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2012年6月28日~7月8日“十三行艺术珍品展”在广东文津古玩城、荔湾博物馆举行。“广东十三行”是清朝哪一政策的产物(   )

A . 册封政策 B . 开放政策 C . 闭关政策 D . 八股取士政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看下图)

材料二:自古以来,人类通常逐水草而居。时至今日,大量人口聚居的城市都是依水而建。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

材料三: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四:(看下图)

  1. (1) 材料一图片所示分别为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房屋复原图,导致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的决定因素是什么?
  2. (2) 在远古时期,采用疏导方式成功治水的英雄人物是谁?战国时期,和谐利用水资源的典范工程是什么?
  3. (3) 材料三中孟子的思想已经渗透了可持续地利用自然资源的观点。在政治方面,他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4. (4) 结合材料四,指出促使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具体因素。
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材料中的“列宁的思路”是指(     )
A . 实施新经济政策 B . 退出第二次世界大战 C .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D .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5年来,全球人均可用淡水量减少了26%,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鱼类的数量减少了29%,林地损失近3亿英亩,此外,全球碳排放量和平均气温持续上升。这表明人类在发展中面临着( )
A . 恐怖主义问题 B . 人口增长过快问题 C . 环境恶化问题 D . 毒品泛滥问题
为了了解中国古代和谐社会的典范,某同学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有关贞观年间社会状况的书,他是为了探索下列哪一位皇帝的功绩(    )

A . 汉武帝 B . 唐太宗 C . 唐玄宗 D . 宋太祖
以下封建王朝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
A . 秦朝 B . 西汉 C . 东汉 D . 西晋
《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材料中措施起到的作用是(    )
A . 巩固了边疆 B . 加强了中央集权 C .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 . 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晓明看电视剧《封神榜》时看到这样一个镜头:周武王联合800多个部落击败商朝军队.封王自炎,商朝灭亡。他由此回忆起哪一个历史事件?(    )
A . 炎黄部落打败蚩尤部 B . 商汤灭夏 C . 牧野之战 D . 国人暴动
大型纪录片《厉害了,我的国》记录了“蛟龙下海”、“墨子”升空等一个个生动的中国故事凝聚了中国力量,弘扬了中国精神。由此让我们联想到创业年代的英模人物,其中被誉为“两弹元勋”的科学家是(    )
A . 邓稼先 B . 王进喜 C . 焦裕禄 D . 雷锋
下列相关连接中不正确的是(   )

A . 杨沫——《青春之歌》 B . 柳青——《创业史》 C . 杨益言——《红岩》 D . 曹禺——《茶馆》
汉初东北地区居住的乌桓、鲜卑等少数民族被称作(  )

A . 西南夷 B . 东胡 C . 匈奴 D . 突厥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他的著作《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反复强调,民主的含义就是“人民说了算”、“人民是统治者”、“民主意味着人民统治国家”。下列选项中最能反映这一观点的是(    )
A . 依法治国的方略 B .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 . 政治协商制度
“世界大同、天下一家”的梦想,始终是中国人心中不灭的灯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前途未卜:欧洲的灯光渐渐熄灭

材料一:这场斗争使各参加国死亡人数超过3000多万,战争费用高达2700亿美元。西方文明受到怀疑,一度兴起西方没落论。奥匈帝国消失,俄国发生革命,德国战败,获胜的英国、法国、意大利损失惨重。美国试图掀翻英国的海上霸主宝座,日本在太平洋的地位增强。

——据《大国的崛起》

前车之鉴:休眠20年的火山即将爆发

材料二:20世纪30年代,英国和法国的地位开始受到了军国主义化的、要求修改历史的修正派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的挑战,德国处心积虑地要争夺欧洲霸权地位,其迫切程度比1914年时更甚,日本企图征服中国,征服世界,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

——据《文明的故事》

前程光明:中国智慧提供全球治理方案

材料三:在全球化时代,和平已经不单单指的是国家与国家间的无战事状态,而是大家共同合作,平等互信,共商共建共享,反对对抗施压,反对强权霸凌,长久持续地维持和平发展。这一中国方案既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更为迷茫的世界指明了方向。

——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1. (1) 据材料一,分析“这场斗争”的影响。
  2.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修正派”向世界发起的挑战,概括“修正派”的共同特点。
  3. (3) 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方案”的主要内容。
阿拉伯人伊本西那的医学著作《医典》传入欧洲后,长期是西方大学的医学教科书,仅在15世纪最后30年中就重印15次。材料说明(    )
A . 阿拉伯文化大量吸收、消化外来文化 B . 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C . 阿拉伯文化是西方文明的起源 D . 阿拉伯人将中国的印刷术传入欧洲
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

A . 国家的产生 B . 统一国家的建立 C . 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 D .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书法自成“柳体”,代表作《玄秘塔碑》的书法家是         

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诸原因中,应吸取的最主要的教训是(   )

A.防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B.必须搞好经济建设

C.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                    D.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已经发展成为国际化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是(   

A.海南经济特区         B.上海浦东开发区       C.环渤海地区       D.长江三角洲地区

被认为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新时代过渡的标志是(    )。

A.《李尔王》                           B.《蒙娜丽莎》

C.《奥赛罗》                           D.《神曲》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旧制度所显示的破产导致旧制度的变革。第一个变革是解放农奴……”与“解放农奴”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A. 日本明治维新
B. 彼得一世改革
C. 俄国1861年改革
D. 俄国十月革命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