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4所示的是从平面镜中看到的钟面虚象,则实际时间是(   )

A . 9时40分 B . 2时20分 C . 4时10分 D . 7时50分
小明有一支温度计,其玻璃管的内径和刻度都很均匀,但标度却不准确.用此温度计测量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时,示数是5℃,将其放在标准大气压下正在沸腾的水中,示数是105℃.则该温度计中一格代表实际温度℃,若用它测某液体温度,示数为32℃,则实际温度为℃.

如图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某同学做“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实验,他将两件相同的湿衣服按图方式晾晒,观察图中情景可知该同学主要探究蒸发快慢是否与(    )

A . 液体的温度有关 B . 液体的表面积有关 C . 液体上方空气的流速有关 D . 上述三个因素都有关
如图所示,某校初三学生正在进行升旗仪式,该校旗杆的高度约为(   )

A . 4米 B . 7米 C . 10米 D . 12米

小丽选择蜂蜡和海波探究“不同固态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是否相同”,设计的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

  1. (1) 将装有蜂蜡、海波的试管分别放在盛水的烧杯内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目的是为了使试管内的物质

  2. (2) 将温度计正确插入蜂蜡和海波中,观察温度计示数时视线A、B、C如图乙所示,其中正确的是,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3. (3) 丙图是小丽绘制的海波的熔化图象,图中BC段表示海波的熔化过程,此过程中海

    (填“吸收”或“放出”)热量,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内能(填“增加”、“减少”或“不变”).第10min海波处于态(填“固”“液”或“固液共存”);

  4. (4) 丁图是小丽绘制的蜂蜡的熔化图象,蜂蜡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填“升高”、“降低”或“不变”).

下列事例中不是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是:(   )
A . 站队看齐 B . 射击瞄准 C . 挖隧道时用激光引导掘进方向 D . 在商场里对着镜子试衣服
玄武湖隧道工程是南京市规划的“经六纬九”路网以及快速“井”字型内环的重要组成部分。隧道西起模范马路南京工业大学附近入口,东至新庄立交出口。隧道全长2660m,设计车速为60km/h,现已正式竣工通车。
  1. (1) 22路公交车在地面从人口处到出口处行驶路程约4500m需15min,求该车行驶过程中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 (2) 74路公交车以36km/h的速度通过隧道由同一入口到同一出口处,能比22路公交车节省多少时间?
开水的温度较高,容易烫伤。在喝水时,若用嘴对着水的表面吹气,可使其温度较快降低,主要的原因是     (    )

A . 向水面吹气,可以把高温带走 B . 向水面吹气能加快水的蒸发,迅速带走水中的热 C . 吹的气体比开水的温度低,能吸收开水的热 D . 向水面吹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冷却作用
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
  1. (1) 如图所示,是小明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图。A是操作过程,B是读 数过程,C是读取的温度。

    图片_x0020_100024

    ①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②B图中读数的错误是

    ③C图中实验某时刻温度计的示数为℃。

  2. (2) 小明同学在利用图D所示的装置做实验时,安装实验器材时应按照(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顺序进行。实验时发现从开始给水加热到水开始沸腾所需的时间过长,请你帮助他找出可能存在的原因
  3. (3) 如图E中图所示是在沸腾前的现象,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杯中出现的气泡内主要是(空气/水蒸气),这些气泡在上浮的过程中越来越小,说明杯中底部的水温(大于/等于/小于)上部的气温。
  4. (4) 当气温上升到80℃时。每隔0.5min记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沸腾一段时间,绘制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F)。根据图象可知水的沸点为℃。

    图片_x0020_100025

  5. (5) 小明实验后的沸水放在桌上越来越凉,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特点,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了如下图象,最合理表示其温度T随时间t变化关系的是
视力正常的小明把凸透镜贴近眼睛,观察远处的房屋,眼前“模糊”此时来自远方房屋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选填“前”或“后”)方.如图所示,他又伸直手臂通过凸透镜观察到房屋清晰的(选填“实”或“虚”)像,像的位置在凸透镜的(选填“左”或“右”)侧.

