八月朔,帝微行至昌平,传报出关甚急。钦命指挥孙玺闭关,纳门钥藏之。分守中官刘嵩欲诣昌平朝谒,钦止之曰:“车驾将出关,是我与君今日死生之会也。关不开,车驾不得出,违天子命,当死。关开,车驾得出,天下事不可知。万一有变,我与君亦死。宁坐不开关死,死且不朽。”钦因负敕印手剑坐关门下曰:“敢言开关者,斩。”夜草疏曰:“臣闻天子将有亲征之事必先期下诏廷臣集议其行也六军翼卫百官扈从而后有车马之音羽旄之美今寂然一不闻,辄云‘车驾即日过关’,此必有假陛下名出边勾贼者。臣请捕其人,明正典刑,不然万死不奉诏。”奏未达,使者复来。钦拔剑叱之曰:“此诈也。”使者惧而返,为帝言“张御史几杀臣”。帝大怒,顾朱宁:“为我趣捕杀御史。”会梁储、蒋冕等追至沙河,请帝归京师。帝徘徊未决,而钦疏亦至,廷臣又多谏者,帝不得已乃自昌平还,意怏怏未已。
又二十余日,钦巡白羊口。帝微服自德胜门出,夜宿民舍,遂疾驰出关,数问“御史安在”。钦闻,追之,已不及。欲再疏谏,而帝使中官谷大用守关,禁毋得出一人。钦感愤,西望痛哭。于是京师盛传“张御史闭关三疏”云。明年,帝从宣府还。至关,笑曰:“前御史阻我,我今已归矣。”然亦不之罪也。世宗嗣位,出为汉中知府,累官太仆卿。
(节选自《明史•张钦传》)
开始时气球沉于烧杯底部,打开开关后,过一会儿气球从烧杯底部慢慢浮起,最后悬于烧杯口。气球内可能的气体是( )
①它们所含的分子数目之比为1:1
②它们所含的氧原子数目之比为1:2
③它们所含的原子总数目之比为2:3
④它们所含的电子数目之比为7:11
⑤它们所占的体积比为1:1.
建筑界曾围绕旧建筑价值展开过诸多讨论,观点常在保护、拆除与改造再利用之间反复摇摆。面对旧建筑,人们会有不同视角。当旧建筑被视为有价值的纪念物时,它们应该被严格地保护和恢复;当旧建筑被视为“重写本”时,则允许不同时期的历史痕迹共存,不断被改造利用。“重写本”并不是否定建筑遗产保护,而是以一种不那么严苛的方式、更具包容性地对待遗产价值。从这个角度而言,老街恰似一部生动的人居生活的“重写本”。
历史街区更新处在继承与发展之间,自有其纠结所在:一方面要让城市留住记忆,维护历史街区风貌;另一方面要不断吸收新的社会能量,保持新鲜活力。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历史建筑风貌与使其适应现代生活方式之间进行平衡思考。保护历史街区,绝不是简单地复古。历史街区是在人们的生活演进之中不断被改造发展至今的,今天的更新同样需要做出适当调整和改变,以适配新的生活方式、功能业态、科学技术、思想观念等等。历经沧桑的历史街区是面向未来的,其更新应经得起时间检验,以开放性、社交性、体验性的生活方式营造,灵活应对迅速而不确定的业态更迭。因此,做好历史街区更新,要求相关工作者具有敏锐的判断力,即哪些要保留,哪些应强化,哪些该拆除。历史街区的更新不是简单保留一个建筑或场地所有要素的实践,而是重新创造、重新思考一个更为优化的城市空间的机会。
一个成功的历史街区建筑更新项目,需要协调规划、策划、建筑设计、室内设计、工程技术等多学科的工作。其中,功能策划最为关键。策划应综合考虑地段、交通、人群和投资回报、经济模型测算等特定条件,同时能够与现有历史建筑相适应。消费升级背景下,人们对线下空间的体验需求进一步提升,而历史街区建筑物的“真实特征”有助于实现品牌差异化。例如,北京叠院儿,其前身为民国建筑,改造后既有胡同老字号文创空间等功能,又有特色民宿“城市会客厅”的功能,满足了餐饮、公共活动与休息等多种使用需求。
历史街区的建筑改造不仅是设计问题,还是技术问题。如今,追求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环境设计理念愈发普及,改造也应尽量减少能源损耗。要使用当代技术手段,更新和改良传统工艺,尤其在热工性能、声学性能、防火、防潮、防腐等方面对老建筑进行必要改进。例如,在四合院改造中,可以使用新的环保材料——竹钢,代替传统木材应用于建筑结构和门窗。这种“看起来像木,用起来似钢,其实是竹”的材料,在结构强度、防火防腐性能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表现出色。
具备与传统建筑空间特征紧密联系的改造观念和手法,才能创造出基于历史与传统的新体验,控制好空间氛围和场景呈现。一座老建筑背后,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基因、历史故事、生活习俗、文化内涵等。这些宝贵的遗产和智慧,正是当代快节奏、同质化环境中缺失的东西,需要通过创造性的转译融入当代生活。对于“旧”的解读,正是产生“新”的设计的土壤。我们应该秉持尊重历史和传统的态度,恰当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让新生于旧,新旧保持和谐共存,以回应旧建筑传统,适应新用户需求。未来,如何在改造中营造历史街区新的场域文化,将是设计师面对的重要课题。
(编自《人民日报》2020年7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