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唐朝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
②西市、东市的设立
③妇女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
④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材料一:1649年1月30日,一个晴朗的冬日,宴会大厅前的广场上,聚集了上千位伦敦市民,他们等待着一场断头的刑罚,受刑的就是被议会宣判为“暴君、杀人犯和国家公敌”的国王查理一世。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国王靠议会生活的新时代开始了”。
材料二:“14日,星期二,无事。”这是路易十六对1789年7月14日的描述。但是,路易十六认为无事的这一天,却成为一个改写该国历史的最重要的日子。7月15日早晨,路易十六听到了大臣的汇报。他吃惊而困惑地问:“怎么,早饭啦?”大臣回答说:“不,陛下,是一场革命。”
材料三:在那个距今二百多年前的时代里,殖民地联合起来挑战宗主国是破天荒的大事,宣布独立的北美13个英属殖民地,在欧洲的法兰西等国家的支持下,与大英帝国的战争一直艰苦地打了八年,才最终赢得了独立。
请回答:
唐朝时期,书生张三出生在人杰地灵的A地(隋朝第二代皇帝三次乘龙舟来这里游玩,最后在这里被杀),张三苦读寒窗十载,一日他从家乡出发,经运河到京城应试。在离船登岸之地B(隋朝第二代皇帝曾在这里大兴土木,修建了豪华的宫殿)遇雨,全身棉布新衣湿透,避进一老翁家。老翁沏茶热情款待,为张三烘干衣服,还为他做了一顿香喷喷的占城米饭。张三又经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京城C,他看到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身着各式服装的边疆各族和各国侨民,云集到这里,往来的商旅熙熙攘攘,张三凭一手漂亮的“颜体”楷书和一篇优美的文章及第(考中)。为答谢老翁,他送老翁越窑青瓷茶具一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一个;还带老翁的儿子到京城C的“瓦子”中玩,在这里张三朗读了唐诗《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赢得了热烈的掌声。
请回答:
大型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解读了15世纪以来世界大国崛起的历史。请阅读下列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在18世纪和19世纪的时候,它是世界发展的领头羊。自豪的英国人曾经以“日不落帝国”来形容自己的国家。
材料二 1894年,美国的工业总产值跃居各大国之首,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这一年,距离这个新国家的诞生仅仅118年,距离这片新大陆被发现也才400年。400年来,它从欧洲汲取营养,发展自己;118年来,它创造了自己的发展模式。
材料三 改革为俄国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长篇小说《复活》的开篇所写的那样:“一切都翻了个个儿,一切却又刚刚开始。”
材料四 大约在150年前,位于太平洋西岸的岛国日本,……走上了一段充斥着悲剧和奇迹、混杂着屈服和刚强的历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作为第一个迈进现代社会的国家,当时的英国在政治制度和经济发展方面有何先进之处?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你认为有哪些事件促成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写出两件即可)
(3)据材料三,这里所说的“改革”指的什么改革?性质如何?这一改革对俄国崛起的最大影响是什么?
(4)根据材料四,19世纪中期,日本历史上“悲剧和屈服”指的是什么?而日本创造奇迹又起步于什么事件?日本提出了怎样的鲜明口号?
(5)结合上述材料,你觉得上述四国主要是通过哪两种方式走上崛起之路的?我国可以从这些大国的崛起中获得哪些启示?
某校初三年级开展 “红色之旅”主题研学活动,同学们分 “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四个小组进行。
材料一 历史老师为规划研学路线的学生准备了八个资料包,进行行前学习。
( 1)请将以上材料按照要求进行分类。(多选、少选、选错均不得分,3分)
示例:参加 “井冈山精神”小组的同学,需要选择的资料包是①④⑤
参加 “红船精神”小组的同学,需要选择的资料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加 “长征精神”小组的同学,需要选择的资料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加 “延安精神”小组的同学,需要选择的资料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下面是 “井冈山精神”小组的一位同学的研学记录
第一天: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黄洋界 | 1928年8月,守卫在黄洋界哨口的红军两个连在当地群众的支援下,凭险抵抗,打退了敌人的数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 |
第二天:在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我见到了珍贵的史料 | 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所有,用下列方法分配之: (1)分配农民个别耕种 (2)分配农民共同耕种 (3)由苏维埃政府组织模范农场耕种 |
第三天:老师给我们推荐了有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书籍 |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济建设史》目录(部分) 第四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农业经济 第五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工业、邮政业和医院建设 第六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商业 第七章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财政金融 |
( 2)1927年中国在井冈山地区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的原因。
材料三 回到学校后,三组学生将研学过程中收集到的文字材料进行整理,用来布置年级展板。
“是的,当年用自己的血和汗保卫过第一个红色政权的战士们,谁不记得井冈山上的翠竹呢?用它搭过帐篷;用它做过梭镖;用它当罐盛过水,当碗蒸过饭;用它做过扁担和吹火筒;在黄洋界和八面山上,还用它摆过三十里竹钉阵,使多少白匪魂飞魄散,鬼哭狼嚎……那时,红军每天每顿只能用南瓜充饥,但是同志们仍然意气风发地唱:‘天天吃南瓜,革命打天下!’” —— 袁鹰《井冈翠竹》(节选) |
1935年秋,红四方面军进入草地,我和两个同志得了病,跟不上队伍,老班长就照顾我们。半个月后,青稞面都吃完了,草根也挖完了。老班长发现池塘边有鱼,便做了一个鱼钩,钓鱼煮汤给我们喝。这几天来,我从未见老班长吃过一口鱼,而他却说吃过了,其实他只吃草根和鱼骨头,我很感动。一天老班长又去钓鱼,很久也不见他回来。发现老班长时,他已经牺牲了。 ——陆定一《金色的鱼钩》 |
许多青年怀揣着 ——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
( 3)根据材料三,说说你从中国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奋斗历程中感悟到了什么精神?
“打一场禁毒的人民战争”是中国政府在扫除毒品中的响亮口号。174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勇气,他就是( )。
A.左宗棠 B.林则徐 C.魏源 D.邓世昌
在两河流域诞生了人类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与这部法典源于同一地区的文字是
A.楔形文字 B.象形文字 C.拉丁字母 D.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