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科技成就 知识点题库

图是一幅“针路”示意图。“针路”出现于宋代,指的是古代人们在罗盘指引下将不同地点的航行方向连结而成的一种航线。据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 它的出现是宋代航海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B . 它的出现使得古代海上航行更加安全便利 C . 我国在宋代就已将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D . 宋代开始突破“海禁”政策鼓励对外贸易
古代中国曾经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西欧有一名谚:“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西人的手。”结合古代科技史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 中国人利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了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并转化为巨大生产力 B . 阿拉伯人在东西文化交流中起了桥梁的作用 C . 古代中国在科技发明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D . 欧洲人吸收和借鉴中国科技成就,并将之用于生产与社会实践
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 . 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B . 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C . 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 . 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宋人邢昺上疏称:“臣少时业儒,观学徒能具经疏者百不一二,盖(原因)传写不给(达到),今(雕)板大备,士庶家皆有之,斯乃儒者逢时之幸也。”这说明(       )

A . 藏书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 B . 儒者地位迅速提高 C . 技术进步推动了文化发展 D . 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说:“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者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以下能佐证其观点的是(   )

A . 火药最早用于军事 B . 指南针用于航海   C . 出现雕版印刷术 D . 烧制出秘色瓷
英国著名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总论》中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的方面都是如此。”这说明(    )
A .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领先世界被广泛认可 B . 宋代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突出地位得到广泛认可 C . 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高峰时期 D . 四大发明中的三大发明是在两宋时期完成的
《全史》记载:“声如雷震,热力达半亩之上,人与牛皮皆碎进无迹,甲铁皆透”。该科技成就(    )
A . 由少数民族带到中原 B . 由阿拉伯人传到中国 C . 金朝开始应用于军事 D . 助推了世界文明的转型
美国学者罗伯特·K.G.坦普尔通过比较研究认为:“近代世界赖于建立的种种基本发明与发现,可能有一半以上源于中国。”下列宋朝时传入欧洲且对“近代世界”的建立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发明是(    )
A . 指南针 B . 地动仪 C . 造纸术 D . 火药
西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都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促进海运的发展 B . 火药用于军事,出现自动爆炸的地雷 C . 造纸术改进,利于信息的记录和传承 D . 雕版印刷出现,促进宋代文化的传播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的奇迹和骄傲,但罗盘针可以导航也可以看风水;火药可以开矿筑路也可以制造杀人的武器。”就此观点,甲乙同学展开争论。甲:“四大发明一方面代表了辉煌的成就,另一方面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中华民族的发展。”乙:“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对甲、乙同学的看法,你认为(   )
A . 甲正确,乙错误 B . 甲乙都正确 C . 甲错误,乙正确 D . 甲乙都错误
宋朝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荣的时代”。这种“创新”和“繁荣”的表现是(    )
A . 发明雕版印刷术 B .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 C . 改进造纸术 D . 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邸报的历史,既是一部政治史,也是一部科技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商周时期的甲骨、竹简、木牍,或许是中国最古老的“报纸”。

据传周代已经有了去各地采风问俗的史官,他们要“陈诗以观风”。王安石认为,孔子编订的《春秋》相当于剪裁拼凑的鲁国官报。直到西汉才出现了用绢帛抄写的专门收集皇帝谕旨、臣僚奏议、官吏任免及军政新闻的邸报,东汉则采用了纸,报纸正式出现。隋唐时期,中央为了加强与各藩镇的联系,开始设置专职机构从事邸报的编辑发行事宜,邸报名称出现。

唐朝邸报的发行对象已经不限于藩镇和地方高级长官,而且扩大到中央各部和分封各地的王公贵族。宋代邸报的发行期开始固定化,发行对象也已扩散到民间。明朝设通政司,专门管理邱报的发行事宜。清代改名为《京报》,特许荣禄堂南纸铺承印,并向社会广泛发行;到成丰、同治年间,刊行(京报)特权开放,北京前门外的私营报房发展成十几家。(京报)基于其官方背景而成为当时第一大报纸,但随着民国的建立,(京报)停止发行。

