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1)请在图甲中画出经过透镜折射后的光线.

(2)在图乙中有两个成直角的镜面,请完成图中的光路图(画出反射光线、法线).

(3)如图丙所示,小球A沿斜面滚下,画出小球受到的重力

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米/秒.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能够传声,而且传声速度比在空气中要(填“快”或“慢”).
某同学用同一把刻度尺对同一物体的长度进行了4次测量,结果如下:12.34cm、12.36cm、12.35cm、12.75cm.则该物体的长度应记为(    )


A . 12.45cm B . 12.34cm C . 12.35cm D . 12.36cm
如图,一束光射入水中,在水底形成光斑.请根据人射光线和光斑,画出水面的反射光线和水中的折射光线.

如图所示,在探究“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乒乓球,发现乒乓球被多次弹开,这样做是为了(   )

A . 延长音叉的振动时间 B . 使声波被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C . 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D . 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小刚在物理课上学习了液体蒸发快慢与三个因素有关。星期天休息的时间,他做了一次家庭实验进行进一步验证,在四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各滴一滴质量相同的水,然后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图片_x0020_100020

  1. (1) 通过A、B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有关;
  2. (2) 通过两图的对比,可以验证水蒸发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
  3. (3) D图的水滴比A图的水滴更快变干,说明液体蒸发快慢还与有关;
  4. (4) 小刚同学猜想水蒸发快慢还可能与水的质量有关,于是他在两块相同的玻璃板上分别滴上一滴和两滴水(如图2)结果发现甲图中水先蒸发完,于是得出结论:水蒸发快慢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小蒸发越快。这个结论(选填“正确”或“不正确”),原因是:没有控制水的相同;
  5. (5) 以上实验过程中用到的物理主要研究方法是法;
  6. (6) 若室内温度为20℃,此时用蘸有少量酒精的棉花涂抹一下温度计的玻璃泡,随着酒精的迅速蒸发,下列各图能比较正确反映温度计示数随时间变化的是(______)
    A . 图片_x0020_100021 B . 图片_x0020_100022 C . 图片_x0020_100023 D . 图片_x0020_100024
《中国诗词大会》深受观众喜爱,诗词中涉及的物态变化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
A .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雪是升华形成的 B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是熔化形成的 C . 岚雾今朝重,江山此地深——雾是汽化形成的 D .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霜是凝华形成的
雨天,我们听到轰隆隆的雷声是通过传入人耳,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m/s,小明看到闪电后约10s听到雷声,小明距雷电产生的地方大约m(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中:

  1. (1) 为了位置,实验时用玻璃板替代平面镜.
  2. (2) 实验时,将蜡烛1放在玻璃板前,把另一个相同的蜡烛2放到玻璃板的另一侧,边移动、边观察,使它与1的像重合,观察时,眼睛应该在处观察(选填“A”、“B”、“C”或“D”),蜡烛2的位置即是的位置.
  3. (3) 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位置放一个光屏(选填“蜡烛1”或“蜡烛2”),并在图中的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选填“A”、“B”、“C”或“D”).
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我国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探月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将探测器送入预定轨道,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
  1. (1) 科学家们利用激光测距技术测量月地之间的距离,已知一束激光从激光测距仪发出并射向月球,经过2.53s反射回来,则地球到月球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2. (2) 若嫦娥五号探测器在月球上空1万米高度实施软着陆,经历了15分钟,则探测器着陆过程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春天来了,一群朋友相约去郊外看花,如图,透过露珠看到的花.格外鲜艳,且比实际的花朵更大更清晰,这是光的 现象形成的;花丛中花香四溢,这是一种 现象。

有一立式摆钟,2天下来走时慢了1分钟,为了校正走时,工人师傅应(   )
A . 使摆线变长 B . 使摆线变短 C . 换质量小的摆锤 D . 换质量大的摆锤
如图所示,“曾侯乙编钟”是大家所熟知的一套大型编钟。用钟锤敲击编钟,编钟会因而发出声音,轻敲或重敲编钟同一位置所发出声音的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大小不同的编钟用相同的力敲击,发出声音的不同(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图片_x0020_100026

如图是D412次动车组列车运动时刻表的一部分。

  1. (1) 列车由上海驶往南京的平均速度为多少?
  2. (2) 若该列车从苏州到常州的平均速度为129km/h,则苏州到常州的里程为多少?
在如图所示的斜面上测量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让小车从斜面的A点由静止开始下滑,分别测出小车到达B点和C点的时间,即可测出不同阶段的平均速度.

  1. (1) 图中AB段的路程sAB=cm,如果测得时间tAB=1.6 s,则AB段的平均速度vAB=cm/s.
  2. (2) 在测量小车到达B点的时间时,如果小车过了B点才停止计时,测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会偏.
  3. (3) 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B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到达C点的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的平均速度.他的做法正确吗?,理由是.
如图甲,是李辉“探究冰块熔化规律”的实验,图乙是根据实验数据描绘出的该物质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①实验中使用的温度计是根据的原理制成的.

②由图乙可知,该物质是(选填“晶体”或“非晶体”).

③如果物质在单位时间里吸收得热量相等,则物质在AB段的比热容(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质在CD段的比热容.

关于熔化和凝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固体在熔化时都要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B . 固体在凝固时都要放热,温度降低 C . 固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D . 晶体在熔化过程都要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小华利用如图甲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 (1) 他实验时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但他发现观察到A的像“重影”很明显,而影响到确定A的像的位置,你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是:(答出一种方法即可).
  2. (2) 排除了上述情况的干扰后,他继续进行实验,观察到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像与物的大小
  3. (3) 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小华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在玻璃板后侧观察到白卡片上没有A的像,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像.
  4. (4) 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如表中.

    序   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4.00

    6.00

    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4.00

    6.00

    8.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5. (5) 如图乙所示将棋子放在竖立的玻璃板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向平面镜匀速靠近,则经过2s后棋子与像的距离为cm.若将玻璃板放置成与水平面成45°角,将会观察到棋子运动的方向与像运动的方向互相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科学观察需要工具,显微镜就是其中一种工具。


  1. (1) 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如果光线过强,应选择   (填序号);

    ①大光圈;②小光圈;③平面镜;④凹面镜

  2. (2) 观察写有字母“b“的装片,一般正确的应该是 眼望着 镜观察,同时另一眼(填睁开或闭着),视野中看到的图象是

  3. (3) 如图1是显微镜观察某生物装片时的视野,若视野甲转变成乙,则移动装片时,应向哪个方向移动装片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A.右上方   B.左上方    C.左下方       D.右下方

  4. (4) 某显微镜目镜有10X和20X,物镜有8X和45X,用这台显微镜观察,要使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最少的是应选择

  5. (5) 如图2所示,在一个视野中看一行细胞,此时显微镜镜头的读数是10X和10X,如果此时将镜头换成10X和40X,那么在这个视野中可以看到的细胞数目是  个。

小龙通过实验“探究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过程如下:

图片_x0020_1611069998

  1. (1) 他按照图组装实验器材后,还需补充一个测量仪器是:
  2. (2) 补全仪器后,给水加热至90℃时开始计时,读取温度计示数,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由表中数据可知,水的沸点T=℃;
  3. (3) 根据数据可以推断,在其它条件都不变的情况下,在t=8min后继续加热,水的温度会;(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t/min

    0

    1

    2

    3

    4

    5

    6

    7

    8

    T/℃

    90

    92

    94

    96

    98

    99

    99

    99

    99

  4. (4) 小龙观察并分别描绘了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的两种图景。如图所示为水沸腾(选填“前”或“时”)的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