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1937年,美国股票下跌比1929年股市大崩溃还要厉害。1938年,美国国库亏空347亿美元,失业人数多达700万,全国14%人口只能靠救济过活。这说明罗斯福新政(   )
A . 是一场改革骗局 B . 导致了财政赤字 C . 未完全消除危机 D . 加剧了社会矛盾
下列表述中反映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的是(   )
A . 中华文明的起源 B . 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C . 统一国家的建立 D .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西欧法兰克王国某国王命令民众必须把收入的十分之一捐给教会,致使教会势力迅速膨胀。该国王是(    )
A . 克洛维 B . 日耳曼 C . 查理曼 D . 查士丁尼
李大钊在1921年指出,中国现在没有一个真正能表现民众势力的团体,若能成立一个强固精密的组织,那么中国彻底的大改革将有所附托。李大钊的想法得以实现是在(    )
A . 中国的建立 B . 黄埔军校的创办 C . 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D . 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

如图的示意图是(    )

A . 春秋争霸图 B . 赤壁之战图 C . 人口南迁图 D . 三国鼎立图
以下原始居民已经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的有(     )
①北京人 ②山顶洞人 ③半坡原始居民 ④河姆渡原始居民 ⑤大汶口原始居民

A . ①②③ B . ③④ C . ③④⑤ D . ②③④
2012年10月11日,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中国作家是(    )
A . 袁隆平 B . 屠呦呦 C . 莫言 D . 丁玲
中国是一个勇于并善于总结的政党,在1935年1月,中国召开了一次重要的总结会议,被称为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这次会议指(   )
A . 八七会议 B . 古田会议 C . 遵义会议 D . 中共七大
数据中的历史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和财富。下列是1700年到20世纪初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占世界百分比%)救据统计表。

  1. (1) 中、英国GDP占世界百分比的变化各自有何特点?促进近代英国这种变化的主要政治制度因素是什么?
  2. (2) 为何美国1700年没有统计数据?依据史实说明,导致1820年至1913年间美国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在奏议中曾不止一次地提及“易服”。他认为中国“守旧者固结甚深,非易其衣服不能易人心,成风俗,新政亦不能行”。材料说明康有为主张易服是因为(   )
A . 服饰变革可以改变等级制度 B . 服饰变革有利于推行新政 C . 服饰变革比新政更易获得人心 D . 服饰变革可以改变社会制度
宣言,一般指国家、政府、团体或其领导人为说明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或对重大的政治问题表明基本立场和态度而发表的文件。有时,也以会议名义发表宣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以这些殖民地善良的人民的民义和权利宣布: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他们解除对于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且他们与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在权利方面,人们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任何人的财产不得受到剥夺。法律是公众意志的表现,所有公民有权参与法律的制定。

——摘自《人权宣言》

材料三: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重要标志,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它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幽灵变成一轮喷薄欲出的朝日。

  1. (1) 上述材料摘自哪一文献?该文献的发表说明了什么?
  2. (2) 材料二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 (3) 材料三的内容是对哪一经典著作的赞誉?怎样理解“它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幽灵变成一轮喷薄欲出的朝日”?
  4. (4) 上述三部文献都受到哪一思想潮流的影响?
1972年,尼克松下飞机后主动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并动情地说“当我们握手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他说的“另一个时代”是指(    )

A . 世界进入信息时代 B . 中日正式建交 C . 中国加入APEC D . 中美关系正常化

简要叙述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取得了哪些重要的外交成就?

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阅读下材料,回答问

材料一  1938年,一个叫张伯伦的老人得意地挥舞着一纸协定,向他的人民宣布“我带来了我们时代的和平”。但事实上……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大国崛起》

材料二  每一[签字国]政府各自保证对与各该政府作战的三国同盟成员国及其附从者使用其全部资源,不论军事的或经济的。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协定”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为什么说“协定加快了世界大战的步伐”?(4分)

(2)材料二选自什么文件?该文件的签署标志着什么组织的建立?

(3)请列举大战进程中的实例说明上述文件签署后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

综合以上材料以及大战的结果知识谈谈你对世界战争与和平的看法。

某历史课本剧中有一场景如下:1917年的某天,陈独秀挥舞《岩声》,向青年学生宣传“民主”和“科学”思想。

对该场景小历和小史有不同的看法(如图),谁的看法是错误的?理由是什么? 

 


1947年3月,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主动撤出延安,是因为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

A.陕北解放区           B.中原解放区

C.东北解放区          D.华东解放区

下列内容属于牛顿和爱因斯坦共同点的是                         

   ①都是英国人                          ②智力都非常低下

   ③遇到问题,都喜欢刨根问底            ④对物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是(  )

 A.隋之前的古运河     B.隋运河       C.会通河     D.通惠河

日本在南京屠杀手无寸铁的南京居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士兵达

A20万以上            B10万以上            C5万以上                D30万以上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