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美国借机派第七舰队开进了台湾海峡,(1950年)10月,美军无视中国的警告,越过三八线,将战火扩大到鸭绿江边,新生政权的安全受到了威胁。
——选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1953年底,我国政府同印度就两国在西藏地区的关系问题进行谈判。1954年6月,周恩来率领中国代表团访问印度,有针对性地阐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本思想……
——摘编自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指出,中美关系是典型的大国关系,总体定位非常重要。双方虽然在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不同,但在认识到不同后再去看彼此的共同点和共同利益,这就体现了“积极”。
——新华网
材料四:“(1972年访问中国时)我走完梯级时决心伸出我的手,一边向他(周恩来)走去。当我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
——选自《尼克松回忆录》
材料中的变法是指哪一历史事件?并举出其内容中影响至今的一项。
“该城邦”指的是哪一城邦?并举出其除了政治领域外的一项成就(文化科技等方面)
这是哪一次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材料反映的是日本历史上的哪一事件?这之后日本成为了一个怎样的国家?
洋务运动前期,洋务派以“自强”为旗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问世。短短几年中,中国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带动了一系列的近代事业发展。随着军事工业的创办,洋务派认识到,强大的国防基础在于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要求能源、钢铁等工业与之配套。同时,为了维护民族利益,也必须发展民族经济,与洋人“商战”“争利”。于是,他们提出了“求富”的口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建立了轮船招商局,这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招商局开办仅三年时间,就为清政府回收了一千三百多万两银子,还将业务发展到国外,打破了外国航运公司的垄断局面。
材料一:俾斯麦老早就承认,在欧洲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彼此敌对的两大势力,……英国与德国。德国的商贩和英国的行商,在地球上每个角落都彼此竞争。无数小冲突会成为大战的借口,总有一天世界上会发生这种大战……
——1897年英国杂志《星期六评论》
材料二: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德国)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
一一引自英国首相张伯伦在1938年9月的广播演说
英国与其他国家“已经议定了关于将德军消灭的计划”,并就对德国的军事行动的规模和时间达成一致,呼吁所有大小国家积极参加对德作战。
——1943年《德黑兰宣言》
材料三:1914年-1918年期间,英国失去了其对外投资的四分之一,而德国则失去了其全部对外投资…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这场大战,使得英、德两国军民死亡人数总数超过700万,直接经济损失达2500亿美元以上。
——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海口 高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