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历史

2015年1月8日法国漫画杂志《查理周刊》总部遇袭后,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向欧洲和北美青年发出公开信,呼吁欧洲和北美广大青年直接从源头了解伊斯兰教。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  )
A . 耶稣 B . 乔达摩·悉达多 C . 荷马 D . 穆罕默德
电视连续剧《潜伏》中主人公余则成的一句台词“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失败叫占领”,概括了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主动撤退而取得的战争胜利的典型事件,这一事件发生的地点是(    )

A . 北京 B . 延安 C . 沈阳 D . 南京
当今生活在同一地球上的各国人民携手努力、合作共赢。发展中国家要引进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发达国家可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资源和劳动力。这反映了世界发展的趋势是(    )

A . 思想自由化 B . 欧洲一体化 C . 文化多元化 D . 经济全球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 (1) 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一说明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发展状况。
  2. (2) 材料二表明哪一项的发展加强了美国经济地位?
  3. (3) 材料三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什么特点?
  4. (4) 试分析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的原因。
材料一:近代中国没有按正常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半殖民半封建道路。压迫和阻止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帝国主义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外争独立,内争民主。

——《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没有就没有新中国,她辛劳为民族,她一心救中国,她指给人民解放道路,她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主题是什么?
  2. (2)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中国的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为实现这一主题分别做出怎样努力?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诞生的时间和标志?
  4. (4)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这段探索史给了我们什么历史启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90年,日本爆发经济危机,社会动荡,政局不稳;福泽裕吉(明治维新政治家)力主“进行东洋侵略(注:侵略朝鲜、中国),使国内人心转而外”。

材料二:表格(甲午中日黄海海战双方舰队力量对比)

   项目

参战舰数

装甲情况

总排水量(吨)

平均航速(海里/时)

鱼雷发射管数

火炮总数

鱼雷艇数

中国

12

12

34466

15.34

27

195

2

日本

12

12

10840

10.33

36

268

0

材料三:李鸿章为避战保船,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港,日军趁机得到黄海制海权……l895年初,日军攻占威海卫,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政府无心再战,派李鸿章前往日本议和。

  1. (1) 据材料一,指出甲午战争前夕日本的社会状况,并概述“国内人心转而外”的含义。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舰队在哪些方面与日本舰队存在差距?
  3. (3) 创建北洋舰队的相关历史事件是什么?黄海大战中壮烈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谁?
  4. (4) 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战败的内部原因?
1918年11月11日,协约国和德国在法国贡比涅森林的一个火车车厢中签订了《停战协定》。主持停战的法国元帅福熙曾毫不忌讳地说过:停战不是和平。这表现了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一言以蔽之,欧洲列强们偃旗息鼓并不意味着和平的到来,正如当初他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是一样的道理。列强们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
——文天尧《新欧洲的昨天》
请回答:

  1. (1) 材料中认为“当初他们就不是为了‘和平’而战”。你认为当初他们是为何而战?
  2. (2) 材料中说“停战不是和平”,是“欧洲列强们的普遍心态”,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列强们的‘战场’转移到巴黎和华盛顿的谈判桌上”指的是哪两次国际会议的召开?“谈判”结束后所构建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新秩序是什么?
  3. (3) 福煦在听到《凡尔赛和约》签字的消息后说到:“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结合上述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推进西欧的联合,法国、联邦德国等六国共同采取的措施是(    )

A . 组建“欧洲共同体” B . 实行“科技立国”政策 C . 组建“欧洲联盟” D . 成立世界贸易组织
《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 . 使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B . 得益于牛耕和铁农具的使用 C . 加剧了当时的分裂局势 D . 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美国人由此辉煌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政府权力机构,那里国会、总统、最高法院三足鼎立,相互制约。”两则材料中确立的政体和原则分别是指(    )

A . 一党专政  独立与人权 B . 君主立宪制  三权分立原则 C . 多党执政  人权与法治 D . 民主共和制  王权高于议会
社会转型指人类历史上发生的结构性或根本性的社会变动,它是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所引发的超越原有社会模式的全方位、革命性的质变。下列选项属于“社会转型”的是(    )
A . 彼得一世改革 B . 明治维新 C . 罗斯福新政 D . 赫鲁晓夫改革
某班举办“中国古代和平交流使者”的图文展览。下列哪些历史人物可以入选?(    )

