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上学期上册试题

中国是礼仪之邦,接待客人时常常会泡上一杯热茶.某同学用热水泡茶时发现茶叶很快就会沉入水底,他想如果用冷水来泡茶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为此他做了用不同温度的水泡茶的实验,并测出了茶叶从加水到下沉所需的时间,结果如表所示.

温度(℃)

20

40

60

80

100

时间(分)

220

130

25

10

4

【现象分析】茶叶吸水膨胀,它的重力增大,浮力,由于重力大于浮力,所以下沉.

【原因解释】由上表可知,温度越高,茶叶从加水到下沉的时间越短,请从微观角度解释其可能的原因:

【实际应用】夏季到了,又是电蚊香大显身手的时候.使用时,接上电源,使蚊香片温度升高,香味很快散发到空气中.请你再举出一个上述原理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

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吸入少量液态乙醚,用橡皮塞堵住注射孔,向外拉动活塞,液态乙醚消失。下列选项中的物态变化与其相同的是(   )

A . 清晨,人在户外呼出“白气” B . 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 C . 洗手后,用热风干手器将手烘干 D . 寒冬,雪人没有熔化却变小了
一位同学用刻度尺测量一段绳子的长度,如图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零刻度线,绳子的长度是cm.

下列关于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5 m/s B . 彩色电视机画面上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红、黄、蓝三种色光组合而成的 C . 验钞机是利用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来检验钞票真伪的 D . 光在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发生反射时,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2020年5月,中国航天传来好消息:长征5B火箭发射升空,携带新一代载人飞船成功进入地球轨道:为了保护发射台,在火箭发射台的下面要建造一个大水池,发射火箭时,高火焰喷到池水里,瞬时升腾起巨大的白雾,这是利用水(填物态变化名称)时要热,从而保护发射台。
甲、乙两辆小车同时从同一起跑线出发向东做匀速直线运动,它们通过的路程s和运动时间t的关系图象如图所示。由图象可知(   )

A . 甲车的速度大于乙车的速度 B . 在t=6s时,甲车在乙车前面1.2m处 C . 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向东运动 D . 乙车的速度大小为10m/s
如图是来自远处的光线进入人眼球的光路图。下列关于该人眼判断正确的是(   )

A . 属于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B . 属于近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C . 属于远视眼;用凹透镜矫正 D . 属于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下列中国古代发明仪器中利用光学原理的是(   )
A . 司南 B . 日晷 C . 青铜滴漏 D . 地震仪
如图所示,B'是人眼在A处透过水面看见的河底一白色鹅卵石的虚像,这个虚像是由光的形成的.若在A处用激光手电对准虚像B'照射,则手电发出的光(能/不能)照射到河底的白色鹅卵石上.

如图所示,根据声音的波形判断,属于噪声的是(   )
A . B . C . D .
透镜有两类,中间比边缘厚的叫;中间比边缘薄的叫。透镜的中心叫光心,凡是经过这一点的光线的方向。用透镜会聚太阳光,在处可点燃火柴.
下面是对日常生活中一些物理量的估计,其中最接近实际的是(  )
A . 正常成年人的鞋子的长度约为42cm B . 初中物理课本的长度约为0.26m C . 人体的正常体温约36.5℃ D . 一个普通鸡蛋的质量约为0.6kg
雷雨天,电闪雷鸣,下列关于此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雷声不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 . 我们能分辨雷声和雨声,主要是依据它们的响度不同 C . 堵上耳朵听到雷声变小,这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 . 我们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比声音传播的快
小刚同学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在实验中他边观察现象,边记录实验数据如下表.根据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实验时水面上方的气压1标准大气压(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水沸腾后,继续给水加热,水的温度(选填“升高”、“不变”或“降低”).

时间t/min

0

1

2

3

4

5

6

7

8

9

10

温度t/℃

50

58

66

73

80

86

91

96

98

98

98

如图所示是某同学在学习声现象时所做的两个实验,图甲所示实验说明声音是由物体产生的;图乙所示实验说明声音可以传递

让一个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在距透镜5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若将一个物体放在主光轴上距焦点2cm处,经这个凸透镜所成的像一定是(   )
A . 缩小的 B . 放大的 C . 虚像 D . 实像
用手机通话时,手机与手机之间通过传输信息的;某卫星到地球的距离是3×105m,地面的信息发送到该卫星大约需要s。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关键是如何确定像的位置和比较像和物的大小,经过观察、思考,某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器材进行探究。

  1. (1) 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
  2. (2)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小明应该进行如下操作:将棋子A放在玻璃板前,再拿一只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移动,直到从玻璃板前(某一位置看上去/任一位置看上去都)观察到A的像与B重合,这表明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的大小
  3. (3) 为探究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他拿走棋子B,将一块不透明的白板放在蜡烛B的原来位置,从棋子(A/B)侧观察白板,发现白板上不能承接到棋子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实”或“虚”)像;
  4. (4) 拿走白板,他将棋子A向玻璃板靠近2cm,再将棋子B移到A像的位置,通过测量比较,他发现棋子A与它在玻璃板中像的距离变化了 cm,同时发现像的大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5. (5) 实验中玻璃板与水平桌面保持“垂直”,若不垂直,对实验观察会带来怎样的问题?
用发声的音叉轻触系在细绳上的乒乓球,乒乓球被多次弹开。此现象可以说明(     )
A . 声音能在真空中传播 B . 音调与频率有关 C . 音叉在振动 D . 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

  1. (1) 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依次摆放在光具座上,为了使蜡烛的像成在光屏中央,使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

  2. (2) 按要求进行观察和测量,并将观测情况记录在下表中(透镜焦距f=10cm).

     实验序号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质

     1

     30

     15

     倒立、缩小、实像

     2

     20

     20

     倒立、等大、实像

     3

     18

     23

     倒立、放大、实像

     4

     15


     倒立、放大、实像

     5

     6

    /

     正立、放大、虚像

    ①根据上表信息,试判断:当物距u=25cm时,成倒立、 的实像;

    ②根据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得出第4次实验的像距v= cm;

    ③第5次实验,要观察到正立、放大的虚像,眼睛应与蜡烛在凸透镜的 (选填“同”或“异”)侧;

    ④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可得出, 倍焦距处是放大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