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八年级(初二)物理试题

有甲、乙、丙、丁、戊五位同学。测同一支钢笔的长度。测得的结果分别是12.82cm、12.83cm、12.8cm、14.82cm、12.80cm。
  1. (1) 各个同学测量结果都有一定的差异,是因为测量时存在,这个是(选填“可以”或“不可以“)消除的。
  2. (2) 其中测量结果显示明显错误操作的是同学,这个是(选填“可以”或“不可以”)避免的。
  3. (3) 若其他四个同学在测量时都没有出现错误,则结果不同的原因是刻度尺的不同。
  4. (4) 如果正确测量的四位同学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都是1mm,则同学的测量结果又是错误的,其原因是
如图,体积相同的两个物体A、B用不可伸长的细线系住,放入水中后,A刚好完全漫没入水中,细线被拉直。已知A重6N,B受到的浮力为8N,A、B密度之比为3:5,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ρ=1.0×103kg/m3

A . B受到的重力为10N B . 细线对A的拉力为1N C . A的密度为0.75×103kg/m3 D . B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零
完全相同的三个小球A、B、C放在盛有不同液体的甲、乙、丙容器中保持静止状态,A 球漂浮,B球悬浮,C球沉底,如图所示,三个容器中的液面到容器底的高度相同,液体对容器底产生的压强分别为p1、p2、p3 , 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A . pl=p2=p3   B . p1>p2>p3 C . p1<p2<p3  D . p1=p2>p3
如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 . 太阳光经三棱镜后形成“彩色光带” B . 玻璃砖后面的吸管 发生了“移位” C . 小朋友在哈哈镜中成了“小巨人” D . 笔好像在水面处“折断”
如图所示,用隔板将容器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一个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当在容器左、右两部分注入不同深度的水时(水面位置如图中虚线所示),橡皮膜发生了形变,形变情况是向侧凸起;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福建舰是我国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弹射型航空母舰,采用平直通长飞行甲板,配置电磁弹射和阻拦装置,满载排水量8万余吨。这激发了小明同学探究浮力大小的热情,并提出浮力大小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的猜想:

①与物体浸入液体中的深度有关;②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③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如图所示:

  1. (1) 进行探究时,实验步骤和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其中序号b中物体P所受浮力大小为N。
  2. (2) 分析𝑎、b、c实验步骤,可知浮力大小与有关。
  3. (3) 进一步学习了阿基米德原理之后,利用如图的测量数据,还可以计算出其它一些物理量(水的密度已知),下列物理量中不能计算出的是____。
    A . 物块的体积 B . 物块的密度 C . 盐水的体积 D . 盐水的密度
昆虫在飞行时抖动翅膀发出声音,蝴蝶飞行时每分钟翅膀振动约360次,其振动频率约为 Hz,这个声音 (选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见。
如图所示,电动牙刷发出超声波,可直达牙刷棕毛刷不到的地方,使牙刷得既干净又舒服,电动牙刷工作过程中发出的超声波(   )

A . 将能量传递到牙齿 B . 不是由振动产生的 C . 音调很低人听不到 D . 不能在空气中传播
如图维修汽车的千斤顶利用了原理,小活塞面积为2cm2 , 大活塞面积为800cm2 , 当用100N的力作用在小活塞上,能顶起N的汽车。

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将一块玻璃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取两支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进行实验,如图所示.

  1. (1) 为便于观察,该实验最好在较(选填“明亮”或“黑暗”)环境中进行;

  2. (2) 小明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他应该在玻璃板(选填 “前”或“后”)观察,调整玻璃板后的蜡烛B的位置,直到看上去B和A的像,此时蜡烛B的位置即为蜡烛A的像所在的位置.

  3. (3) 若将光屏放在玻璃板后像所在位置,像在光屏上(选填“能”或“不能”).

  4. (4) 玻璃板的前后两面都可以反射成像,所以实验中通常会选用较薄的玻璃。当把笔尖触到较厚的玻璃上时(如图),看到笔尖的像与笔尖相距4mm,则玻璃的厚度约为cm。

在“利用天平和量筒测量铜块密度实验”中,所需测量的物理量如图所示:

  1. (1) 根据设计好的实验记录表格,请将有关数据填入表内并计算出铜块的密度.

    铜块质量m/g

    量筒中水的体积V/cm3

    量筒中水和铜块总体积V/cm3

    铜块体积V/cm3

    铜块密度ρ(g/ cm3

    60

  2. (2) 另一同学用已调好的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操作情况如图所示,其中错误的是:①,②

  3. (3) 如果用已磨损的砝码,则使测量密度结果(选填“偏大”、“偏小”).

