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澳大利亚人莫理循曾任《泰晤士报》驻华首席记者、中华民国总统政治顾问,他居住北京长达20 余年(1897—1920 年)。下列资料中,最有可能是莫理循居住北京期间看到的是(   )

①国民革命军胜利北伐的新闻报道       ②“外争主权,内惩国贼”标语照片

③宣传“民主”“科学”思想的报刊     ④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文件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②④ D . ③④
日本的气候与同纬度亚洲大陆相比(  )

A . 冬季温和,夏季凉爽降水多 B . 年较差大,降水多 C . 冬季寒冷降水少,夏季炎热降水多 D . 年较差小,降水少
阅读下图,回答问题。

  1. (1) 据图 1 说出长江的发源地、大致长度和注人海域。
  2. (2) 结合图1 和图2,说出长江武汉段的水文特征并分析原因。
  3. (3) 简述长江对上海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赤道地区全年高温多雨,南极大陆终年严寒少雨且温差大,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因素(   )
A . 地形因素 B . 海陆因素 C . 洋流因素 D . 纬度位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一九二一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

——摘自1943年《如何研究中共党史》

  1. (1) 图1、图2、图3分别与什么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它们与中国的成立有何联系?
  2. (2) 试分析材料二中认为研究党史“从五四运动说起可能更好”的原因。(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密,层次清晰。)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经过5个多月的激烈争吵,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条约。有人评价这一条约是“战胜国列强任意宰割战败国的产物,是在牺牲弱小国家利益的基础上签订的”。该条约是(   )
A . 《凡尔赛和约》 B . 《九国公约》 C . 《国际联盟盟约》 D . 《北大西洋公约》
下列关于经纬线叙述正确的是(  )

A . 0°纬线经过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 B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C .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限是0°和180°所在经线圈 D . 东经在东半球,西经在西半球
洋务运动的口号有(    )

①“自强”  ②“民主”  ③“求富”  ④“科学”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史学家张萌麟说:“我们正处在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转变关头,……第一次全民族一心一意地在血泊和瓦砾场中奋争以创造一个赫然在望的新时代。”中国人民为了创造这个“新时代”,进行了下列哪一场斗争(    )
A . 鸦片战争 B . 甲午中日战争 C . 抗日战争 D . 太平天国运动
“共和成,专制灭;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历史事件是(   )

A . 戊戌变法 B . 辛亥革命 C . 新文化运动 D . 北伐战争
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1. (1) 比较两次工业革命,完成表格

    比较项目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开始时间

    18世纪60年代

    19世纪六七年代

    动力机器及能源

    改良的蒸汽机(煤炭)

    发电机和电动机(电)、内燃机(石油)

    新交通工具

    主要(突出)特点

    进入时代

  2. (2) 连一连:工业革命的主要成就及相对应的人物

    瓦特                  成功研制有线电话

    贝尔                  改良蒸汽机

    史蒂芬森              制成飞机并试飞成功

    莱特兄弟              发明了蒸汽机车

    富尔顿                制造出了轮船

    爱迪生                发明了电灯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新疆和陕西、山西均属于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B . 热带季雨林只分布在我国的西双版纳地区 C .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理黄河下游的“地上河” D . 内蒙古自治区最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严重
下图为张家口某滑雪场等高线图,读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中点F和点A的高差可能为(    )
    A . 10米 B . 20米 C . 70米 D . 50米
  2. (2) 图中点C位于点B的(    )方向。
    A . 东南 B . 东北 C . 西北 D . 西南
  3. (3) 如果点A和B的图上距离是4厘米,那么AB两点间的实地距离是(    )
    A . 60000千米 B . 15000千米 C . 0.6千米 D . 0.15千米
2014年在卡塔尔多哈进行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有一个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它是隋炀帝时修建的( )           
A . 长城 B . 都江堰 C . 大运河 D . 故宫
下列标题中,不符合“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这一选题的是    (    )    

A . 爱琴文明 B . 金字塔的国度 C . 楔形文字的故土 D . 棉花的故乡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园农业的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摘自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我们恢复了我们原有的尊严,维护了我们的权利;我们宣誓:永远不把我们的权利委弃络任何强国。

——《海地独立宣言》

材料三:一些工业发展的城市和工矿区人口密集、物流量大,煤的燃烧量急剧增加,大气污染的环境问题不断发生。如1873、1880、1882、1891、1892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

——刘少康编著《环境与环境保护导论》

  1. (1) 材料一反映了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是什么?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奴隶贸易对非洲和欧洲的影响。
  2. (2) 材料二反映的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其历史意义是什么?
  3. (3) 材料三反映了英国伦敦出现了怎样的问题?依据材料,分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回顾历史往事,做善思公民】夜再黑,终会有曙光,路再长,终会有尽头,20世纪初,中国革命终于看到了希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国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们起来呀!

材料二:南湖的这艘游船(如图)并不红,却诞生了继往开来的“红船精神”;也不大,却承载千均,它承载着亿万中国人民的希望,播下了革命的火种,开启了跨世纪航程。

  1. (1) 材料一的这段话最能反映这场运动怎样的性质?为什么?
  2. (2) 材料二反映的重大事件是什么?它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3. (3) 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两个事件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右图中的青铜器是1939年在我国河南省安阳县出土的,重约833千克,连耳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请结合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 (1) 写出该青铜器的名称、制造朝代及历史地位。

  2. (2) 该青铜器是做什么用的?商王制造该青铜器的目的是什么?

  3. (3) 鼎在我国古代象征什么?请举出一些与鼎有关的成语。(至少写出两个)

  4. (4) 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是什么时候?有什么特点?

运用数据进行分析是历史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图4反映出二战后在世界工业生产中西欧、日本所占比重不断提升的变化趋势。该“变化趋势”出现的原因是(   )

①充分利用美国的援助②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③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加剧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对下图中X、P两地的位置,描述正确的是(    )

A . P地在X地的正南方 B . X地在P地的东南方 C . 两地都在东半球,北半球 D . P地在东半球,X地在西半球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