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写出下列反应的符号表达式,并在括号中写出其基本反应类型
  1. (1) 实验室加热黑白固体混合物制氧气
  2. (2)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
  3. (3)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某实验小组要测定混有氯化钠的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取12g纯碱样品放入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稀盐酸72.4g,测得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为80g。请帮助实验小组完成以下计算:
  1. (1)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克;
  2. (2) 该纯碱样品中Na2CO3的质量分数;
  3. (3) 反应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在实验室里配制50g10%的Na2SO4溶液,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计算:需Na2SO4g,水g。
  2. (2) 称量:用托盘天平称量所需的Na2SO4 , 天平调零后,分别在天平左右托盘放上质量相同的纸片,先 ,然后至托盘天平恰好平衡。
  3. (3) 量取:选用mL量筒量取mL水。如果读数时是仰视,则所量取的水的体积(填“增大”“减少”或“不变”)。
  4. (4) 溶解:将Na2SO4和水依次倒入中,并用玻璃棒搅拌,其目的是 。
锰和镍(Ni)都是金属元素,将镍丝插入MnSO4溶液中无变化,插入CuSO4溶液中,镍丝上有红色固体析出。Mn、Ni、Cu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 Cu、Mn、Ni B . Mn、Ni、Cu C . Ni、Cu、M D . Mn、Cu 、Ni
实验室使用块状石灰石(CaCO3)和稀盐酸制CO2 , 当观察不到有气泡产生,固体仍有剩余时,通常认为反应结束,剩余液呈中性.某兴趣小组对此进行了以下探究:

【实验操作】

  1. (1) 向试管中加入5粒石灰石,倾倒约试管体积1/3的稀盐酸(1:1);观察不到气泡后,仍有固体剩余;将试管静置.

    取上层清液,用pH试纸测得溶液pH=2,说明溶液显性;pH测定中,“上层清液滴到试纸上”的后一步操作是

  2. (2) 【实验思考Ⅰ】反应剩余液中有哪些物质?其中能使溶液pH=2的有哪些?

    【实验探究Ⅰ】

    ①甲同学通过实验排除了CaCl2的可能性.简述其实验方案

    ②乙同学将CO2通入蒸馏水中至饱和,测得pH>5.

    ③综合甲、乙两同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剩余液中还含有

  3. (3) 【实验思考Ⅱ】试管中剩余固体是否仍含有CaCO3

    【实验探究Ⅱ】小组同学向试管中继续加入稀盐酸(1:1),又有大量气泡产生.

    ①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②比较稀盐酸加入前后的实验现象,解释“又有大量气泡产生”的原因:

  4. (4) 【拓展延伸】

    ①反应剩余液放置一段时间后,溶液pH增大,其主要原因是

    ②假如用100g14.6%的稀盐酸和足量的石灰石反应,看不到气泡产生时,停止收集气体.收集到的CO2质量(选填“>”、“<”、“=”)8.8g.

食盐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请完善如图1实验室除去粗盐中泥沙等难溶性杂质的实验步骤.

    ①操作Ⅰ所用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②在蒸发过程中,待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滤液蒸干.

  2. (2) 由于粗盐中含有少量MgCl2、CaCl2、Na2SO4等杂质,不能满足化工生产的要求,因此必须将粗盐进行精制.流程如图2.

    ①加入稍过量的Na2CO3溶液除了能除去粗盐中的CaCl2外,它还有一个作用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②通过操作Ⅲ所得滤液中的溶质有(用化学式表示).

