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972年3月6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图)

图片_x0020_100007 图片_x0020_100008

  1. (1) 图所示历史事件发生之前,中美关系处于状态。
  2. (2) 小历同学认为图传递的信息是“中美两国正式建交”。他的看法正确吗?请简单说明理由。
在下列图片中,反映出我国长江流域河姆渡原始居民文化特征的是(   )

①器上的稻穗纹   ②鱼纹彩淘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房子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②④
下列体现洋务派“求富”主张的实践活动是(    )

A . 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B .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 . 创办汉阳铁厂 D . 创办福州船政局
西安事变中,蒋介石被迫接受的条件有(  )

①停止内战②建立联合政府③联合红军抗日④到延安与会谈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1956年,在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之后,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起来。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 . 1936年苏联新宪法公布 B . 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 C . 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 D . 苏联模式建立
如图所示,两场运动都展现出了学生们的伟大力量,两场运动时的政府分别是(  )

A . 南京临时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B . 北洋军阀政府、国民政府 C . 国民政府、北洋军阀政府 D . 南京临时政府、广州国民政府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见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下列各项中属于宋朝“创新和文化繁盛”表现的是(    )

①指南针用于航海    ②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③开创了行省制度    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⑧④
我国将每年的“禁毒宣传日”定为6月3日,这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相关(    )
A . 鸦片战争 B . 戚继光抗倭 C . 虎门销烟 D . 郑成功收复台湾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诗中的“杭州”在当时的名称是(   )
A . 东京 B . 临安 C . 应天 D . 建康

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并立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战争频繁

改革与调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有过许多的改革与调整,其中影响较大的改革与调整发生在30年代的美国和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材料中所说美、中两国的“改革与调整”各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在改革与调整中取得成功的主要措施。

3)自20089月以来,爆发了一起席卷全球的多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也使世界又一次面临重要的改革与调整机遇。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如何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1)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2)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3)(06年青海非课改)11

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分)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分)

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包括  

A.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

C.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D.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②国家权力分散    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    ④苏联解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

(1)       这次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材料二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1957

1960

下降(%)

粮食(亿公斤)

1950.5

1435

26.4

棉花(万担)

3280

2126

35.2

油料(万担)

7542

3405

54.9

生猪存栏数(万头)

14590

8227

43.6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吸收那些经验教训?

材料四: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5)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具体表现有哪些?

材料五:20101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村农业发展基础的意见》出台,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新政策

(6).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7).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依据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培训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和(    )。

A、其他等级培训                 B、其他适应性培训

C、一般性培训                   D、提高性培训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   

A、邓世昌         B、刘步蟾         C、左宝贵          D、丁汝昌

多数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第二次从19世纪初期到一战前,第三次从二战后到现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区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信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跨洲铁路的修筑,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信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材料四

1)哥伦布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2)除了材料二中展示的发明外,还有哪些重要发明出现在19世纪初期到一战前的第二次浪潮中?请举出两个例子。

3)根据材料三,试分析出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为顺应经济全球化,90年代后相继建立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请各写出一个。

4)材料四中东风汽车和联想集团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中,不属于爱迪生的是

A、留声机           B、蜡纸           C、油印机           D、电报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 )。

  A.《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