①鉴真    ②玄奘    ③郑和    ④戚继光    ⑤郑成功

A . ①②⑤ B . ③④⑤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
唐朝时,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学习中国先进的文化 B .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C . 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D . 求取佛教经义
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62年。时任浙江巡抚的左宗棠在致总理衙门的信中提出了“当图仿制轮船,庶为海疆长久之计”的意见。1864年,他在杭州觅匠仿制小轮船,尝试将制船御辱的思想变为行动。1866年,他正式向清政府提出设厂造船,认为“东南大利,在水而不在陆”,设局造船则“漕运兴,军政举,商民之困纾(缓解),海关之税旺”。随即,清政府批准他创办福州船政局。

——摘编自胡晓,何东《法国与福州船政局》

材料二  85年前,一群从绝地险境千里奔袭的中国人,终于在这里歇住脚,思考并讨论仗要怎么打、路往何方走,这是我们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重大转折点……就是在这里,年轻的中国扔掉“洋拐杖”,喊出“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的口号;也是在这里……革命航船开始拨正航向。

材料三  作为一个民族国家,中国只是由于日本的大举入侵和举国抗战体制的形成,才在当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统一……国人的民族意识也因此得以极大提升……抗日战争从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的重要枢纽。

——摘编自《抗战燃起中国现代国家的梦想》

  1. (1) 福州船政局的创办与哪—口号相关?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批准创办福州船政局的原因。
  2. (2) 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出“中国扔掉‘洋拐杖’”指的是什么。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以及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4. (4) 综合以上材料和问题,谈谈在民族处于历史的紧要关头时,我们要作出怎样的选择?

1935年召开的_________会议,成为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是《___________》;世界上第一部体系完备的法典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拉丁美洲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以后,成立了许多国家,其中有一个国家名叫玻利维亚,该国名是以一个人的名字命名的,这个人就是“南美的解放者”——(  

A.章西女王           B.圣马丁          C.玻利瓦尔            D.哥伦布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进入20世纪后的激烈竞争中,西方列强相信战争是最后解决问题的办法。德皇威廉二世崇尚战争和强权,他的名言是“火药是干的,剑是磨过的,目标明确,力量集中,悲观者已经被赶走,我为我武装的人民干一杯”。因此,“当(会议桌上)发生争论时,德国总是在开口前把一支左轮手枪摆在桌面上”。[

材料二  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人类自己创造的这场前所未有的大灾难的缘起,包括欧洲主要国家“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和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

材料三  这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伤亡人数达到了5000万。最令人震惊的是,在这5000万伤亡人数中,有近五分之一的人是因种族、宗教、政治或其他原因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而遭到杀害的。

材料四

1)材料一中的“激烈竞争”最终引发了世界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2)材料三所述的人类灾难是在哪次战争造成的?它对联合国的成立有什么影响?

3)材料四共同反映了哪一主题?请从自身出发,你能为此做一件什么有意义的事情?

【答案】1)第一次世界大战。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帝国主义殖民霸权的争夺;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集团形成;极端民族主义情绪的狂热。

2)第二次世界大战。汲取二战教训,成立联合国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3)主题: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学生答案中所叙述的事情必须可实践、有操作性、有意义。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还表现在任用大批各族贵族为官;实行并非屈辱而是民族友好的“和亲”政策。唐朝时期,各族之间战事较少,和平相处,共同发展成为主流,中华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高峰。

----摘编自施建中《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北伐战争是提出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军阀的口号下进行的,在北伐进军的过程中,人在军队政治工作和发动工农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和苏联提供的物资支援也起了重要作用。北伐战争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是共同两党合作结出的硕果。

----胡绳《中国七十年》

材料三  1941年12月7,日军偷袭珍珠港。次日,美英对日宣战……12月9丘吉尔致电蒋介石:英国与美国业被日本攻击。我等向为良友,现则同对一敌共同奋斗矣!”16日,罗斯福致电蒋介石,提议在重庆、新加坡莫斯科三地分别召开军事会议,筹设永久性机构,以设计及指挥我等共同之努力。重庆国民政府梦寐以求的局面很快就要实现了。

----杨天石《抗战与战后中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开明的民族政策产生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举出一例唐蕃通婚、建立深厚民族感情的史实。

(2)北伐战争是国民大革命的高潮。根据材料二,概括北伐战争能迅速取得胜利的国内因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该阶段呈现的主要态势。

(4)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综上,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商朝著名的青铜器有巨大的            和造型奇特的             等。

北宋、辽、西夏、金四个政权,按建立的时间顺序排列依次是( )

  A.北宋 辽 金 西夏                   B.辽 北宋 西夏 金

  C.辽 金 北宋 西夏                   D.北宋 辽 西夏 金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