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五年级语文试题

判断下面的说法是否正确。

《窃读记》的作者是我国著名女作家林海音。(     )

选字组词。
  1. (1) 译     绎     泽

        翻      络不绝

  2. (2) 塔     哒     搭

    车      水       嘀

  3. (3) 暇     遐    瑕

         想       美玉无

  4. (4) 滥   蓝   兰

    花      天       泛

按要求完成句子。
  1. (1) 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改成陈述句)
  2. (2) 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用画线的关联词造句)
  3. (3) 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不会有植物,也不会有动物。(用画线的词语造句)
下列词语中都有一个下划线字的读音是错误的,把选项填在括号里。(   )
A . 定(zhēn) B . 实(zhào) C . (lùn) D . 乌云布(mì)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 驼鸟 B . 电茼 C . 属于 D . 火剑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只见师傅的手臂,如同鼓点,琴音,每一摆刷,那长长的带浆的毛刷便在墙面啪地清脆一响,。啪啪声里,一道道浆,衔接得,刷过去的墙面,真好比打开一面雪白的屏障。

给下列词语划线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字母填在横线上。

兴:A.创立;发动。B.起来。C.使盛行。D.准许。E.流行;兴盛。

风作浪

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不但……而且……    如果……就……    虽然……但是……

即使……也……    因为……所以……    不管……都……

  1. (1) 我们要学习好,要身体好。
  2. (2) 明天不下大雨,我们去春游。
  3. (3) 困难再大,我们不能低头。
  4. (4) 伯父为自己想得多,为别人想得少,受到人们的爱戴。
并按要求写词语。

AABB      

ABCC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 (qiào)    毛(zhān)    佣(ɡù)      告(dáo) B . (dǔ)      横(zònɡ)    船(qiào)    保(mǔ) C . (làn)     精(zhàn)    公(jué)     及(āi) D . 想(xiá)     黏(zhuó)    刀(rèn)     泥(yú)
阅读回答问题

林则徐

材料一:林则徐出生在侯官县(今属福州市)左营司巷,清末政治家、民族英雄。任职期间,注重发展生产、兴修水利、赈济灾民、清理积案,做了不少对民众有利的事,有“林青天”之美誉。

1838年底,道光皇帝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林则徐在虎门海滩将缴获的鸦片全部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运动的胜利,名震中外。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主张向西方学习,并付诸行动,迈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第一步,并提出建设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以反对外来侵略。他设法购买英制大炮,捐资仿造欧洲战舰,并搜集绘制了八种新式战船图式,为全国首创。同时,他还设立译馆,对“所得夷书,就地翻译”,组织编译《华事夷言》《各国律例》和《四洲志》等书。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到投降派诬陷。1841年,清政府下令,将林则徐充军新疆伊犁。林则徐在与家人告别时,写下了“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

——摘自《福建历史》

材料二:1996年6月7日,中科院北京天文台陈建生院士发现了一颗小行星。按照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的规定,谁发现了小行星,谁就拥有命名权。陈建生院士领导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和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成员、北京天文台朱进博士,提议将新发现的这颗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因此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的建议。

材料三:虎门销烟

  1. (1) 根据上述材料我们可以知道,林则徐不是一个怎样的人?(    )
    A . 勤政爱民 B . 固执倔强 C . 心胸开阔 D . 循法秉公
  2. (2) 下列不属于林则徐组织编译的是什么书?(    )
    A . 《华事夷言》 B . 《海国图志》 C . 《各国律例》 D . 《四洲志》
  3. (3) 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了中科院院士的建议,将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原因是什么?(     )
    A .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B . 林则徐搜集绘制了八种新式战船图式,为全国首创。 C . 林则徐的禁毒和治水业绩,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 D . 林则徐做了不少对民众有利的事,有“林青天”之美誉。
  4. (4) 材料一中第三自然段的结构是怎样的?(    )
    A . 总分 B . 并列 C . 分总 D . 总分总
  5. (5)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林则徐的名言,结合上述材料,说说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6. (6) 根据材料三所提供的图画,写一写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场景,尝试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阅读短文,完成题目。

