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上学期上册试题

1898年,康有为40岁,梁启超25岁。变革前,两人都没有出过国,对西方文化和制度的了解只囿于表面,而且对于西方的认识,也只是局限于所读的传教土的出版物和对香港及上海的殖民管理中的见闻。这说明(   )
A . 西方列强支持维新变法 B . 慈禧太后控制着政治和军事事务一西外 C . 维新派缺乏经验 D . 顽固派反对变法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的是(    )
A . 北伐战争 B . 秋收起义 C . 红军长征 D . 南昌起义
图是1936年12月13日的《西北文化日报》的一则新闻,这则新闻所反映的历史事件(    )

A . 表明日本把侵略魔爪再度伸向了中国东北 B . 是爱国将领逼蒋抗日的爱国行动 C . 标志着日本挑起全面侵华战争 D . 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冲击—反应”是中外史学界解释近代史的模式之一。“冲击”主要是指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对东方古老国家的侵略;“反应”是指列强的侵略促使这些国家发生的剧烈变化。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李鸿章把西方列强的挑战看作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于是通过效仿洋人来增强自己的自卫能力就成了他们的基本选择……

——萧功秦《从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大转型》

150多年前,在西方坚船利炮的胁迫下,日本遭到了巨大的生存危机。出人意料的是,它将此作为自己弃旧迎新,迎头赶上的历史机遇,并最终使自己成为东方世界第一个摆脱西方大国欺凌,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

——《大国崛起》

材料二  在甲午战争之后,全国各阶层,包括士绅阶层,也包括保守派的士大夫都在感到中国非变不可,保守派甚至主动要求张之洞到北京来主持变法。这是半个世纪以来,唯一有那么强的一种社会共识……

——萧功秦《从大历史角度看当代中国大转型》

材料三  (1919年)6月24日以后,北京外交部接连电告代表团:国内局势紧张,人民要求拒签,政府压力极大,签字一事陆总长(注:外交部长陆征祥,中国代表团团长)自行决定……

——《顾维钧回忆录》

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并于5月6日声请保留……媾和会议,对于解决山东问题,已不予中国以公道,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

——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宣言》

  1. (1) 19世纪60年代,面对“千年变局和强敌”,中、日两国为实现自强,各作出了怎样的“基本选择”?这两自强运动在性质上有何差异?

  2. (2) 甲午战败惊醒了沉睡的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各阶级以不同的方式展开了救亡图存的斗争。试举两例说明。

  3. (3) 据材料三,指出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不能”签字的原因。简要评价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拒签”行动。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的事件是(     )
A . 中共中央转战陕北 B .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C . 辽沈战役首先攻占锦州 D . 百万雄师过大江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这首诗是毛泽东在下列哪次战役后抒写的(   )
A . 辽沈战役 B . 淮海战役 C . 平津战役 D . 渡江战役
下列史实不符合中国19世纪50年代的社会情况的是(    )
A . 王鹏一家迁居香港,加入了英国国籍 B . 小牛在上海一家日本工厂做工,回家时给父母各代一双英国生产的洋袜子 C . 英国商人怀特在广州做生意,交纳的关税须由中国和英国共同商定 D . 王蒙在厦门开了一个经营英货的商铺
“人无贵贱皆兄弟,物论多少一秤分,铲除跶虏建天国,剿灭妖言传真经。”这首民谣应是出自(   )
A . 三元里人民抗英 B . 义和团运动 C . 太平天国运动 D . 辛亥革命
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战争前列强的主要侵华方式是“贸易+特权”,战争后则是“投资+特权”,这里的战争是指(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历史。”如图这一劫难发生的历史时期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中日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岳超在《庚子一辛丑随銮纪实》中描述到:“庚子年七月二十一日上午五时许……即见御前侍卫、太监、宫女等随慈禧、光绪、隆裕、瑾妃及大阿哥等自宫内徒步走来……各王公大臣,或骑马,或徒步,跻跻跄跄,随后扈从,形成一色彩纷呈之凌乱纵队……经由景山西街出地安门西行。”当时慈禧等仓惶离开皇宫是躲避(    )
A . 英法联军 B . 义和团 C . 八国联军 D . 辛亥革命党
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因为(    )

A . 井冈山根据地创建 B . 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 . 百团大战鼓舞人心 D . 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新文化运动中,鲁迅把反封建的革命内容同新文学形式结合起来的代表性作品是(    )

A . 《文学改良刍议》 B . 《庶民的胜利》 C .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D . 《狂人日记》
下列关于中国同盟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1905年8月成立于檀香山 B . 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C . 孙中山当选为同盟会大总统 D .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近代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国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单位:万两)

——摘编自冯杨《低关税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研究》

材料二:1898年6月16日光绪皇帝与康有为对话节选

材料三:民国早期的特征是道德沦落、军阀割据……明显地,采取共和体制而带来的政治面貌,并不足以革新国家,还需要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来唤醒国家及人民。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这场思想革命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与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变化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并说明该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化起到的作用。

  2. (2) 材料二反映出康有为的“变法”主张是什么?与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相比,该主张是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的?

  3. (3) 运用史实说明在近代化进程中新知识分子是如何“唤醒国家及人民”的。

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某中学暑期组织“红色记忆”考察团,分赴延安、吴起镇、井冈山、广州四地实地考察。其中,井冈山考察团考察的主题最恰当的是(  )
A . 长征会师伟大胜利 B . 国共合作革命新貌 C . 革命圣地战略后方 D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鸦片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

A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封建变为半殖半封) B .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 .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 . 中国历史时期发生了变化
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是(    )
A . 萍浏醴起义 B . 广西起义 C . 安庆起义 D . 武昌起义
学校举行图片展。下列四幅图片所体现的共同主题是(     )

    

A . 中华民族救亡图存 B . 三大改造 C . 民族独立与富强 D . 中国外交的巨大成就
在民主革命阶段,下列各项与国共两党合作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①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    ②新三民主义提出     ③井冈山会师     ④抗日战争胜利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