——摘编自杨文光(中国报纸发展史话)

  1. (1) 编写-幕发生在20世纪初北京某私营报馆内的人物对话场景。

    (要求:先写出对话主题,主题要紧扣20世纪初当时政治或经济领域的重大事件;对话内容要围绕主题展开,观点明确;对话过程完整,逻辑清晰。)

  2. (2) 结合中国邸报的发展情况,说明邸报的历史是一部“科技史”。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某一项发明,大约在14世纪末经由波斯传入欧洲后,为 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的是(   )
A . 火药 B . 指南针 C . 印刷术 D . 造纸术
四大发明中,促使地理大发现时代到来的是。(   )
A . 火药 B . 指南针 C . 造纸术 D . 印刷术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在许多方面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8世纪中叶工业革命前的英国或欧洲的水平。

——[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

材料二:叶梦得《避暑录话》云:“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仁宗颇好其词,每对酒,必使侍从歌之再三。”……柳永词的内容和语言都趋向俗化,既符合了歌唱者低文化层次的需要,也更有利于市井百姓的接受。

——张学辉《试论柳永词的“大众传播效果”》

  1. (1) 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并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宋代科技发展的主要表现。
  2. (2) 据材料二,归纳柳词传播广泛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宋代文化的发展特征。
下面叙述的是我国古代一项科技发明:“一版印刷,一版已布字。”这一技术是(    )
A . 雕版印刷术 B . 活字印刷术 C . 火药技术 D . 指南针
《陀罗尼经咒》为唐刻古梵文经咒,约一尺见方,纸张为纤维较粗之黄麻纸,边上有一行字清晰可辨,为“成都府成都县龙池坊卞家印卖咒本”。据此可知当时(   )
A . 四川地区已出现雕版印刷术 B . 雕版印刷术促进了佛教兴盛 C . 四川地区的造纸技术最发达 D . 雕版印刷术出现了重大改进
“中国古代文明的灿烂之花没有在中国结果,相反却在欧洲结出了划时代意义的果实。”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中国毫无意义 B . 中国的古代文明是欧洲资本主义产生的根本原因 C . 中国的四大发明对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D . 中国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标志着欧洲近代化的开端
某班同学围绕一个主题开展了历史研究性学习,根据他们搜集到的部分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资料一:中国香港发行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邮票

资料二:16~18世纪的中外科技成就简表

中国

主要成就

欧洲

主要成就

李时珍

著《本草纲目》,是对我国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总结。

哥白尼

著《天体运行论》,提出“太阳中心说”。

徐光启

著《农政全书》,是一部名副其实的农业百科全书。

哈维

著《血液循环论》,系统地、完整地、科学地研究血液和心脏运动。

宋应星

著《天工开物》,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牛顿

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力学的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从而使经典力学成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

资料三:关于科技的认识

电力能源的开发,电机工程的发展,使得独立的电力工业部门日渐成为近代工业体系中的重要部门之一。同时,以电机制造、家用电器为主体的电器行业迅速崛起,成为新兴的产业部门。电在日常及家庭生活中的用途更是十分广泛。

——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酸雨是由二氧化硫和氮的氧化物与云中的水蒸气混合而成的,它正严重地损害着北欧、加拿大东部和美国东北部的森林、湖泊和耕地。

——摘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爱因斯坦心里十分清楚,科学是人的理智的产物,科学本身是合理性的。它创造手段,而不创造目的。它适合于人利用这些手段达到合理的目的。当它被滥用时,科学的工具就变得像小孩手中的剃刀一样危险。

——摘自李醒民《论科学家的科学良心——爱因斯坦的启示》

  1. (1) 根据资料一,任选其中一项科技发明做简要介绍。
  2. (2) 根据资料二,从中提取一项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简要说明。
  3. (3) 根据资料三,谈谈你对科技发展的认识。
  4. (4) 请你为这次历史研究性学习拟定一个主题。