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如图甲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则它的焦距是 cm;用此凸透镜探究成像规律,实验装置如图乙所示,调整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蜡烛火焰的像,该像的性质是(写出像的正倒、大小、虚实);此时某同学将爷爷的老花眼镜放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靠近凸透镜的位置,结果光屏上原来清晰的像变模糊了,若不改变蜡烛和凸透镜的位置,应将光屏向(选填“远离”或“靠近”)凸透镜方向移动,才能使像变得清晰.

小张同学所在的学习小组利用学校的标准百米跑道,在体育教师(下图)的帮助下,测某同学进行百米跑的全程平均速率,学习小组安排甲、乙两同学在终点线处进行计时。要求甲同学看到老师的发令枪冒烟瞬间按下秒表的计时按钮,要求乙同学听到发令枪发出的枪声瞬间按下秒表的计时按钮,被测同学冲线瞬间甲、乙两同学同时按下停表按钮,甲、乙两同学一丝不荷地按要求完成了计时工作,最后把两个秒表同时交给了小张,由于疏忽,没有注明图中表A和表B分别是谁计时的。


试问:

  1. (1) 表A读数为秒,表B读数为秒。
  2. (2) 甲同学测得的平均速率为米/秒,乙同学测得的平均速率为米/秒。
  3. (3) 甲、乙两同学之所以测得的速率不同,其主要原因是

    A.有一块表不准

    B.测量读数误差所致

    C.两同学的反应时间不同

    D.声速远小于光速导致两同学计时起点不同

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放热现象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请列举一个利用物态变化吸热或放热现象为我们服务的事例:
两个平面镜M、N之间的夹角为θ,入射光线与镜面M平行,经过两个平面镜反射后,射出的光线与镜面N平行,则角θ的大小为
小明所在的四人小组针对“装满水的杯子里还能放入多少枚回形针”的疑问展开了科学探究活动,小明提出:“我觉得可以放50枚回形针”,小明的提法属于探究活动中的哪一环节(   )
A . 设计实验 B . 猜想与假设 C . 提出问题 D . 实验结论
一架在空中水平向右匀速直线飞行的飞机上,自由落下了一颗炸弹.下列给出了几种炸弹落地前与飞机位置关系的情形,如图所示.请你认真分析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①不计空气对炸弹的阻力,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图.

②实际上,由于空气阻力的存在,炸弹与飞机的位置关系为图.

如图所示,用尺子作乐器探究决定音调高低的因素,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使钢尺每次的振动幅度大致相同.

实验发现:①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长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

②尺子伸出桌面的长度越短振动越,发出声音的音调越.由此可得出结论:音调的高低与有关.

阅读《“神秘而恐怖”的声音----次声波》回答问题

“神秘而恐怖”的声音---次声波

次声波的特点是来源广、传播远、能够绕过障碍物传得很远。次声的声波频率很低,在20Hz以下,波长却很长,传播距离也很远。它比一般的声波、光波和无线电波都要传得远。例如,频率低于1Hz的次声波,可以传到几千以至上万千米以外的地方。次声波具有极强的穿透力,不仅可以穿透大气、海水、土壤,而且还能穿透坚固的钢筋水泥构成的建筑物,甚至连坦克、军舰、潜艇和飞机都不在话下。次声波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也是340m/s,由于次声波频率很低,大气对其吸收甚小,当次声波传播几千千米时,其吸收还不到万分之几,所以它传播的距离较远,能传到几千米至十几万千米以外。1883年8月,南苏门答腊岛和爪哇岛之间的克拉卡托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绕地球三圈。1961年,前苏联在北极圈内新地岛进行核试验激起的次声波绕地球转了5圈。7000Hz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阻挡,而7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4Hz-8Hz的次声能在人的胸腔和腹腔里产生共振,可使心脏出现强烈共振及肺壁受损。军事的次声波武器,就是产生的次声波与人体发生共振,使共振的器官或部位发生位移和变形,而造成人体损伤以至死亡的一种武器。只伤害人员,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其恐怖程度可见一斑。

1948年初,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过后,全船海员莫名其妙地死光。在匈牙利鲍拉得利山洞入口, 3名旅游者齐刷刷地突然倒地,停止了呼吸。50年前,美国一个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专门为英国伦敦一家新剧院做音响效果检查,当剧场开演后,罗伯特·伍德悄悄打开了次声仪器,仪器无声无息地在工作着。不一会儿,剧场内一部分观众便出现了惶惶不安的神情,并逐渐蔓延至整个剧场,当他关闭仪器后,观众的神情才恢复正常。这就是著名的次声波反应试验。

