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

初中 历史与社会

家住平原、与山为邻、草原人家、干旱宝地等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各具特色的区域生活的场景,给我们生产生活的启示是(    )

①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工业  ②要积极利用自然条件

③要因地制宜            ④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关于“九二共识”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两岸问题 B . 两岸同心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C . 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D . 台湾保持高度自治
“如果说十月革命后出现了‘一球两制’的新格局的话,那么,半个多世纪的比较和竞赛,没有显示出苏式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这种体制未能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因而失去越来越多的民众的支持和拥护.”“这种体制”是指(  )       

A .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斯大林模式 C . 新经济政策 D . 市场经济体制
在某次烟标收藏博览会上,我们看到一组烟标专题展品,反映的历史主题是(   )

A . 辛亥革命 B . 第一次国共合作 C . 北伐战争 D . 红军长征
下列哪一项是华佗的医学成就(  )
A . 望、闻、问、切四诊法 B . 《唐本草》 C . 《伤寒杂病论》 D . 麻沸散
巴黎被称为艺术之都,下列博物馆中依次代表古代艺术、近代艺术和现代艺术的是(    )


A .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奥塞博物馆、卢浮宫 B . 卢浮宫、奥塞博物馆、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C . 奥塞博物馆、卢浮宫、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 D . 蓬皮杜文化艺术中心、卢浮宫、奥塞博物馆
自有民国,八年以来,未见真民意、真民权,有之,自学生此举始耳。”康有为称赞的“学生此举”指的是(    )

A . 公车上书 B . 新文化运动 C . 五四运动 D . 一二·九运动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领导的政权。”

材料二:这些知识分子们认为辛亥革命所以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所以没有巩固,是因为国民没有觉悟起来,而国民不觉悟,是由于国民愚昧落后;国民愚昧落后,又是传统的封建伦理道德和迷信思想毒害的结果。于是,他们决定从反对旧思想、旧道德,提倡新思想、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旧思想,提倡新文化、新教育,改造国民性,铸造"新青年"和"新社会"入手,开辟一条新的救国之路。

  1. (1) 材料一中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大革命分别指的是什么事件?
  2. (2) 材料二中这些知识分子认为辛亥革命不能成功,共和制度没有巩固的根源是什么?为此他们开辟哪条“新的救国之路”,这一救国道路高举什么旗帜?
揭示历史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存在因果联系的是(   )

①八国联军侵华—戊戌变法       ②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五四运动

③不抵抗政策—南京沦陷         ④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A . ②③ B . ①④ C . ①② D . ②④
我国西部的主要地形为(    )


A . 山地、高原、盆地  B . 丘陵、高原、平原 C . 平原、丘陵、盆地  D . 盆地、高原、平原
下列能反映唐代社会生活和谐的诗句是(    )


A . 回鹘衣装回鹘马,就中偏称小腰身 B . 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C . 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 D . 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回答:

  1. (1) 材料一中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在此之前,官员的选拔依据主要是什么?

  2. (2) 你认为科举制度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

  3. (3) 材料二中,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北通涿郡之渔商,南运江都之转输,其为利也博(丰厚)哉!”这反映出隋朝开凿的大运河(   )
A . 结束了分裂局面 B . 促成了贞观之治 C . 巩固了封建统治 D . 促进了经济交流
我国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住南京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中国近代历史有(    )

①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②中华民国的成立

③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④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下图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其中关于“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和“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等时期表述最恰当是(    )

①解放战争时期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④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④
1936年11月,A国和B国签署了《产国际协定》。根据协定的规定,在反对共产国际方面,两国必须“交换情报”,“紧密合作”一年后C国也加入这一协定,三国轴心正式形成。A、B、C三国是(  )​

A . 德国、日本、意大利 B . 英国、法国、意大利 C . 意大利、德国、奥匈帝国 D . 法国、英国、俄国
历史是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一个整体,下列历史事件其相互联系,最恰当的是(   )

①新文化运动   ②五四运动   ③中共诞生

A . ①→②→③ B . ②→①→③ C . D .
图例是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   )
A . B . C . D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契丹取燕蓟以北,拓跋自得灵夏以西,期间所生英豪,皆为其用。得中国土地,役中国人力,称中国位号,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读中国书刊,用中国车服,行中国法令,是二敌所为,皆与中国等。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

——苏辙《栾城集》

和约规定:夏取消帝号,宋册封其为夏国主,赐金涂银印,方二寸一分,文日“夏国主印”,许自置官属……宋朝每年赐给西夏银7万两(旧制下同),绢15万匹,茶3万斤;另外,每年还在各种节日赐给西夏银22000两,绢23000匹,茶1万斤。

  1. (1) 材料一中所称的“二敌”指哪两个政权?根据材料说明“二敌”是如何仿效“中国”(中原王朝)的?
  2. (2) 材料二中的“朝廷”指哪一政权?“蕃”在这里主要是指哪一少数民族?“(辽)与朝廷和好年深”得益于哪一历史事件?
  3. (3) 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夏议和的内容。
  4. (4) 上述材料反映了宋朝民族关系有何特点?宋朝在与其他民族政权交往的过程中,屡屡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这与宋朝实行的什么政策有关?
根据下图的学习资料可以推测该同学学习的单元主题是(    )

A . 文化专制的强化 B . 思想控制的深入 C . 边疆地区的巩固 D . 专制皇权的加强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