实验室中,常用托盘天平来测物体的 ,实验时,物体应放入 盘.电学实验中,电流表应 在电路中,电压表应 在电路中.(后两空均选填“串联”或“并联”)

用天平和量筒测量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下列步骤不需要的是(  )

A . 用天平测量小石块的质量m1 B . 用天平测量量筒的质量m2 C . 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记下量筒中水的体积V1 D . 用细线系住小石块,浸没在量筒的水中,记下量筒中石块和水的总体积V2
如图是小红“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情景。她的实验装置是:竖立的茶色玻璃板,下方放一把直尺,直尺与玻璃板垂直;两支相同的蜡烛A、B竖立于玻璃板两侧的直尺上,以A蜡烛作为成像物体。

  1. (1) 为了便于观察,该实验中像的区域最好是在的环境中进行(较明亮/较黑暗);
  2. (2) 点燃A蜡烛,小心地移动B蜡烛,直到与A蜡烛的像为止,这时发现像与物的大小
  3. (3) 小红将蜡烛A逐渐远离玻璃板时,他的像将(变大/变小/不变),这是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
  4. (4) 为了检验像的虚实,应如何操作? ,结果光屏上(能/不能)接收到蜡烛A的像,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像(虚/实);
  5. (5) 观察像时,会发现两个几乎重叠的像,这是由于造成的,如果有5mm厚和2mm厚的两块玻璃板,应选择玻璃板做实验。
“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的青睐。下列对古诗文中涉及的各种物理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 .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清风翻书,是因为书本上方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 B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露在日出后逐渐消失是升华现象,需要吸热 C .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指南方”的一端是“磁针石”的S极 D .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
各种复合材料由于密度小、强度大,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等制造业。小明测量一块实心复合材料的密度。

  1. (1) 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发现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如图甲,则应将平衡螺母向(选填“左”或“右”)调节,使横梁平衡。
  2. (2) 用调好的天平测量该物块的质量时,当在右盘放入最小的祛码后,指针偏在分度盘中线左侧一点,则应该__________________(选填选项前的字母)。
    A . 向右调平衡螺母 B . 向右盘中加祛码 C . 向右移动游码
  3. (3) 当天平重新平衡时,盘中所加祛码和游码位置如图乙所示,则所测物块的质量为g。
  4. (4) 因复合材料的密度小于水,小明在该物块下方悬挂了一铁块,按照如图丙所示(①②③)的顺序,测出了该物块的体积,则这种材料的密度是g/m3
  5. (5) 分析以上步骤,你认为小明在测体积时的操作顺序会引起密度测量值比真实值(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请你写出这类材料广泛应用于汽车、飞机制造的优点:

某工人使用如图甲所示的滑轮组匀速提升浸没在水中的实心物体A,拉力的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图乙所示,已知动滑轮的重力为60N,物体匀速上升的速度始终为1m/s.(不计绳重,摩擦及阻力,ρ=1×103kg/m3 , g=10N/kg)


求:

  1. (1)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受到的浮力.

  2. (2) 物体的密度.

  3. (3) 物体浸没在水中时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如图所示是“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

  1. (1) 实验中,通过观察来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 (2) 比较C、D、E图三次实验。得出相同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有关的结论;比较B、C图两次实验,得出结论:
  3. (3) 你认为(选填“能”或“不能”)通过A、B两次实验来比较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
  4. (4) 将两个完全相同的水瓶紧靠在一起,如图F所示,放在海绵上,压力作用效果与图一致;放在水平桌面上,对桌面的压强会相比对海绵的压强
  5. (5) 同组的小丽在实验过程中提出一个问题:在B、C两次实验中,瓶中的水对底部的压力和压强大小相等吗?若在B、C两次实验中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力分别为FB、FC , 水对瓶底和瓶盖的压强分别为pB、pC , 请你比较大小:FBFC , pBpC
力的三要素分别是,在生活中用扳手拧螺丝,拧不动时应将手往扳手的(填“前面”或“后面”)移动,这是改变了力的三要素中的力的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
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将光具座放置在水平面上,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50cm 刻线处,光屏和点燃的蜡烛分别放在凸透镜的两侧,如图所示:

  1. (1) 实验前,某同学应先调整烛焰中心、透镜光心、光屏中心的位置,使它们在同一
  2. (2) 某同学将蜡烛移到 0 刻线位置,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为了能在光屏上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移动(选填“左”或“右”);当烛焰的像成在光屏的左侧时,若不移动光屏,可以在凸透镜右侧加装一块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光屏上可以再成清晰的像;
  3. (3) 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移动到光具座上 45cm 刻线处,移开光屏可以在光屏这一侧透过透镜观察到烛焰放大的像,这一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的成像特点(选填 “幻灯机”或“放大镜”)。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