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20世界30年代,就全球范围看,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缓慢、充满暴力和反抗的年代, 就中国而言,这又是一个喜忧参半的年代,新民主主义革命曲折发展,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人类在黎明前的黑暗中即将迎来第一缕曙光。

  1. (1) 请用图示法对这一时期的中外大事进行简要梳理。

  2. (2) 请从你梳理出的中外大事中各选一例,说明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3. (3) 以上探究对你学习历史有何启发?

《中华民国史》写道:“1905年,在日本东京,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     )
A . 强学会 B . 兴中会 C . 同盟会 D . 国民党

如图是中国城市人口曲线变化图,③阶段城市人口激增的原因是(    )

A . 土地改革 B . 三大改造 C . “大跃进” D . 理论的形成
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

①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②开办新式学堂 
③允许官民上书言事     ④训练新式军队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④ D . ①③④
某一时期的宣传漫画,能反映这个时期的时代风貌。下面两幅漫画可能出现于(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C . ”时期 D . 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世纪中后期,各国侵略者纷至沓来,中华民族危机重。八年级2班的同害对这一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探究性学习,请你也加入进来。

(年代尺展示历史)

张琴同学自制了一幅近代列强侵华大事件简易年代尺示意图:

(演讲词中的历史)

在“爱我中华,勿忘国耻”的演讲赛上,李华悲愤地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大肆烧杀抢掠,致使城内尸积数里,大量珍贵文物被抢劫一空,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沦为‘洋人的朝廷’”

(漫画中的历史)

如图是1910年上海出版的《神州五日画报》上的一幅漫画。作品描绘一名枯瘦如柴的穷苦老百姓,身上背着一个大包袱,上面写着“外债赔款及一切捐税”字样:包袱上面还站着一个清朝高级官员。

  1. (1) 有人说,年代尺B处的战争是A处战争的继续,因为这两场战争发动的目的相同。你认为这两场战争爆发的共同目的是什么?引发A处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在B处战争中,作为帮凶的沙俄获得的最大利益是什么?
  2. (2) 年代尺C处的战争称为什么?战争结束后,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发生怎样的变化?从侵华战争的直接动机考虑,年代尺D处侵华战争与以往列强侵华有何不同?
  3. (3) 材料中的不平等条约是什么?哪一条款充分表明清政府已经沦为“洋人的朝廷”?
  4. (4) 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一次是多少?这幅漫画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思想?
  5. (5) 你认为本次活动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观察下列在中国出土的唐代文物——货币,这些出土文物说明了(    )

A . 唐代没有统一的货币 B . 中国古代金币、银币流 通时间长范围广 C . 唐代中外贸易十分繁盛 D . 证明唐代时期日本与中国交往密切
假如班级某小组正在开讨论会,是关于“平定噶尔丹叛乱”“中央册封达赖、班禅”“金瓶掣签制度”“土尔扈特部回归”等内容,你认为主题应为(    )
A . 中国人民抗击外来侵略 B . 清朝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管理的强硬措施 C . 清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贡献 D . 中西交通与文化交流
“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这一历史现象发生在(    )

A . 西周 B . 战国 C . 秦朝 D . 东汉
明朝之所以能实现大规模航海,其主要原因是(   )

A . 海上交通发达 B . 明朝前期国力强盛 C . 指南针用于航海 D . 造船技术发达
《汉谟拉比法典》中规定:如果奴隶胆敢对主人说:“你不是我的主人”,他的耳朵就要被割掉。这部法典诞生于(   ) 
A . 两河流域 B . 尼罗河流域 C . 印度河流域 D . 黄河流域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
材料二:“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历史教科书
材料三:“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阅读材料回答:
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能过什么样的生活?
材料二证明了什么? 它所证明的事实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变化? 从什么人生活的时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这种远古居民是以怎样的方式生活在一起的?

“以此为起点的中国改革开放,释放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潜力,可谓开启了中国千年历史大变局。”材料中的“起点”是指(    )
A . 土地改革的进行 B . 三大改造的完成 C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 深圳等经济特区的设立
下列能正确反映三国鼎立时期三国地理位置的示意图是(   )
A . B . C . D .
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编排了一个关于中世纪西欧庄园的舞台剧,剧中有以下几个片段,其中符合当时情况的有(    )

①领主日常消费的面粉、奶酪、衣物、鞋帽等庄园基本都能提供

②佃户通过义务耕种领主的“自营地”而获得“份地”

③自由农民有“份地”保有权,领主可以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④庄园内发生纠纷后,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②③④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二: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四: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1. (1)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之前在选官方面有何弊端?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减少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唐朝是诗歌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与材料二中什么措施有关?说出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
  3. (3) 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4. (4) 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有何弊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    )

A .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 B . 阶级斗争上来 C . 工人队伍的整顿上来 D . 解决工人下岗问题
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最能反映南北朝时期 (     )

A . 佛教盛行 B . 生产力水平高 C . 南北对峙局面 D . 科学文化繁荣

19世纪末,张謇提出并积极倡导“实业救国”,结果却行不通。实业救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A.封建制度的阻碍

B.科学技术的落后

C.经营管理不善

D.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势力的压迫

香港、澳门的回归,中国人民洗刷了           ,在完成祖国       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