短跑运动员5s跑了50m,羚羊的奔跑速度是20 m/s,汽车的行驶速度是54km/h,三者速度从小到大的排列顺序是(   )
A . 汽车,羚羊,运动员 B . 羚羊,汽车,运动员 C . 运动员,汽车,羚羊 D . 运动员,羚羊,汽车
在焦距为15厘米、25厘米或3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50厘米刻度处,如图所示.实验时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为了方便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各种可能,根据题中条件,应选用焦距为厘米的凸透镜.保持蜡烛与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不变,为了找到烛焰清晰的像,光屏应在光具座的厘米刻度范围内移动.找到清晰的像后,继续保持蜡烛与凸透镜在图中位置不变,用焦距为10厘米的凸透镜替换原凸透镜后,应将光屏向移动(选填左或右),才能在屏上得到的像(选填放大或缩小).

如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图片_x0020_100031      图片_x0020_100032

  1. (1) 实验前,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中心、光屏中心和凸透镜的光心在
  2. (2) 在图甲所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倒立的、(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选填“放大镜”“投影仪”或“照相机”)相同。此时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选填“有”或“没有")小泥点的像。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 (选填“上”或“下”)偏离光屏中心。
  3. (3) 若保持图甲中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到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像的大小较之原来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4. (4) 若按如图乙所示的方式,将透镜切开,只保留白色部分,再将白色部分往中间凑紧,重新组成一个“透镜”进行实验,则在光屏上可以呈现个像(光屏足够大)。
小明在观察小提琴、吉他、二胡等弦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声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弦的材料有关。于是他想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下表是他在实验室控制的琴弦条件。

琴弦的材料

琴弦的长度/cm

琴弦的横截面积/mm2

A

20

0.3

B

20

0.7

C

尼龙丝

30

0.5

D

40

0.5

E

尼龙丝

40

0.5

  1. (1) 如果小明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你认为他应该选用编号为的两种琴弦做实验;
  2. (2) 如果选用编号为C和E的两种琴弦做实验,则小明是想探究的问题是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的关系,控制不变的量是琴弦的松紧程度、
  3. (3) 如果小明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他应该选用编号为的琴弦;
  4. (4) 随着实验的进行,小明想进一步探究音调高低与琴弦的松紧程度的关系,他接下来进行的操作是:
甲、乙两物体都做匀速直线运动,甲的速度是乙的2倍,乙通过的通路是甲的 ,则甲运动的时间是乙运动时间的(   )
A . B . C . 2倍 D . 4倍
如图,使装水的试管B浸在烧杯A的水中,下面用酒精灯加热,则烧杯A中的水先沸腾后,以试管B中的水(  )

 

A . 温度不会到达沸点,不会沸腾 B . 温度会达到沸点,会沸腾 C . 温度会达到沸点,不会沸腾 D . 温度不会到达沸点,会沸腾
自制显微镜的实验中,在透明胶盒的底部画“←”印记,在盒上滴有一薄水滴(如图甲所示),人能观察到一正立放大的箭头像;把水滴加厚,能观察到一个倒立放大的箭头像,如图乙所示:最后在盒子上方合适的位置加一凸透镜,能观察到一个倒立,但更加放大的箭头像,如图丙所示。

  1. (1) 上述情景中,薄水滴相当于,厚水滴相当于(以上选填:“照相机”、“投影仪”或“放大镜”)
  2. (2) 下图示意了图(丙)成像的部分光路(水滴与凸透镜的主光轴在同一直线上),水滴的焦点为F水滴 , 凸透镜的焦点为F透镜 , 在图中画出:

    ①光线a、b经水滴折射前,各自的入射光线;

    ②光线b经过凸透镜后的折射光线。

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中,若入射角为45°,则折射角可能为(   )
A . 60° B . 50° C . 28° D .
某学生在记录测量结果时忘记写单位,试判断下列哪个数据的单位是“厘米”:

A . 一支铅笔的直径是7.1; B . 茶杯的高度是11.2; C . 物理书的长度是2.52; D . 他自己的身高是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