修车老汉

    桥下的修车老汉死了。听说死于车祸。

    一个生命的离去,再平常不过。只是又一次骑车过桥,轮胎破了,在桥下找不到修车的才记起曾经有这么一个人。

    那天,正奋力骑行在桥上的我,忽然感觉脚上使不上劲了——轮胎破了。推着车子过桥,桥下不远处就是老汉的修车档。

    “赶紧帮忙补一下!”我催促老汉。“嗯!”老汉接过车,一双粗糙油污的手麻利地动起来。很快,老汉从前后轮胎各取出一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钉子。“路上长钉了!”看到是两个一模一样的钉子扎破了我的车胎,我拿话横老汉——我看过这方面的报道,一些不法分子一边在马路上撒钉子,一边在前面守株待兔修车补胎。

我怀疑老汉,边说边观察老汉的反应。

    “嗯!”老汉似乎听出了我的话外音,抬了下头,低头继续干活。

“好了,两块!”老汉停下手中的活。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但愿钉子不是你撒的,我付了还算公道的两块钱,急急赶路。这是我第一次跟老汉打交道。

    没多久,我再次“帮衬”老汉的修车垱。当我再次面对老汉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时,我气不打一处来,冷冷地看着他。我断定他就是撒钉子的人——他的铁盒里有好多一模一样的钉子。

    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终于还是被我抓了现行。那天一早,我上桥时远远见到一个黑影和我相向而行。”黑影在桥上走走停停,时而弯腰,时而直行,怎么看都不像正常赶路的。靠近了,我认出黑影是修车老汉。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他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

    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可老汉却死了。老汉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报道还说,老汉的儿子在桥上开车时,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那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垱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1. (1) 给文章第10自然段画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2.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守株待兔:

    改过自新:

  3. (3) 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对老汉的情感逐渐发生变化,由老汉第一次给“我”补车胎时的,到老汉第二次给“我”补车胎时的,再到看到老汉在马路上“撒钉子”时的,最后的怀念、内疚。
  4. (4) “老汉似乎听出了我的话外音”,这里的“话外音”指什么?
  5. (5)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鸵的腰背”这是对老汉的外貌描写,相似的描写在文中出现了几次?作者这样写好在哪里?
对比阅读。

【片段一】五指中地位最优、相貌最堂皇的,无如中指。他居于中央,左右都有屏障。他个子最高,无名指、食指贴身左右,像关公左右的关平、周仓,左膀右臂,片刻不离。他永远不受外物冲撞,所以曲线优美,处处显示着养尊处优的幸福。每逢做事,名义上他是参加的,实际并不出力。他因为身体最长,取物时,往往最先碰到物,好像取得这物是他一人的功劳。其实,他碰到之后就退在一旁,让大拇指和食指去出力,他只在旁略为扶衬而已。

(节选自《手指》)

【片段二】康僧渊目深而鼻高,王丞相每之。僧渊曰:“鼻者,面之山;目者,面之渊。山不高则不灵,渊不深则不清。”

(节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康僧渊:晋朝人,本是西域人。②调:取笑。

  1. (1) 联系上下文解释“养尊处优”的意思。
  2. (2) 片段二中,康僧渊将鼻子比作,将眼睛比作。通过他的回答,我们可以知道康僧渊是一个的人。
  3. (3) 下列对片段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身材最为高大的中指在遇到危险时,承担着试探或冒险的重担。 B . “王丞相每调之”中的“调”与“调动”里的“调”读音不同。 C . 面对王丞相的取笑,康僧渊直接进行了反驳。
  4. (4) 片段一中的“中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说一说他让你联想到了哪些人。
  5. (5) 仿照这两个片段的表达特点,从人的五官中选一个器官,写一段话。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传说古时候,一个活泼伶俐(líng lì)的小和尚来到山上的一座庙(miào)里。开始,他勤快地挑水,不但自己够喝,还往菩萨手中的净瓶里灌水,净瓶里的柳枝活了。不久,来了一个瘦和尚。他与小和尚为了喝水和挑水的问题发生了争执(zhí),谁也不愿意吃亏(kuī),于是,两人商量一起抬水。后来,又来了一个胖和尚。三个和尚都要喝水,但都不愿意多挑水。没过两天水缸露底了。净瓶里的柳枝也因没水而开始枯萎(wěi)了。

