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水中的传播速度 B . 因为声音的传播不需要介质,所以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C . 声音在钢铁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D . 歌唱家唱出的歌声是由的他的声带振动而产生的
下列估测值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物理课本中一张纸的厚度约为70μm B . 人步行的速度约为1km/h C . 中学生的脉搏一般每秒钟70次 D . 教室内课桌的高度约为80dm
烛焰通过凸透镜恰好在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若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把烛焰和光屏的位置对调一下,则

A . 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B . 光屏上仍能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C . 透过透镜可观察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D . 光屏上没有像,需调节光屏位置才能成像
验测得1kg某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已知该物质固态时的比热容c1=2.1×103J/(kg•℃),设物质从热源吸热的功率恒定不变,根据图象解答下列问题:

图片_x0020_100050

  1. (1) 在最初2min内,物质温度升高了40℃,则吸收的热量为J。
  2. (2) 比较第1min与第2min的内能,第min时物体的内能较大,理由是
  3. (3) 比较第4min与第8min的内能,第min时物体的内能较大,理由是
  4. (4) 由图可知在温度都升高40℃的情况下,该物质固态和液态时吸收的热量之比是,该物质在液态下的比热容c2=J/(kg•℃)。
如图,手机与音叉的位置保持不变,利用手机软件测出音叉发出的声音从30dB变为50dB。说明音叉发出的声音(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变大。

如图所示,坐在甲火车中的小华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头,过一会儿,她叉在车窗里看到乙火车的车尾.若两火车车头朝向一致,下列关于它们运动情况的判断,不可能的是()
 

A . 甲火车停在轨道上,乙火车向前运动 B . 两列火车均向前运动,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C . 两列火车均向后倒车,但甲火车运动较慢 D . 甲火车向后倒车,乙火车停在孰道上
《乘坐自动扶梯的礼仪规范》中提到:搭乘自动扶梯时“右侧站立,左侧急行”,这不仅是国际大都市的文明规则,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象征。如果以扶梯为参照物。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地面是静止的 B . 右侧站立的人是运动的   C . 扶梯是运动的 D . 左侧急行的人是运动的

如图所示,甲是小艳利用某透镜观察到的小明眼睛的像;乙是小亮利用某眼镜观察到的课本上“物理”字的像.关于上述两种情况中所观察到的像或用到的光学仪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艳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B . 甲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像的位置可能在小明的眼睛和透镜之间 C . 乙图中的像一定是虚像,该眼镜是近视镜 D . 乙图中的像可能是实像,该眼镜是老花镜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两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请借助如图-9中的短跑比赛来说明这两种方法:

a图表

b图表明

如图所示,是小勇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 (1) 在实验中同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 (2) 为完成实验探究,还需要一个测量工具,这个测量工具是
  3. (3)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如下操作: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勇做了如下操作:他先点燃蜡烛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蜡烛B竖立着在玻璃板后移动,当移动到A像的位置时,发现它与A的像完全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的像
  4. (4)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将一块与玻璃板等大的不透明的白板竖放在玻璃板与蜡烛B之间,从蜡烛A侧观察,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由光的形成的;拿走蜡烛B,将这块白板移动到蜡烛A像的位置时,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实”或“虚”)像.
  5. (5) 拿走白板,他将蜡烛A向玻璃板靠近4cm,再将蜡烛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他发现蜡烛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填“有关”、或“无关”).
  6. (6) 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请你说出这样会对实验操作带来怎样的不便影响?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把物体放在距离凸透镜40cm处时,在另一侧距离凸透镜40cm处得到一个倒立、等大的实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将物体移至距离透镜30cm处时,得到的像与照相机成像的性质相同 B . 将物体移至距离透镜10cm处时,在另一侧会得到倒立、放大的实像 C . 将物体移至距离透镜10cm处时,在同一侧会得到正立、放大的实像 D . 距离透镜40cm处发出的两条光线(如图),经过透镜后能汇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
小川每天上学都要经过红绿灯,他每次穿越斑马线过马路时都要加快步伐才能在设定的时间刚好通过。该马路的宽度约为24m,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为20s,求:
  1. (1) 小川的速度至少多大才能安全通过;
  2. (2) 小川思考,老年人的步行速度约为0.8m/s,绿灯倒计时的总时间至少要设置为多少秒人才能安全通过。
李军的家距学校600m远,某天他上学时,以1m/s的速度走完前一半的路程,为了不迟到,他改以1.5m/s的速度走完后一半的路程,他上学时走路的平均速度是(  )
A . 1.2 m/s B . 1.25 m/s C . 2 m/s D . 2.5 m/s
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 . 春天,冰雪消融 B . 初夏,林中白雾弥漫 C . 深秋,果实上挂满了白霜 D . 严冬,河面上结冰
按题目要求作图:
  1. (1) 如图甲所示,排球在空中飞行,画出它所受重力的示意图.

  2. (2) 如图乙所示,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灯和开关接到电路中.

  3. (3) 如图丙所示,根据给定的反射光线画出由空气斜射到水面的入射光线.

在旱情严峻的时期,为了缓解旱情,可以采取人工降雨的方法,即让执行任务的飞机在高空中撒一些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当干冰进入云层时,很快为气体,从周围空气中(选填“吸收”或“放出”)大量的热,使周围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使空中的水蒸气遇冷形成一些小冰粒,这些冰粒逐渐变大下降,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成雨落到地面上。(填写合适的物态变化名称)
我们通过学习物理,掌握了一些常见物理量,下列数据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我们的教室高度约为38dm B . 中学生100m短跑竞赛成绩约为12min C . 自己正常步行速度约为5m/s D . 我们正常说话时声音的强弱约为120dB
仔细观察下图中所示两个波形图,图音调高,图响度大.

江南农村有腌咸菜的习俗,小明发现严冬季节水缸里的水结冰了,但腌咸菜缸里的盐水却没有结冰。他猜想:水中加入别的物质后,可能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向水中撒盐,并把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盐水的状态、测量其温度,并将凝固过程记录的温度数据画成了图像,如图甲所示。

 

  1. (1) 从图像中你判断盐水结成的固体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判断的依据是。盐水在凝固过程中,热量;
  2. (2) 盐水凝固过程用了 ,在第 时,物质处于态;
  3. (3) 实验证实了小明的猜想,因为与水相比,盐水的凝固点变(选填“高”或“低”);
  4. (4) 如果将一个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盐冰水混合物中,如图乙所示。试管内冰水混合物中的冰会(选填“变多”、“变少”或“不变”)。
夏天西瓜切开后,常用保鲜膜覆盖切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水分的,从而使西瓜保鲜时间更长;冬天江河冰面上的积雪没有熔化也日益减少,这是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