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材料二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乡愁》余光中(台湾)1972年作
材料三1993.10,台湾艺术家在北京演出舞台剧《薪传》;1995-2015年,海峡两岸间接贸易达1800多亿元,台湾同胞到大陆达2000多万人次。
读图,回答问题。
图一 朝鲜战场上美军进攻中国人民志愿军阵地 图二 战后初期美国援助日本的物质
(1)上述两图中所示的两国关系与二战后期相比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图中所示两个事件共同反映出美国的目的是什么?
曹操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下列史实与曹操有关的是
①招揽人才
②官渡之战
③赤壁之战
④建立魏国。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下列历史事件按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美国罗斯福新政 ②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 ③匈牙利卡达尔改革
A. ①②③ B. ②①③ C. ①③② D. ②③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1919年1——6月,战胜国代表在法国的巴黎召开会议,中国作为战胜国,也派代表参加会议,并向大会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但是,由英、法、美等国操纵的和会,拒绝了中国的合理要求。
材料二: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游行示威,高喊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等。
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参加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各地工人纷纷罢工,工人阶级参加斗争起了重大作用。
材料三:“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北京全体学界通电》
(1)通过阅读三则材料,请指出它们指的是近代历史中的什么事件?
(2)读材料一,这次运动的导火索是什么?
(3)材料二中的口号反映出这次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4)结合材料二说一说这次运动前期与后期,斗争的主力分别是什么?
(5)说一说材料三反映了此次运动中北京学生什么样的斗争精神?
1953年春,西北文物清理队在西安东部浐河东岸的二级阶地上发现了半坡遗址。已发掘出46座房屋、200多个窖穴、6座陶窑遗址、250座墓葬,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还有粟、菜籽遗存。20世纪70年代河姆渡遗址两次考古发掘的大多数探坑中都发现20~50厘米厚的稻谷、谷壳、稻叶、茎杆和木屑、苇编交互混杂的堆积层,最厚处达80厘米。以上材料证明( )
A . 距今约 5000年前华夏文明出现
B . 河姆渡人处在旧石器时代
C . 半坡人会制造精美的陶器
D . 中国原始农业兴起于黄河、长江流域
物久则废,器久则坏,法久则弊,改革创新历来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精神财富。请阅读材料,探究下列问题:
【政治篇】
材料一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 ——《论语》 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天,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至于始皇,遂并天下。 ——《汉书·食货志》 如果说从平城到洛阳的北魏是汉化先行者,那么西魏、北周就是追随者……北周政权折射出中华民族历史重新走向全国统一,建立在魏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的基础使上。 ——《简明中国史读本》
(1)材料一中三在则史料依次反映了我国古代史上三次政治改革,其中第一次改革有何历史影响?概括第二、三则史料,指出这两次改革历史作用的相同之处。
【经济篇】
材料二 如下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具和穿有鼻环的牛尊
(2)从材料二的图片中,你能获取什么历史信息?该现象的出现有何作用?
【思想篇】
材料三 如右图
(3)材料中三幅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 前期的三场重要运动,请写出其中一次运动的名称及其对思想解放的积极影响。
【教育篇】
材料四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 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作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五 中国进入近代以后,剧烈的社会大变动迫切需要大批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而科举制度依旧执迷于八股文、小楷试帖,所取之人内不能兴国安邦,外不能御侮抗敌。
——杨齐福《科举制度与近代文化》
(4)为改变材料四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5)针对材料五所反映的现状,晚清政府是如何变革教育、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人才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人民为自由而战,寻求真正的解放。女王的荣光,查理的断首,都镌刻着“王在议会,法为习惯”的字样。
材料二:独立和自由根植于美利坚灵魂深处,为此它不惜与母邦兵戎相见。
材料三:革命的烈焰将国王推上了断头台,巍峨的凯旋门见证了拿破仑创造的奇迹……这个民族从不畏惧硝烟和战火的洗礼,因为他们更爱自由和真理。
━━均摘编自《图说天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查理的断首”是指哪件事情?“王在议会,法为习惯”体现了出该国确立了怎样的资产阶级统治?
(2)材料二中涉及到“母邦”指的是什么?“兵戎相见”又是指什么事件?
(3)什么事件点燃了材料三中“革命的烈焰”,从而揭开了这个国家革命的序幕?
(4)上述材料中,三个国家人民共同追求的是什么?(2分)
《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讲述的是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书中许多人物历史上确有其人。请结合三国的历史,回答问题:
1.“三国鼎立”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开国皇帝是谁?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发生的两次重要战役是什么?
3.《三国演义》中重要人物在历史上确有其人。请你举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四位人物的名字。
4.三国故事家喻户晓。请你根据平时知道的历史知识,说出两个有关三国的成语典故的名称。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沟通了中外文明 B.消除了民族矛盾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促进了道教产生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是
①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夹缝中求生存、图发展
②从行业上看主要集中在重工业部门
③从地区上看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
④总的来说比较落后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下图是明清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轴,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签订于( )。
下列有关北京人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发现于北京周口店 B、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
C、过着群居生活 D、同现代人模样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