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科技成就 知识点题库

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近代世界赖于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下列宋朝时传入欧洲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深远影响的发明是(  )

A . 造纸术 B . 指南针 C . 火药 D . 印刷术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的发明是

A . 指南针和印刷术 B . 火药和指南针 C . 造纸术和火药 D . 印刷术和造纸术
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里程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的发明……这些都是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前提。

                                 ——《马克思1863年1月28日致恩格斯的信》

请回答:

  1. (1)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一些杰出人物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仔细观察材料一中的图片,试以造纸术、印刷术说明。


  2. (2) 根据材料二,对比活字印刷与雕版印刷,毕昇活字印刷术的创新“新”在哪里?具有什么优点和意义?


  3. (3) 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试说明四大发明对欧洲向近代社会转型所起的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步伐。“替宗教改革开路”的发明是(   )

A . 指南针 B . 火药 C . 针灸疗法 D . 印刷术
宋代文化教育相对普及,史载“为父兄者,以其子与弟不文为咎;为母妻者,以其子与夫不学为辱。”为这种现象提供技术条件的是(   )

A . 科举取士人数的增加               B . 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C . 重文轻武政策的影响               D . 活字印刷术的发明
中国四大发明中被称为“水手之友”的是:(   )

A . 指南针 B . 造纸术 C . 印刷术 D . 火药

历史学家陈寅恪曾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年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下列图示反映的内容能证明这一论断的是(    )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④
“自板印经史之流行,寒士得书日易,此与教育之普及,相辅相成。当时尤有一事可注意者,即书籍之保存,多在东南,此区域均为寒士之新土。北方大族之旧乡,书籍反见残缺。”南北这一反差从本质上反映出(    )

A . 文化中存在着地域色彩 B . 南方的印刷术更为发达 C . 门阀士族退出政治舞台 D .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态势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中国曾保持令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技术水平,那时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造纸的知识随着阿拉伯人传入欧洲……这就为“知识普及”口号打开道路。

——利普斯《事物的起源》

材料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1. (1) 材料一中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非常发达,请在医学和数学方面各举一例以证明。
  2. (2) 根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的四大发明如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3. (3) 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于欧洲,原因是什么?
下列四大发明及其应用成就在宋元时期的表现是(    )
A . 造纸工艺开始成熟 B . 出现雕版印刷技术 C . 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D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为哥伦布、麦哲伦实现远洋航行提供重要技术保证的是(    )
A . 造纸术 B . 火药 C . 指南针 D . 印刷术
某著作成书于11世纪末,书中记载了指南针的制作技术。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该书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该著作最有可能是(   )
A . 《韩非子》 B . 《武经总要》 C . 《梦溪笔谈》 D . 《抱朴子》
材料:宋朝时期,读书人认为史书“于科举非所急”,多不愿去读。传统的纪传体史书叙事以人物为主,同一事件分别记在数传或志文之中,前后重复,头绪繁杂,时间概念也不明确。同时,纪侍体叙事既举大端,又备细事,卷帙繁重。当时号称“博览者”也只是读读《史记》、《汉书》、《后汉书》这些史学名著,至于三国至隋以及五代历史,大家都是“懵然莫识”。封建君主日理万机,要他观古知今、以史为鉴,绝非易事。司马光(1019-1086年)学识渊博,研究遍及经学、小学、诸子学,而尤以史学见称于世。他用20余年的时间与刘恕、刘硅、范祖禹等人完成了《资治通鉴》这部不朽史学名著,标志着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编纂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奠定了司马光在史学领域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成书之日就受到宋神宗的好评,此后一直倍受历代帝王和学者们的重视。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摘编自李昌宪《司马光评传》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资治通鉴》问世的历史意义。
柳诒征《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主要原因是(    )
A . 印刷术的发展 B . 科举制度完善 C . 造纸术的发明 D . 图书成为商品
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讲述,黄蓉帮瑛姑巧解开平方的方法叫做增乘开方法。这一方法是中国数学家贾宪于11世纪中叶提出来的,比英国数学家霍纳提出来的相同解法早了770年。这表明(   )
A . 通俗文学兴起有利于传播科学 B . 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西方 C . 中国古代科学有对理论的探讨 D . 东学西传促进了欧洲科学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应星(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宋应星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正如宋应星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后来乾隆时编《四库全书》,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摘编自潘吉星《宋应星评传》等

