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宋代在哲学方面突破了五代以来沉闷墨守的局面,伴随通经致用,讲求义理以及疑古思潮的兴起,出现了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为代表的理学等诸多流派。……宋儒诸子融汇各家,援佛入儒,建构成新儒学体系,不仅升华了抽象思辨,而且高扬士人刚健挺拔的道德理性和节操意识。
——杨迪《如梦如幻的大宋王朝》
材料二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三 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年代,大批的手工业者、商人、小业主构成了宋朝的中产阶级。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裕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高度繁荣,戏曲、杂技、音乐、诗歌、小说等都在宋代高度繁荣。
——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四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时代观》
①指南鱼的制作方法
②三种火药配方
③自动爆炸的水雷
④转轮排字盘工作原理
①使用圆周率计算谷仓容积
②运用因地制宜思想种植农作物
③参与实地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④阅读一部体现生物进化思想的医药学著作
⑤航海时可以利用磁石的指南性来辨别方向
材料一 中医学赖以建立的理论基础是:五行学说,藏象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经络学说,病因与发病学说,病机学说和防病学说。在整体系统观和辩证论治主旨的指导下,在对疾病的现状进行周密分析的基础上,确立一套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治则,包括治病求本、扶正祛邪、调摄阴阳、调整脏腑功能、调整气血关系和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六个方面,用以指导具体的治法、处方、用药。治则是指导疾病治疗的总则;治法则是治则的具体化,是治疗疾病的具体方法,如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等等。而治法中的益气法、养血法、温阳法、滋阴法都属于在扶正总则下的具体治法;治法中的汗法、吐法、下法、逐水法等,都属于祛邪总则下的具体治法。
——摘编自宋定国《国学探疑》
材料二 古希腊的医学和生物学联系在一起,他们通过解剖来认识人体结构以及生物发育过程。或许是在古希腊医学家、哲学家恩培多克勒的思想理论影响下,希波克拉底学派采用了四体液说:黏液、血液、黄胆和黑胆,它们是“宇宙四种元素或四根,即火、空气、水和土在身体内的表现,每种体液对应着热、干、寒和湿四种基本属性。他还强调仔细观察症状是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检查身体、体态、呼吸、睡眠、尿、大便、痰以及病人是否咳嗽、打喷嚏,是否有气胀和器官损伤等。治疗不仅包括食疗,而且包括洗浴和按摩,还有许多草药,包括催吐药和祛痰药。不过,希波克拉底最著名的可能是他的学派采用医誓。医誓的主要内容是永远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医誓非常详细地明确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保密关系,它在历史上为医生赢得了很高的地位。
——摘编自彼得沃森《思想史.从火到弗洛伊德》
材料三 1850年后,合信翻译出版了《全体新论》《西医略论》《内科新说》《妇婴新说》等著作。郑观应在《盛世危言·医道》中较全面地比较中西医,认为西方医学在关于人体脏腑器官的认识、诊断手法、药物炮制、外科器械等方面都胜于中医。李鸿章指出:“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梁启超此时认为发展医学是变革图强、追求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西医者增多,学习西医的民间组织和报刊杂志在许多地方纷纷出现。
——摘编自王勇《西方医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