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比较和归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选项中属于“中外关系”的有(    )

①郑成功收复台湾    ②平定大小和卓叛乱    ③雅克萨之战    ④戚继光抗倭

A . ①②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今年寒假期间,李明同学从自己家乡出发,进行一次旅行,他领略了祖国不同地域的自然景观和风土人情。他出发时带了一只装满衣服的旅行箱,到达目的地时,旅行箱里衣服都被他穿上了。回答小题。
  1. (1) 你认为李明的旅游路线可能是(    )

    A . 乌鲁木齐→北京 B . 北京→乌鲁木齐 C . 广州→哈尔滨 D . 哈尔滨→广州
  2. (2) 李明来到当地美食一条街,想吃家乡菜,他最有可能进入的菜馆是(    )

    A . 粤菜馆 B . 湘菜馆 C . 鲁菜馆 D . 川菜馆
  3. (3) 回家后,小明还想去海南看看,因为他听说“当黑龙江还是冰天雪地,海南岛却已是农忙时节”。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我国所处纬度高 B . 我国跨纬度大 C . 离海洋远近不同 D . 我国地形起伏大
“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是近代中国的缩影。……它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终点。”以下内容支持这一观点的是(    )

①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地     ②中国同盟会的成立地

③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建立地         ④渡江战役最终目的地

A . ②③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①④
唐太宗非常重视中书、门下两省在中枢政务机构中所发挥的作用。他曾对群臣说:“中书召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然驳正。”这反映了门下省的职权是(    )
A . 替皇帝起草诏令 B . 负责监察百官 C . 负责诏令的执行 D . 审核诏令内容
生活在亚洲西部和印度北部的人种主要是(   )
A . 白色人种 B . 混血人种 C . 黑色人种 D . 黄色人种
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           
A . 曹操建立了魏国 B . 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 . 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 . 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下图是三角贸易示意图,其中②处船上运输的应该是(    )

A . 火器和机械制成品 B . 黄金香料 C . 蔗糖和烟草 D . 黑人奴隶
歌曲是历史的浓缩,能反映一个时期有重大历史事件。下列对应有误的是(   )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A.国民革命运动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脱离了我的家乡…B.九一八事变
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山河普照。
C.中国诞生
不论党,不论派,大家都来抵抗。我们越打越坚强,日本的强盗自己走向灭亡……D.全民族的抗战

A . A B . B C . C D . D
波斯湾地区的国家因大量出口石油而成为富裕国家。但石油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这些产油国正在努力寻找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可能是(    )
A . 电子工业 B . 服装业 C . 食品加工业 D . 旅游业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美有关农业情况比较表(2000年)

国家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耕地(万公顷)

人均耕地(公顷)

每农业户均耕地(亩)

美国

937

29

20000

0.74

2400

中国

960

134

9984

0.077

8

材料二:美国一家以生产水果为主的农场,拖拉机上载有激光接收器,田块中间设有依靠激光制导的发射台,只需一个人操作,就可使拖拉机完成耕地、整地、除草、灭虫、栽苗等所有劳作,提水喷灌、滴灌和喷洒肥料、农药都由电脑控制,运输由飞机来完成。

  1. (1) 美国中部大平原农业生产的高度机械化特点是由哪些因素决定的?
  2. (2) 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生产大国。今天通过了解美国中部大平原的农业生产情况,你觉得哪些是我国在发展农业生产中值得借鉴的?
中国漫画家华君武创作了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注:“黄鼠狼”指美国;“鸡”指西欧各国)       

A . “铁幕演说”的发表 B . 杜鲁门主义的登场 C .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D . 北约组织的成立
《史记·商君列传》中说“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对这段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 奖励军功,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不等的爵位和田宅 B . 奖励农耕,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 C . 废除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D . 废除“世卿世禄制”,鼓励贵族建立军功
下列人物中,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卓越贡献的是( )           
A . 松赞干布 B . 文成公主 C . 鉴真 D . 玄奘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文化繁荣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   )
①社会变迁    ②思想言论自由    ③全体公民参政议政    ④文字趋简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1921年在北京考古发现直立人遗址“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据此可知,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工具 ②能够直立行走 ③学会使用火 ④已经学会原始狩猎

A . ①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④ D . ②③④
歌曲《春天的故事》唱道:“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下列事件属于这股“春潮”的是( )           
A . 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B .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 .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D . 开放沿海十四个港口城市
230年,派船队到达夷洲的是(    )
A . 蜀国 B . 吴国 C . 魏国 D . 西晋
1918年12月,《每周评论》发刊词中写道:“自从德国打了败仗,‘公理战胜强权’这句话几乎成了人人的口头禅。”这段话反映的是(   )
A . 萨拉热窝事件 B . 第一次世界大战 C . 太平洋战争 D . 第二次世界大战
结合下面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对比表,为改变这种状况,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了(  )

项目

中国(1952年产量)

印度(1950年产量)

美国(1950年产量)

钢产量(人均)

2.37千克

4千克

538.3千克

发电量(人均)

2.76千瓦时

10.9千瓦时

2949千瓦时

A . 三大改造 B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 . 第一个五年计划 D . 土地改革
“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途径,抵消自身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二氧化碳“零排放”。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提出将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中和将有利于(  )  

①解决资源短缺的问题             

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保护环境推动绿色发展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