材料二:牛顿(1643-1727)自幼喜欢钻研科学。1687年,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阐述了其后被视作真理的物体运动三大定律。该书受到学术界的赞颂,很快销售一空。同年,牛顿被选为国会议员,后被封为爵士,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长和法国皇家学会会员。当时他被公认为活着的最伟大的科学家,英国有学识的人都把牛顿“奉为他们的首领,承认他是他们的主帅和大师”。伏尔泰全面接受了牛顿的自然哲学,并与人合作发表了一本关于牛顿力学体系的通俗著作。18世纪中期,牛顿的理论体系在欧洲各国得到广泛认可,对整个欧洲和世界的科学与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詹姆斯·格雷克《牛顿传》等

  1. (1)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宋应星、牛顿二人科技成果的特点及它们出现的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二人科技成果命运不同的原因。
在西方,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对于推翻封建统治、开拓世界市场、推动科学革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们在明清时期的中国却未能推进社会变革。其重要原因在于当时的中国(   )
A . 固守农耕自然经济生产方式 B . 受到西方殖民者和俄国侵扰 C . 国家分裂、国力衰弱 D . 经济停滞倒退
元代王祯在《农书》中记载了前代某工具:竖轮之傍架一立轴,立轴上有上下大小两个卧轮,上面卧轮轮齿与竖轮轮齿咬接。水流冲击下面的小卧轮转动,上面的卧轮随转,带动竖轮,从而刮水上岸。文中描述的工具是(   )
A . 水排 B . 水转翻车 C . 戽斗 D . 风力水车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和标志,影响巨大而深远。阅读材料:

材料一 青铜器作为文字的载体有一个很大的局限就是面积太小,无法刻写太多的文字,而且铸造工艺也比较复杂……严格地说,轻便而实用的竹简、木牍才是中华文献史上真正意义上的“书籍”……缣帛成本较高,产量有限,这就使得帛书的使用范围不能像简册那样广泛,只有朝廷和贵族之家才有条件使用。

——王恩全《论中华汉字的载体演变及其文化功能》

材料二 纸张的轻薄柔韧、价廉易得使其成为汉字书写和传播最理想的载体……借助于纸张的普及,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字的各种书体:篆隶草行楷已发展完备……(唐宋时期)纸张的运用也推动了印刷术蓬勃兴起。为达到便于阅读的视觉效果,印刷的字体刻意追求方正规范、整齐划一。

——陈虹《器物载体与汉字书写的美学风貌》

材料三 汉字的传播及汉字系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东亚地区乃至全世界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现象之一。历史上,在以我国为中心的东亚地区,随着汉字的广泛传播和深刻影响,先后形成了包括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日文、越南喃字等在内的十多种汉字系民族文字,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文字家族和文化宝库。这些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是汉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密切交流的成果,也是汉字符号多、语言适用性强的体现。

——摘编自王锋《追寻汉字传播和发展的历史足迹》

完成下列要求:

  1. (1) 根据材料一,分析简牍在文字载体中一度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技进步对汉字发展的作用。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字对我国、东亚和世界文化的影响。
印刷术发明后,逐渐向海外传播。在汉字文化圈内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东方邻国,很早就接受了中国的雕版印刷术,并且在书籍版式、字体、装订等方面,都仿照中国的习惯。这表明当时(    )
A . 中国处于世界文化的中心 B . 中国的自然科学理论领先世界 C . 中华文化强大的辐射作用 D . 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频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