下列关于物质的性质和用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B . 熟石灰可用作改良酸性土壤,是因为熟石灰能与酸反应 C . 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于洗洁精 D . 小苏打能作发酵粉,是因为小苏打能与面粉反应
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小华和小强同学分别设计如下方案:

小华:采用图1装置进行实验,燃烧匙中药品为红磷

小强:(如图2)用实际容积为40mL的试管作反应容器,将过量的白磷放入试管,用橡皮塞塞紧试管,通过导管与实际容积为60mL且润滑性很好的针筒注射器组成如图的实验装置。

假设此实验能按照小华的设想正常进行,且白磷所占体积与导管内的气体体积忽略不计。请回答下列问题:

  1. (1) 红磷在集气瓶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
  2. (2) 待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并冷却后,打开止水夹,观察到进入集气瓶中水的体积不到总容积的1/5,你认为其原因可能是。(写2点)
  3. (3) 为什么燃烧匙中的红磷不能换成硫粉或木炭?
  4. (4) 用小强设计完成实验时: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前沿从20mL刻度处,待白磷熄灭后,冷却至试问后打开弹簧夹,此时活塞的移动至mL处。
  5. (5) 图2的设计操作与图1比较,其优点是
溶液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溶液一定是无色的,且溶剂一定是水 B . 饱和溶液就是不能再溶解任何物质的溶液 C . 硝酸铵固体溶解在水中形成溶液,溶液的温度降低 D . 利用洗洁精的乳化作用可以去除衣物或餐具上的油污

如图是反映某个化学反应里个物质质量与时间的变化关系,下列对此变化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 充分反应后,乙+丙=甲的质量 B . 物质甲的相对分子质量大于乙 C . 此化学反应中,不遵守质量守恒定律 D . 此化学反应是分解反应
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
A . Mg+O2=MgO2 B . H2O=H2↑+O2 C . 2Fe+6HCl=2FeCl3+3H2 D . Na2CO3+Ca(OH)2=CaCO3↓+2NaOH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干冰升华

B 苹果腐烂

C 石蜡熔化

D

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 加热液体 B . 稀释浓硫酸 C . 量取液体 D . 过滤
某无色溶液中存在大量的硫酸根离子、氢氧根离子和X离子,则X离子可能是(

A.钡离子

B.钾离子

C.铁离子

D.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溶液中的溶剂一定是水             B . 原子得到电子形成阳离子 C . 酸、碱组成中一定都含有氧元素     D . 不能使酚酞溶液变红的溶液一定不是碱性溶液
下列有关原子结构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碳、氢、氧的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 B . 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反应中若得到一个电子即变成氯离子(Cl C .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原子质量都约等于1,每个质子、中子都带一个单位正电荷 D . 毒大米中镉(Cd)超标主要的危害是肾功能,镉核电荷数48,则其质子和中子数都是48
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了因发现对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成功的我国药学家屠呦呦.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 , 它在湿、热条件下易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从制法上看:提取青蒿素不宜在高温下进行 B . 从用途上看:青蒿素的发现能够减少疾病对人类造成的危害 C . 从变化上看:青蒿素完全燃烧只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D . 从构成上看: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和5个氧原子构成
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 (1) 凉开水不宜养鱼,其主要原因是凉开水中几乎不含(填序号)。

    ①氧元素  ②水分子  ③氧原子  ④氧分子

  2. (2) 研究水的组成时,需在电解器的玻璃管内加满水,且水中加入少量Na2SO4 , 其作用是,接通直流电源一段时间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约为
  3. (3) 生活中要降低水的硬度可用的方法。实验室制取蒸馏水的蒸馏烧瓶里,通常要加入几粒沸石或碎瓷片,以防加热时出现
  4. (4)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寿光北部手工制盐据考古上溯至商代已大规模生产,工艺流程包括五个步骤:钻井→汲卤→晒卤→滤卤→煎盐。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①“晒卤”的过程中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填“不变”“变大”或“变小”)。

    ②“滤卤”和实验室过滤的原理一样。其作用都是为了除去

一定量溶质质量分数为8%的食盐水蒸发掉50g水后,溶质质量分数增大一倍,则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                                                     

A. 8g          B. 6.4g          C. 3.2g     D. 4g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汽化 B.活性炭吸附   C.空气制氧气   D.食物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