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隋大业年间,增设进士科,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的局面。 材料二:唐因隋制。贞观年间,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武则天时为防止一些人通过钱财考入进士,又对科举制进行了完善。唐玄宗时,诗赋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四:明朝再度恢复了通过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来选拔文官的制度,这套制度后来变成了一种僵死的形式,它一直保持到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 ——汤因比《历史研究》 (1) 科举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这一制度确立之前在选官方面有何弊端?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唐太宗为完善科举制度采取的措施。武则天为减少作弊推出了什么举措?唐朝是诗歌最为鼎盛的时期,这与材料二中什么措施有关?说出科举制的作用有哪些? (3) 试举出这一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 (4) 材料四对“儒家经典的竞争性考试”采用的答卷文体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套制度的“僵死的形式”有何弊端? 答案: 标志:进士科的创立。弊端:选官看重门第,不注重才能或大族子弟通过门第进入仕途。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武则天:设立殿试;措施:诗赋成为主要考试内容。作用: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参政;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文体:八股文。弊端:禁锢了人民思想,阻碍了科技文化发展。
历史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