有些动物能听到次声波,也有一些动物能发出次声波。能听见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狗(15Hz-50000Hz)、大象(1Hz-20000Hz)、鲸(15Hz-10000Hz)、水母(8Hz-13Hz)。能发出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大象(用脚踩踏地面发出次声波)、鳄鱼(靠震动背部发出次声波)、老虎(虎啸拥有次声波的威力,可以震错位人的耳朵关节,声音由低到高,能传播很远)。既能发出次声波又能听到次声波的常见动物有大象和鲸鱼。可见,在自然灾害面前,动物往往能提前预警,不是没有道理的。

  1. (1) 苏门答腊火山爆发产生的次声波绕地球三圈,约为120000km,则这次次声波传播的时间约为h。(保留整数)
  2. (2) 次声波在空气中传播时能量损失很(选填“大”或“小”),因此,次声波可以传播的很远。
  3. (3) 次声波武器主要利用了次声波可以很好的传递(选填“能量”或“信息”)。
  4. (4) 大象可以通过叫声或脚踏大地向同类传递信息,要想给较远地方的同类传递信息,大象应该(选填“吼叫”或“用脚踩踏大地”)。
请根据下列诗句的意思判断涉及到光的折射的是(   )
A . 绿树浓荫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B . 峰多巧障日,江远欲浮天 C .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D .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三位同学在铁路边议论,用哪种方法尽早听到远在视野外的火车开过来的声音(   )
A . 在路基上,全神贯注,侧耳细听 B . 趴在路基上,把耳朵紧贴在枕木上听 C . 趴在铁轨上,把耳朵紧贴在铁轨上听 D . 三种办法都不行
如图所示,秋天的九华山路是芜湖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阳光透过树叶间的缝隙倾泻在满地黄色的银杏叶上,叶片上偶尔还会出现一些圆形的光斑.银杏叶呈现黄色是因为银杏叶(选填“吸收”或“反射”)黄光,“圆形的光斑”是由于光的形成的太阳(选填“倒立”或“正立”)的像.

一辆装有6m3河沙的卡车经全长900m的大桥.空载时车的质量为6t,经过杨柳河大桥用时1min,河沙的密度ρ=2.6×103kg/m3 . 求:
  1. (1) 该运沙车通过杨柳河大桥时的平均速度是多少m/s?合多少km/h?
  2. (2) 该运沙车所装的河沙质量是多少?
小刚用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其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 (1) 要使像能够成在光屏的中央,应将图中的光屏向调整(选填“上”或“下”).
  2. (2) 实验时,使用的凸透镜焦距为10 cm,当烛焰距凸透镜15 cm时,移动光屏至某一位置,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的清晰的像.
某同学坐在行驶的列车内,若说他是静止的,则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

A . 铁轨 B . 在车内走动的乘务员 C . 车窗 D . 路边的树
当观察站在远处敲锣打鼓的人时,我们总是先看到他的动作,后听到锣鼓的声音这一现象说明(   )
A . 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而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 B . 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的多 C . 用人眼看物体比用耳朵听声音反应更灵敏些 D . 总是先敲锣打鼓,后发出声音,动作先后不同
中考期间学校周围路段禁止鸣喇叭这是在减弱噪声,用超声波打结石是因为声波具有
如图是相向而行的甲、乙两物体的s﹣t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图片_x0020_100006

A . 相遇时两物体通过的路程均为100 m B . 0~30 s内甲、乙均做匀速直线运动 C . 甲、乙是同时出发的 D . 甲的运动速度为10m/s
光照射到下列物体的表面,发生的反射属于镜面反射的是(   )
A . 室内的石灰墙壁上 B . 平静的水面 C . 白色衣服上 D . 投影的幕布上
下表是水的密度随温度变化的数据,分析表中的数据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t/℃

0

1

2

3

4

5

6

7

8

ρ/(kg·m-3

999.84

999.90

999.94

999.97

1000.00

999.97

999.94

999.90

999.85

A . 水在4℃时密度最大 B . 水的温度在0℃-4℃时,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C . 水的温度在4℃-8℃时,随着温度的升高,水的密度越来越小 D . 水凝固成冰时体积会变大
根据图回答:

  1. (1) 反映晶体熔化、液体凝固成晶体时温度变化规律的分别是图和图
  2. (2) 图中线段表示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晶体熔化的条件是.图中线段表示液体在凝固成晶体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