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 九年级 中考 

初中 化学

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过滤 B . 测定溶液的pH C . NaCl的溶解 D . 氧气的验满
如图是固体物质M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40℃时,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50% B . M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一直增大 C . 将40℃是M的饱和溶液降温至10℃,有固体析出 D . 将50℃时M的饱和溶液升温至80℃,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下列物质:①氧气:②洁净的空气:③果汁:④二氧化碳;⑤稀有气体⑥冰水混合物中,属于纯净物的是(填序号);属于混合物的是 (填序号)。
回答下列问题:

  1. (1) 阅读如图包装说明,碳酸氢铵是由种元素组成的。
  2. (2) 欲将50kg10%的碳酸氢铵溶液稀释成1%的溶液,需加kg水。
关于分子、原子、离子的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碳原子和氧原子 B . 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 C . 决定原子质量大小的主要是质子和电子 D . 原子可通过得失电子形成离子,但离子不能形成原子
蚊虫叮咬皮肤时会释放一种“蚁酸”,使人感到瘙痒,为缓解瘙痒可以涂抹下列物质中的(   )
A . 碳酸氢钠溶液 B . 苛性钠溶液 C . 硼酸溶液 D . 蒸馏水
下列对实验现象的描述或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先加质量小的砝码,后加质量大的砝码 B . 滴瓶上的滴管使用后无需用蒸馏水清洗,直接放回原滴瓶 C . 10.0mL酒精与10.0mL蒸馏水混合,溶液的体积为20.0mL D . 用高锰酸钾制取O2后,应先熄灭酒精灯再从水中取出导气管
下列方法能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3瓶气体是(   )
A . 闻气味 B . 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 C . 观察颜色 D . 将氧气瓶倒扣在水中
研究铁锈蚀影响因素的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实验

放置一周后的现象

无明显变化

无明显变化

铁钉表面出现红色物质

铁钉表面出现的红色物质比③中多

A . ①③证明水对铁锈蚀有影响 B . ②中植物油的作用是隔绝氧气 C . ③证明水和氧气都对铁锈蚀有影响 D . 对比③④证明食盐能加快铁锈蚀
在学习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兴趣小组分别做了稀盐酸和碳酸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如图一)。

  1. (1) 兴趣小组发现甲试管中有气泡冒出,乙试管中无气泡冒出。写出甲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兴趣小组对乙试管中的实验现象产生了兴趣,对碳酸钠和稀盐酸的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实验一:

    【提出问题】往碳酸钠溶液中滴加少量稀盐酸为什么没有气泡冒出?

    【查阅资料】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不仅可以生成二氧化碳还可以生成碳酸氢钠。

    【作出猜想】碳酸钠与少量稀盐酸反应不生成二氧化碳,与过量稀盐酸反应才生成二氧化碳。

    【实验过程】兴趣小组设计并进行了如图二所示的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

    实验编号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I。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缓慢注入少量的稀盐酸,边注入边振荡

    细玻璃管中液柱略微升高

    Ⅱ、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

    I。用注射器1向小药瓶中继续注入稀盐酸至较多气泡产生

    Ⅱ、换注射器2从瓶中缓慢抽取气体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 (3) 【分析与交流】a.细玻璃管在实验中的主要作用是

    b.此反应说明反应物的量不同,产物可能不同,试另举一例:

    【实验结论】猜想正确。

  4. (4) 探究实验二:在老师的帮助下,兴趣小组利用pH传感器对相同浓度的碳酸钠溶液(pH为12)、碳酸氢钠溶液(pH为8.2)与稀盐酸反应时,pH的变化与盐酸体积的关系进行了测定,并做了如图三所示的对比图及相应各线段实验现象(如表):

    溶液

    线段

    实验现象

    Na2CO3

    AB

    无气泡

    BC

    有少量气泡

    CD

    有大量气泡

    DE

    几乎无气泡

    NaHCO3

    MN

    立即有大量气泡

    NE

    几乎无气泡

    【分析与交流】a.在AB段,溶液中的溶质有

    b.分析图表,体现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分两步:

    第一步反应:

    第二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下列过程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 海水制镁 B .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 . 酒精杀菌消毒 D . 分离液态空气得到氧气和氮气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往硫酸和硫酸铜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根据实验事实绘制如图所示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a至b段有蓝色沉淀生成 B . d点溶质种类为三种 C . c至d段,溶液pH不断减少 D . c点所含的溶质种类最少
下列反应属于分解反应的是

A、铁+氧气 四氧化三铁              B、水 氢气+氧气

C、甲烷+氧气 水+二氧化碳       D、

高粱、玉米和薯类经过发酵,可得到酒精,酒精属于           (“再生”或“非再生”)能源。它是          的俗称。化学式为          ,燃烧方程式为         

化学实验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基本方法。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列推理关系成立的是                          (    )

A. MnO2是加快H2O2分解的催化剂,所以催化剂是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物质

B. 水电解产生氢气和氧气,所以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C. 空气中可燃物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所以把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是灭火的有效方法之一

D.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得到的氧化镁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镁条质量不相等,所以该反应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已知氨气是极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用试管收集氨气,可选用的装置是(   )

(2019·湘西)下列鉴别或区分物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用灼烧法区分羊毛和合成纤维

C.用食醋鉴别纯碱和食盐

D.通过观察颜色区分黄铜和黄金

)定律的宏微观运用。利用空气制取氮肥的流程如下图所示。

说明:流程中各化学反应的反应物与生成物都已给出。

     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可得到反应Ⅰ中参加反应的单质甲为         (写化学式)。

     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仅画出反应前后的分子种类,未画出反应前后的分子个数)如下:

该反应是流程图中的反应__________(选填“Ⅰ”、“Ⅱ”或“Ⅲ”),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  _  _  _  _  _  _  _  _  _ 

 假设反应Ⅰ、Ⅱ、Ⅲ过程中物质无损耗。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请计算:若从空气中分离出了2.8gN2,则理论上可得到HNO3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