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3月6日,一组非常新颖别致的图案出现在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上(图)
①器上的稻穗纹
②鱼纹彩淘盆
③干栏式房屋
④半地穴式房子
①停止内战②建立联合政府③联合红军抗日④到延安与会谈
①指南针用于航海 ②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
③开创了行省制度 ④形成了词创作的繁荣局面
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在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族心理等方面基本汉化。汉族吸收了胡服、胡食、胡乐等少数民族文化的优秀部分,胡汉差异逐渐消失。以上材料反映这一时期的特征是
A.政权并立 B.商业繁荣 C.民族交融 D.战争频繁
改革与调整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有过许多的改革与调整,其中影响较大的改革与调整发生在30年代的美国和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指出材料中所说美、中两国的“改革与调整”各指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国在改革与调整中取得成功的主要措施。
(3)自2008年9月以来,爆发了一起席卷全球的多金融危机。各国政府纷纷出台经济刺激计划以应对金融危机。这也使世界又一次面临重要的改革与调整机遇。你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如何应对这次金融危机?
(1)中国革命的胜利,使中国人民结束了被压迫被奴役的悲惨命运,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新中国成立,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2)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人口摆脱了殖民主义统治,大大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3分)(06年青海非课改)第11题
中国人民为反抗帝国主义侵略、推翻封建主义统治,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终于在中国领导下,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请回答:
(1)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条件是什么?(2分)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3分)
孟德斯鸠在评价中国某一制度时指出:“皇帝通过考试等途径选拔官员,凡是具有真才实学的人,不论出身如何,都有通过考试成为官吏的机会。”该制度在隋唐时期的作用不包括( )
A.扩大了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 B.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
C.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 D.使专制集权统治极度膨胀
20世纪80年代后期,戈尔巴乔夫改革使苏联政治体制发生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在( )
①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 ②国家权力分散 ③叶利钦控制了苏联全局 ④苏联解体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经济建设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请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通过什么运动农民获得了土地?
(1) 这次运动的内容是什么?
![]() |
材料二
![]() |
农民报名参加农业合作社 手工业者踊跃报名入社 工商界代表申请全行业公私合营
(2)材料二图片共同反映了什么运动?这一运动的完成有何标志性意义?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
项 目 | 1957年 | 1960年 | 下降(%) |
粮食(亿公斤) | 1950.5 | 1435 | 26.4 |
棉花(万担) | 3280 | 2126 | 35.2 |
油料(万担) | 7542 | 3405 | 54.9 |
生猪存栏数(万头) | 14590 | 8227 | 43.6 |
(3)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我们可吸收那些经验教训?
材料四:安徽凤阳花鼓唱词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信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凰阳。”(“文革”时)
“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1979年)
(4)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对农村产生了什么影响?
(5)1992年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具体表现有哪些?
材料五:2010年1月31日,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七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布。题为《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村农业发展基础的意见》出台,推出了一系列强农惠农的新政策
(6).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7).党和人民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说明了什么道理?
依据职业技能标准,职业培训的层次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职业培训和( )。
A、其他等级培训 B、其他适应性培训
C、一般性培训 D、提高性培训
黄海海战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 )
A、邓世昌 B、刘步蟾 C、左宝贵 D、丁汝昌
多数人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三次浪潮。第一次发生在16世纪,第二次从19世纪初期到一战前,第三次从二战后到现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我们可以拿哥伦布和宇航员进行比较:前者抵达圣萨尔瓦多,打破了地区彼此隔绝的束缚;后者登上月球,打破了行星间彼此隔绝的束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火车、轮船、电报等新式交通工具和电信器材的出现,把世界各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紧紧联结在一起。……跨洲铁路的修筑,加强了洲际联系。有线电报、电话和无线电报的普及,使世界通信网络得以形成。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在这个时候,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
材料四
(1)哥伦布最主要的贡献是什么?为什么说“1500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
(2)除了材料二中展示的发明外,还有哪些重要发明出现在19世纪初期到一战前的第二次浪潮中?请举出两个例子。
(3)根据材料三,试分析出科技进步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为顺应经济全球化,90年代后相继建立了一些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请各写出一个。
(4)材料四中东风汽车和联想集团的成功案例告诉我们,中国应该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下列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发明中,不属于爱迪生的是
A、留声机 B、蜡纸 C、油印机 D、电报
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是( )。
A.《千金方》 B.《神农本草经》 C.《唐本草》 D.《伤寒杂病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