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表明清政府(    )
A . 注重稳定国内秩序 B . 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 . 避免发生国际纠纷 D . 强调与各国间的友好相处
17世纪以后,英、美等国的扩张促进了非西方社会的现代化,当时,这些社会的统治者对西方的影响作出了回应,拒绝、改良或接受,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清朝早期与西方的交往,实际上遵循了拒绝主义的路线,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请指出其主要表现,(指出一点即可)但是,中国的闭关自守最终在19世纪中期被西方的武力打破,请举出具体史实。

  2. (2) 19世纪60年代,面对西方的强势冲击,清朝的部分统治者试图把现代化同中国社会本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和体制结合起来,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改良主义请写出这一历史事件的名称。你如何评价清政府的这次改良运动?

  3. (3) 日本的拒绝主义立场出于在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佩里的压力下被迫开放门户和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全面学习西方而告终。请任举明治维新中日本政府向西方学习的一项措施,并说明其在推动日本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 (4) 比较中国的“改良”和日本的“接受”两种回应,他们的做法主要区别在哪里?

中国近代的一本启蒙读物中写道:“这朝廷,原是个,名存实亡!替洋人,做一个,守土官……”你认为作者描述的是哪个条约签订之后中国的状况(    )
A . 《天津条约》 B . 《北京条约》 C . 《马关条约》 D . 《辛丑条约》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时间

事件

1840年

英军封锁珠江口

1860年

《北京条约》签订

1862年

开办京师同文馆

1885年

清政府设立海军衙门

1895年

《马关条约》签订

1898年

京师大学堂建立

1899年

大生纱厂建成投产

1900年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

1905年

中国同盟会成立

材料二:从1840年到1919年的历史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几条并行前进、交错发展的历史脉络:列强发动的一次又一次侵略战争,把中国推向灾难的深渊;志士仁人一次又一次奋起,救国救民于苦海……先贤们不懈斗争、上下求索,探寻着希望之路……

  1. (1) 从材料一中任意选取三个有关联的历史事件,通过设计示意图的形式将事件之间的关系展示出来,并说明设计理由。
  2. (2) 材料二分析了几条历史脉络,选择其中一条,结合材料一中的史实加以说明。
  3. (3) 综合上述探究,你获得了什么启示和感悟?
“山歌越唱越开怀——井冈山找对革命路径来。”民歌中的革命路径是指(    )
A . 占领中心城市 B . 实施战略决战 C . 和平夺取政权 D . 农村包围城市
与中英《南京条约》相比,中日《马关条约》新增加的内容是(   )
A . 割地 B . 开放通商口岸 C . 赔款 D . 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中国近代史,既是外国列强的侵华史,又是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同时也是中国追随世界历史潮流、走向近代化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中国人)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

——《全球通史》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三次灾难性的战”的名称。列举两例中国人民在上述战争中反抗列强侵略的史实。

  2. (2) 图1,图2是哪一运动的产物?图1,图2反映了此运动前期和后期追求的目标各是什么?

  3. (3) 图2反映的历史事件与图1反映的历史事件有何关系?图2揭开了哪一运动的序幕?该运动的结果如何?

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表示“不甘作亡国之君”,推行“百日维新”的皇帝是(   )
A . 光绪帝 B . 慈禧太后 C . 宣统帝 D . 咸丰帝
观察下图,请回答:

(1)上图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情景?
(2)写出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主要历史人物。

与下图历史人物无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 B . 参与领导1927年的南昌起义 C . 西安事变中被中国共产党派往西安参与调停 D . 领导新文化运动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敬佩地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是指(    )
A . 北伐战争 B . 秋收起义 C . 红军长征 D . 挺进大别山
历史课上,张老师展示了下边这幅他珍藏的抗日历史宣传画。这是1944年胶东各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制作的。它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 . 中国抗日战争进入大反攻 B . 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取得辉煌战果 C . 千里跃进大别山转守为攻 D . 中共领导的抗日力量的局部反攻
中国近代史上使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下列不平等条约中赔款数额最多的是(    )

A . 《南京条约》 B . 《马关条约》 C . 《北京条约》 D . 《辛丑条约》
“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说的“伟大传奇”是指(    )
A . 革命重心转移 B . 根据地的开辟 C . 红军万里长征 D . 古田会议的召开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选项

史实

推论

A

辽沈战役

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

B

淮海战役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

平津战役

基本上解放了华北全境

D

渡江战役

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亡

A . A B . B C . C D . D
达州某中学九年级同学在复习中国历史时,整理了如下资料:“中共一大的召开”、“南昌起义”、“井冈山会师”、“遵义会议”、“四渡赤水”等。据此判断,他们复习的学习主题是(  )

A .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B .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 C . 近代化的进步 D .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管玉泉在《亲历攻占总统府》中记载:“在俘虏兵的引领下,我们登上了总统府顶楼,……我换上一面红旗。这时正是民国38年4月23日上午8时。”材料中的“总统府”属于(   )
A . 晚清政府 B . 南京临时政府 C . 北洋军阀政府 D . 南京国民政府
义和团运动成为了这次侵华战争的导火索,侵华的联合国军总人数前后约为5万人,装备精良,声势浩荡,北京城又一次彻底沦陷。这里的战争指的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如图是中山服,在中山装每边的衣袖上都有三颗扣子,有人说这三颗扣子代表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包不括(  )

A . 民族主义 B . 民权主义 C . 民主主义 D . 民生主义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