   一天夜里,三个和尚都在打盹(dǔn)的时候,一根正在燃烧的蜡烛掉在香案上,小庙起火了。危机之中,三个和尚争先恐后地挑水救火,一场大火很快被扑灭了。

   大火过后,三个和尚似乎明白了什么。从此,水缸里的水又满了,三个和尚高高兴兴地捧着大碗喝水,净瓶里的柳枝又恢(huī)复了生机。

  1. (1) 联系上下文,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①争执:

    ②争先恐后:

  2. (2)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故事中出现的人物是,故事发生的地点是

给“裁”选择正确的义项,在横线上填上序号。

①用刀、剪等把片状物分成若干部分;②从整体中去掉;

③拉制、抑止;④文章的体制,格式;⑤衡量,判断,

独裁       裁判员       剪裁       别出心裁

找出书写有错的一项,写在题后的横线上。

A.仿照      漫游     不可估量    金壁辉煌

B.殿堂      象征     众星供月    亭台楼阁

C.建筑     镜界     天南海北    诗情画意

D.饱览     罪证      风景名盛   奇珍异宝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阿芳(节选)

    我家里有个童仆,我们姑且叫他阿芳,因为阿芳不是他的名字。由某兑换铺雇来时,阿芳年仅十五,最多十六岁。现在大约十八岁了。但是骨子里还是一身小孩脾气,加上他的绝顶聪明,骂既不听,逐又不忍,闹得我们一家的规矩都没有,主人的身份也不易支撑了。阿芳能为人所不能,有许多事的确非他不可,但是做起事来,又像诗人赋诗,全凭雅兴。大约一星期间,阿芳打破的杯盘,总够其余佣人打破半年的全额。然而他心地又是万分光明,你责备他,他只低头思过。而且在厨房里,他也是可以称雄称帝,不觉中几位长辈的佣人,也都屈服他的天才。也许是因为大家感觉他天分之高,远在一班佣人之上。你只消听他半夜电话上骂误打电话人的口气,便知道他天生是一副少爷的身份。

    叫阿芳做事,又是另一回事了。比方叫他去买一盒洋火,一去就是两个钟头,回来带了一只新布鞋及一只送给小孩的蝗虫,但是没有洋火。一收拾卧房,就是三小时,因为至少有一小时须喂笼鸟,或者在厨房里同新老妈说笑。“阿芳,你今年十八岁了,做事也得正经一点。”我的太太说。但是有什么用?还要看他摔破杯盘,把洋刀在洋炉烤焦了,秽箕放在饭台上,扫帚留在衣柜中,而本人在花园里替小孩捉蝗虫。现在我的茶碗没有一副全的了。到了他预备早餐时,厨房里又是如何一阵阵“乒——乒——乓”的声音,因为他相信做事要敏捷。早餐本来是厨子的事,但是不知如何,已变成阿芳的专利。

(有改动)

  1. (1) “然而他心地又是万分光明,你责备他,他只低头思过。”这句话中“万分光明”的意思是,刻画出一个的人物形象。
  2. (2) [考查语文要素]“便知道他天生是一副少爷的身份”中的“他”的真实身份是,作者这样写,好处是
  3. (3) 根据选段内容,填写表格,然后写出结论。

    阿芳做事内容

    买洋火

    收拾卧室

    摆放器具

    预备早餐

    结果

    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阿芳是一个的人。

  4. (4) 文中表达了“我”对阿芳怎样的感情?
词语积累与运用。
  1. (1) 下列加点字中,与“价钱便宜”的“便”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 便 B . 大腹便便 C . 家常便 D . 悉听尊便
  2. (2) 与“价钱便宜"中“便宜"的意思相反的词语是:
  3. (3) “便宜,,的意思有:①价钱低;②不应得的利益。在“价钱便宜”中,“便宜"应选意思。用另一个意思造句:
选择正确的修辞方法。

拟人    夸张    比喻    反问

①骆驼队来了,排列成一长串,沉默地站着,等候人们的安排。

②这巴掌大的地方什么也种不了。

③汉字是一些多么可爱的小精灵啊!

④谁能不为他的英雄行为所感动呢?

按课文内容填空。
  1. (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之一分则嫌长,之一分则嫌短,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白鹭》)

    ②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 (2) 小珍珠鸟睡着了。(扩写句子,至少扩写两处)
  3. (3) 品读句子。

    A.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B.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①把A句中画线部分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②两个句子都在写,但各有不同,A句写,B句写。其中“”字用得好,表现了桂花香气的浓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